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一体化教育教材建设的研究

来源:华拓网
关于一体化教材建设的研究文/陈 洁近年来,随着技工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办学特色日趋明显,各地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改革,特别是体现技工教育特色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国家统一“一体化”课程体系,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体化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是“一体化”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合二为一。1.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要求“一体化”课程的定位与方向、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都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以职业能力体系取代学科体系。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一体化”课程要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大,收缩越大。(3)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及时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泌水。(4)砼浇筑完后,及时进行保温养护,采取塑料薄膜、草袋遮盖措施,以减少内外温差,在防水隔热层施工之前不得拆取遮盖物,同时浇水养护期限不得少于15天。保温遮盖物的拆除亦应分层逐步进行。(5)在保温养护过程中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并做好防风措施。(6)尽量延长砼的养护时间,待砼达到设计强度后,再拆除模板。6.加强屋面保温隔热措施本工程设计尽量使围护结构外包主体结构,屋面运动场由于有种植草皮,加上防水层、塑胶层,厚度达30cm~40cm,对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有良好的效果,适当降低了内部结构的温差,以减小结构温度变形。一、“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内涵“一体化”课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4.钢筋混凝土材料的选用(1)钢筋。由于混凝土材料结构是非均质的,承受拉力作用时,将产生应力集中点,当应力达到抗拉强度极限时,引起局部塑性变形。适当配筋将约束混凝土的塑性变形,分担砼的内应力,推迟砼裂缝的出现,即提高了砼的极限拉伸和结构的抗裂性。相反,由于钢筋没有收缩的性质,当混凝土收缩时它将对砼的收缩产生阻碍作用,从而使钢筋受到牵制压应力,使砼受到牵制拉应力,截面配筋率越大,这种牵制拉应力就越大,当截面中配筋过多时,甚至使砼受拉开裂。本工程屋面层板厚150 mm,板筋设计为双层双向配φ10@150,配筋率为0.35%,从而起到有效控制裂缝的作用。(2)混凝土。由于混凝土应力值δ=ε×E,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弹性模量E越大,应变ε保持不变,应力值即拉应力越大,易产生裂缝。考虑到本工程短向为24 m跨预应力框架梁结构体系,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故本工程屋面层混凝土强度采用C35。同时严格控制砼原材料的质量和技术标准,粗细骨料的含泥量尽量减少(小于1%);控制砼的水灰比,应在满足强度要求及泵送工艺要求条件小尽可能降低(建议掺入减水剂);尽量减少水泥用量,以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从而减少混凝土浇筑后的里外温差。5.混凝土的浇筑与养护措施(1)施工阶段,屋面层砼按后浇带分成四大块浇筑,每块采用推移式连续浇筑。后浇带也采用分块浇筑。(2)屋面层砼应在温度较低时浇筑,气温低有利于克服大量水化热对建筑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避免雨中浇灌混凝土,因为含水量越高,表现为水泥浆量越大,坍落度OCCUPATION四、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其他影响因为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这类间接作用引起的变形和位移对于超静定混凝土结构可能引起很大的约束应力,不仅导致结构构件开裂,甚至结构的受力形态会发生变化。因此该工程的温度应力由省建科院协助采用有限元SAP程序进行详细的分析计算,并采取提高结构两端梁、柱配筋率等构造措施。本工程现已竣工,投入使用中效果良好。(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拆迁工程处)136

2010 6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3.以学生为中心 构建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突出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即以学生为中心取代以教师为中心。4.探索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 打破理论课与实训课授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模式,建设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具备技能训练功能的一体化教学场所。将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一,逐步实现以生产实习工场取代教学楼的目标。用书和学生用书的开发与课堂教学活动相衔接,教学作用更加明显。对于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均与教师用书配套开发电子课件,同时根据主教材和学生用书完成网络课程开发。2.教材开发的程序(1)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分析为起点。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根据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要求设置专业内容,紧密联系培养目标的特征,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编制教学大纲。摈弃“繁难编旧”的理论知识,同时进一步加强技能练习的力度,特别是加强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的练习。(2)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改变“实践是理论的延续”,按工作过程的需要设置合适的项目。项目设置源于企业经营过程、生产过程和工作过程,针对性和适用性较强,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具备职业活动导向教材的特色。(3)以任务为驱动。视学习者为工作者,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高质量的一体化课程教材基本特征是“在学习的内容中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其载体是综合性的工作任务。3.教材开发的注意事项(1)教材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倡导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2)遵从技工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较轻松把握所学内容。(3)在教材中注重设计学习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设计“观察发现”“讨论分析”“结论研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自己动手尝试、自主讨论,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复杂难懂的问题,一定要分解开来,一步一步地讲,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通过举例阐明概念,将基础理论融入大量的课题中,突出教材“以例释理”的编写风格。总之,一体化课程及教材的开发突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初步构建了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框架。实现了学科专家主导向行业企业专家主导转变;学科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向任务引领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转变;知识体系为基础向能力体系为基础转变。一体化课程及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加快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进程、探索改革与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技工教育新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职业技术培训教研室)二、一体化教材建设的意义与原则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中介,是教学改革的结晶。教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一体化教材建设是构建一体化课程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大举措。 组织开发一体化课程教材的原则是:创新教材编写模式,打破学科体系,编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材和教辅材料,依据劳动者的职业特征、职业成长规律和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材教学单元。力争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一体化教材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教学示范,一体化课程教材开发是要做到:任何教师在使用精品教材时都能轻松、快速、充分吸收教材中蕴涵的优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授课水平和教学质量。三、一体化课程教材建设的探索 一体化课程要求有一流的教材,因此要加强一体化课程教材的建设。一体化教材建设上的具体做法是:1.要加强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将课程分为教师用书、主教材和学生用书以及试题库的配套建设。(1)主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一体化课题的设置,融入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的设计,强化教学的互动性。内容上涵盖国家标准对本专业的基本要求并具有前瞻性,使开发教材具有时代特色和较强的生命力。(2)教师用书(教参)。以为教师提供服务为宗旨,除对主教材的补充说明、知识拓展、深入描述外,还要增加经典教案,对每堂课的每个知识点如何表述,课堂活动的设计方式、每个知识点讲授所需时间都明确指出,从而为教师提供最大的教学指导服务。(3)学生用书。包含理论习题册和技能操作项目,以及完成该项目的重点工艺要求和指导,技能操作项目的设置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与职业技能鉴定做好衔接。教师OCCUPATION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137 2010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