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反腐报道对社会道德的销蚀及其规避

来源:华拓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研究生学苑 由于山民全讲布依语,使得双方的 沟通全靠退休教师王泰昌翻译。虽然语 言不通,虽然这里充满了贫困,但布依 山民们的热情却让这位记者感到高原的温 暖。李作明来到事发的弄寒村小学后, 发现这里早已空无一人,原来在事发后 的10月21日,原以为被彻底消灭的马蜂 又卷土重来,将其中的两名小学生蜇 伤,所幸没有危及生命,但这一系列的 反腐报道对社会道德的 销蚀及其规避 李亚红 成克杰在大会上说得很漂亮,实则是个 巨贪,是一个生活荒淫无度之人。还有 原四川省副省长李达昌一直以“学者官 员,不慕名利”自居,当报道说他贪污 1 000万美元时,人们啧喷称怪“他总是 让人们想不到”。当这些人的腐败行径 被公之于众时,人们会觉得很突然,不 可思议。 马蜂报复却让这里的二十多个孩子心生恐 惧,再也不敢上学。此后,他们不得不 将课堂转移到了学校惟一的民办教师王丙 高家里,通过几个长条的木板拥挤在一 起上课。 在王老师的家里,李作明再次见到 这些孩子。正拥挤着上课的孩子们用汉 语向他问好。王老师说,在得知《知 音》杂志的作者来看望他们时,孩子们 提前一天就像过年一样全部换上了最新鲜 的衣服迎接客人。李作明为孩子带来了 价值近干元的学习用品,并当场发放给 他们。为了表示对马蜂灾难中死去的杨 昌龙、王庭安、杨昌梅三位孩子的怀 念,李作明对三个孩子的家长杨光举、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 加快及民主法制建设的进步,在舆论监 督的新闻报道中反腐报道也逐渐增多。 此类报道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鞭挞丑恶,弘扬正义,宣扬法治确实起 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且其所具有的 “减压阀”功能,可使压抑的民愤众怒 适当发泄,推进民主法制、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 自然和平共处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实现。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反腐报道可能产 刺激性。指反腐报道所具有的能引 起人们惊愕、震撼的特性。与多数人常 规的生活方式比较,反腐报道的内容常 是反常的、匪夷所思的内容。心理学认 生的问题。反腐报道因其本身具有的冲 突性、突发性、刺激性而有大量的读 杨光华、王朝勇捐助了3000元现金。同 时决定资助在《知音》杂志照片出现的 五位小学生蒙国影、王菲、黄丙桃、罗 红敏、陈玉逢以及另四位特困生读完小 学。李作明当场为这九位小学生支付了 下学期的书费和学费。一些孩子和山民 为,此类信息会迅速刺激人的感知神 经,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 者,由于读者关注报道所呈现的负面信 息,并进行选择性理解和记忆,随着时 间的推移,留在脑海里的更多的是那些 官员的腐败行径。长此以往,对社会道 德会起到一定的消蚀作用。 二、反腐报道消蚀道德的表现 在反腐报道中所披露的官员腐败的经 过、人物的心灵世界,尤其是有些媒体 为了引起轰动效应,夸大能够满足受众 猎奇心理的细节,即使无导向上的错 当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在这次特别的 捐赠活动中,李作明花费近万元。 一、反腐报道所具有的特征 李作明在在新闻职业工作中取得的成 绩,表明他记录平民生活,以与平民情 感为基调的写作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 同。0 冲突性。主要表现的是人与人、人 误,其对社会道德的消蚀作用也不容忽 视。此类负面信息,轻则导致个人心灵 受损、行为失控;重则耗损人们积极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道德建设造成负面的影响,进 而造成社会道德水准的下降。 一与社会关系的不和谐、不融洽。此类报 道所释放的新闻信息,表现的事物存在 方式和运动状态是消极的,与我们促进 社会发展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我们提 倡民主决策,他们却实行个人专制;我 们倡导廉洁奉公,他们却在贪污受贿; 我们力倡任人唯贤,他们却任人唯亲。 这不仅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冲 突,同时也与我们常规的思想道德认识 相冲突。 是消蚀了公平正义观念,助长了 对权、钱的追求和迷恋。纵览反腐败报 道的内容,无非是权钱交易、权色交 易、特权凌弱,无视党纪国法。这些事 件也是违背社会道德实践的行为,会触 动人们的道德神经,读者也会借此形成 一轰动性。古今中外,大部分腐败官 员都是毁于“温室效应”的。即开始犯 的是小镨,然后积重难返也不想返,终 种道德评价。当看到腐败的官员利用 人民给予的权力敛得了丰厚的资财,过 着豪奢的生活,别墅、洋车、包二奶、 子女出国、一掷干金这样的事情,再加 之一些细节的刻画,在吸引了人们眼球 的同时,也使得一些人的心开始动了。 这些人过着如此豪奢的生活,反观那些 先进的典型公仆,孔繁森、焦裕禄劳苦 究毁了自身。新闻报道却常常以“爆 料”的形式出现,出乎人们的意料之 外。那个念叨“想到广西还有70()万人没 脱贫,我这个当主席的是觉也睡不好 呀!”的原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今传媒2006.01 5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研究生学苑 终生,积劳成疾,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 合适的角度、表现手法是可以减低反窝 报道对道德的消蚀作用的,进而发挥其 道德教育、道德激励、道德警示的功 能。 说到余斌受到审判,其余在整篇新闻的2/ 牺牲了自己生命和家人的幸福。两相对 照,在这个思想多元的社会里,那些官 3篇幅,描述他“受贿济贫”的前前后 后。余本人为自己申辩是“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在采访中“他的下属称他 员的腐败行为会使人们产生道德颓废心 理。道德规范的大厦也必然受到冲击, 有人甚至会片面地认为“上帝死了”, 公平正义消失了。 是个好官”,“坦诚直率,不怕得罪领 三、减弱反腐报道道德消蚀作用 的几点思考 第一,对腐败分子如何危害社会不 可过分渲染,应突出腐败分子受到的惩 罚: 导,也不怕得罪同事,有不同意见,只 要有道理他就会坚持。…‘他是一个严 格要求自己,却不善于保护自己的 人”。这样看来,这明明是一个英雄 嘛,人们会在这样的新闻面前辨不明方 向,不免会问,谁错了?对于这样的事 情应及时展开讨论,辨明是非,在思想 道德认识上及时进行引导。其实在写新 闻报道时可以加入适当的评论,可以用 有感情色彩的词表明正确的观点,或者 是把判断作为从句放在复句之中,这样 既不会使新闻报道有割裂之感,又及时 鲜明地表明了立场。 第四,注重写犯罪分子后来的忏悔 心理,警醒世人。 二是对荣辱感的消蚀 在反寓报道 中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官员们豪奢的生活和 如何的恃权而无所颐忌。社会现阶段有 些人好像有这样的共识“笑贫不笑 贪”,只要你能赚到钱,只要你有权力 被人所畏忌,什么礼仪廉耻统统可以不 要了。那些官员争权夺势手段无所不用 因为诉诸同情虽可激起群众的情绪, 但其副作用也是巨大的。根据荣格的心 理学理论,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为自 己塑造合乎社会需要的“人格面具”。 其极:有的靠衣襟连带,有的凭钱财, 有的靠色相。受这些信息的耳濡曰染, 会助长道德错位,将社会所遵循的道德 规范和准则扭曲颠倒,道德实践反其道 新闻媒介报道寓败现象,引起人们的义 愤,并不是人们心中不存在邪念,而是 在社会中人更愿意充当一种情境疏离的道 德法官角色。在 败信息的影响下,一 旦认为自己处于安全区,人的这种邪念 就会更猛烈地爆发。全方位多角度地展 而行之。一些人会将本来可耻的行径, 奉作无上的荣光,先进典型的行为和思 想却被认为是“迂窝”和“不可理 喻”。 示窝败分子的窝败行为给自身、家人和 社会造成的伤害,让读者形成这样的价 值判断,即认为这样做得不偿失,损失 原广东高院院长麦崇楷因受r ̄.tB京 市一中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5年。他写了 十多份f每过书,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一份长 达13页的《我的反省》。这些发自内心的反 省具有很大的心理震撼力,会起到巨大的 道德劝勉作用。反腐报道也要尽量用他们 三是对传统义利观的消蚀。在反窝 报道中看到那些人的堕落行为,完全是 赤裸裸的权色、权钱与人情交易,什么 远大于其收益,从而起到警戒的作用。 第二,要着重报道那些已经水落石 出,最后定性的案件,少报道腐败分子 诚信、友爱、社会责任全被抛诸九霄云 外。这些信息传播得多了会使人产生道 德观上义与利的迷茫,在义与利面前产 生无所适从的感觉。有人舍义逐利生活 逍遥,有人为民族大义奋斗奉献一生也 逃离法外、未受到惩处的案件。 自身的细节、行动、语言来体现其内心的 懊悔。那些浮于表面的、冠冕堂皇的话人 ,我们在进行此类报道时应有大局意 识、政治意识,不能为揭露而报道,应 当抱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 进行报道,突出“多行不义必自毙”。 ff]早已听腻了,根本不会起到引人注意的 作用,更不会进入读者的内心。反腐报道 就困苦一生;有人德才齐备,只因坚持 中,当事人自身发自肺腑的忏晦才最有说 服力,最能规劝世人,这方面媒介从业人 员应引起重视。0 (作者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4 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正义却屡遭打击,不得晋升,而有人无 德无才,仅凭钻营拍马却官运亨通,过 着“风流”、“潇洒”的生活。在这 些不良信息的不断浸润下,人们对正义 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警 、醒世的作用, 也只有这样人民心头的郁愤之情才能得以 排遣。而对于有些官员边窝边升迁的报 道对群众心理的打击是圾大的。对未得 到惩处的官员的窝化劣迹的报道固然可以 揭露问题,但也会使人们觉得,这种人 这种行为都未得到“报J立”,人们在痛 恨的同时,也会动摇对党纪国法的信 任,而且随之而来的还有道德观念上的 动摇。 第三,避免塑造“黑色英雄”。 与社会责任感渐渐变得陌生了。于是, 慨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的消蚀 作用也就由此而生。 反腐报道所造成的对人道德的消蚀作 用无疑会败坏人的情绪,瓦解人的心理 防线。从心理学上讲,人性中存在着许 多不合乎社会生活的欲望,这些欲望经 过教育陶冶及道德意识的培养灌输,社 会制裁的压制,可以成为推动生活的助 力,而这些负面信息的传播会激活这些 欲望,使控制本能的理性会逐渐减弱, 不合理的欲望趁机而起,道德防线受到 沉重撞击。 事物是辩证的,矛盾可以相互转 在这方面许多反腐败报道常常有疏 忽。如在写有的官员的腐化行为时,又 突出了他“讲哥们义气”,或者是“受 贿济贫”,看起来像好侠仗义的侠士, 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发生混乱。有的犯罪 分子,像原四川省汉源县委书记汤福锦 对待不法商人彭氏兄弟,大讲哥们义 化。只要新闻传播者对反腐报道采取严 肃科学的态度,端正思想,坚持马克思 主义新闻观和党的新闻宣传政策,采取 54今传媒2006、01 气。有关报道细述他们之间如伺互相 “帮忙”,如何的讲义气。还有原湖南 省临湘市副市长余斌的报道,只在开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