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决定工业可比价增加值发展速度有关参数的思考
对决定工业可比价增加值发展速度有关参数的思考
工业增加值是计算工业发展速度的总量指标,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国家现行统计方法制度规定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工业增长速度。
一、工业增加值有关概念和制度
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生产法,生产法是指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投入的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二是收入法,本文暂不讨论。国家现行工业统计和核算制度规定,月度工业增加值采用生产法,年度工业增加值采用收入法。月度工业增长速度=
报告期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基期现价工业增加值×100%-100%
当月工业增加值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其中分子部分,即报告期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
(注,企业、行业小类、中类、大类原理均如此, 企业累加得小类,小类累加得中类……各地方累加得全省,依此类推)
理论上:生产法当月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产品产量×产品销售单价-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
实际统计中:由于月度统计对时效要求高,受企业财务核算的影响,难以快速取得详细的财务资料,因此国家规定采用推算的办法得到工业增加值,推算方法如下:
月度工业增加值=月度工业总产值×上年度工业增加值率
(工业增加值率是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率,主要用于推算工业增加值)
月度报表工作中,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了“工业产销总值及主要产品产量”调查表,由企业按月填报当月和1-本月累计工业总产值,各级统计机构汇总得到本辖区的规模以上分行业小类、中类、大类和总的工业总产值。在形成中类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后,以中类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乘以该中类上年的工业增加值率,推算出该中类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然后逐级向上汇总就可以得出大类工业增加值、全省总的工业增加值乃至全国的工业增加值。
二、可比价格工业增长速度主要参数关系的统计理论探讨
我们从理论上来讨论决定工业增速的一些重要参数(现实统计中,使用工业增加值率进行推算,研究方法基本类似):根据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工业增加值=工业产值-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
设:2012年现价工业增加值=Pc12Qc12-Pj12Qj12+ZZS12
2011年当年价工业增加值= Pc11Qc11-Pj11Qj11+ ZZS11
其中:Pc12为2012年工业品销售价格,Qc12为2012年工业品销售数量, Pj12为2012年工业品投入价格(可理解为包含原材料在内更广义上的购进价格),Qj12为2012年工业品投入数量(可理解为包含原材料在内更广义的投入数量),ZZS12为2012年企业应交增值税;Pc11为2011年工业品销售价格,Qc11为2011年工业品销售数量,Pj11为2011年工业品投入价格(可理解为包含原材料在内更广义上的购进价格),Qj11为2011年工业品投入数量(可理解为包含原材料在内更广义的投入数量),ZZS11为2011年企业应交增值税。
根据工业增加值增速的计算原理:扣除价格因素后可比价增加值为12年现价增加值除以工业品出厂价格PPI:
即等于:
pQc12c12Pj12Qj12ZZS12(Pc12/Pc11)
可比价格工业增速v为: v=(
pQc12c12c12Pj12Qj12ZZS12(Pc12/Qc11))÷(Pc11Qc11-Pj11Qj11+ ZZS11) =
pQc12Pj12Qj12ZZS12(Pc11Qc11pj11qj11zzs11)÷(PC12/PC11) 相当于工业增加值的名义增幅除以工业品出厂价格,对上式进行讨论:
假定QJ12=K12QC12 这里的K12是2012年的产品投入产出系数,也就是对应一份产出,需要多少中间投入,这一系数越小,说明企业单位投入对应的产出越大,企业的管理技术等越先进,生产效率越高。QJ11=K11QC11 这里的K11是2011年的产品产出系数。DZZS12为2012年单位产品应缴增值税,Dzzs12=ZZS12/QC12;DZZS11为2011年单位产品应缴增值税,Dzzs11=ZZS11/QC12,将上述参数代入则: V=
Qc12(Pc12Pj12K12DZZS12)Qc11(PC11pj11K11DZZS11) ÷(PC12/PC11)
上式表明可比价格工业发展速度,与报告期比基期的产品产量有直接的关系,并且不考虑规模效应因素的话,产品产量增加同等幅度影响工业发展速度。
关于价格对可比价工业发展速度的影响,我们重点讨论如下项目其计算结果:
(PC12Pj12K12DZZS12)(PC11pj11K11DZZS11) ÷(PC12/PC11)
为了使得讨论更加清晰和简明,我们假定该企业单位产品所交增值税按照与单价成固定比例核定上交增值税,现实中部分企业是如此上税的,采用进项税抵扣销项税计算应交增值税的企业研究方法类似。假定单位产品税率为T,2012年税率为T12,2011年税率为T11 。 则以上项目可表示为
PC12(1T12)Pj12K12 ÷(PC12/PC11) P(1TpK)C1111)j1111我们假定两年的增值税率是不变的,则1+T12与1+T11可以统一表示为1+T,则上式整理后等于 [P(1T)pK)]P
C11j1111c12以上项目中,假定报告期和基期的税率一样,报告期与基期的投入产出率一样即K11=K12,中间投入综合价格一样即Pj12=Pj11的前提下,PC12上涨也就是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随着PC12大于PC11,也就是报告期比基期价格有所上涨,该式的值大于1。价格上涨不仅对现价增加值拉动直接表现为正向拉动,对可比价格增速也表现为正向拉动,这就是产品出厂价格上涨对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有拉动作用的数理原因。
上式中:PJ11、K11、 PJ12、K12四个项目,也是决定可比价格增长速度的重要参数,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其余参数固定不变的情况下,K12越小,可比价格增速约大,也就是说当年的管理水平科技含量等因素如果有所提高,使得单位投入能产出更多的产品时候,工业增速可以提速。PJ12越小,则上式分子越大,表明工业品生产要素价格,主要是指原材料管理费用等综合价格有所降低,可以增加现价工业增加值以及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改善管理降低成本是增加工业增速的重要途径。
价格影响对可比价格工业增速的影响程度大小分为多种情况,其中
[PC12(1T)Pj12K12]Pc11的差异非常大,拉动作用强和弱的可能性都存在,这是价格的杠杆作用这一特质决定的:比如某企业今年恰恰为微利的时候,即出厂价格非常接近中间投入成本的时候,此时分子接近0,当PC12上涨且与PC11的差异在逐步增大时,出厂价格会呈现出将可比价格增加值快速拉大的杠杆效应。反之,在某种情况下,价格上涨对可比价格工业发展速度的拉动作用,也有可能被价格指数基本抵消,即拉动作用尽管为正但作用微乎其微的情形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极端的情况,就是行业或者企业利润率已经很高的前提下,价格上涨对可比价格增加值的拉动作用尽管是正向拉动,但很大程度上会被价格指数抵消掉,对于此类企业主要靠增加销售量扩大市场份额来增加产品增加值。价格上涨对可比价格增加值的拉动作用是多种参数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主要观点、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通常人们喜欢说工业品价格上涨对工业增速是把“双刃剑”,对于这一比喻许多人并不理解其中的真实含义或者只是片面理解。所谓“双刃剑”,我们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的确对可比价格增加值起到正向拉动作用,对工业增速同时起到正向拉动和负向的缩减作用,但是只要是出厂价格同比上涨,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对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的增速是有正向拉动的,拉动的大小有时很明显,有时很微弱,是多种参数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不同的企业、行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价格运行阶段,拉动效果也是不同的;第二层含义是广义上工业品价格上涨,包含了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购进价格上涨的话,对工业增加值及工业发展速度有负拉动作用,表现在上式中PJ12上涨的话,对工业增加值及发展增速起到负的拉动作用。
(二)产量对工业经济始终起着正向的拉动作用,产量越高,工业经济发展越好。产量是决定工业增速的关键,抛开规模效益这一话题,产量因素与工业现价增加值、可比价格增加值影响成正比。工业品产量与价格对工业可比价格增长速度影响孰大,由公式可知,理论上没有定论,现实中要结合特定企业、行业、地区的不同的价格运行阶段中的多种参数进行具体分析。
(三)有人认为PPI上去了,增加值就上去了;也有的人认为PPI下来了,增加值就上去了,这些看法都是对PPI和工业核算的片面理解造成的。决定工业发展速度最主要的因素,最终还是要依靠提高企业产品的产量、提高企业的管理和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层面的销售价格,同时降低成本包括采购价格以及各种费用支出以提升企业增加值率。宏观层面上,提高工业增加值的有效手段就是保持适度的投资增速、扩大内需和出口。
(四)考量工业经济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发展速度、PPI几个主要指标,都与产量和价格密切相关,了解其调查统计制度有助于掌握其中的关系。其中:“总产值”和“现价增加值”的计算与企业产品的产量和销售价格息息相关,这里的产品产量和销售价格是来自于企业统计上报数,由统计核算部门负责收集并计算当月现价工业增加值。 “可比价增加值”和“发展速度”的计算,是用价格指数进行缩减计算而得,现行国家统计制度规定由国家调查队向地方统计部门提供价格指数,由统计部门具体计算;“价格指数”的计算,是由企业上报产品出厂价格,由国家调查队负责数据的收集和计算。
因此,“总产值”和“现价增加值”的大小,取决于统计部门负责收集的产
品产量和产品销售价格;而“可比价增加值”和“发展速度”的大小,是在企业产量和价格决定了“现价增加值”的基础上,用价格指数进行缩减,价格指数为负缩减后的实际增速就更高。现实中,部分人有一种思维的误区,认为PPI一定会把工业增加值及增速“缩减”小了,这是一种误解,建议关注。所谓“缩减”一词,仅仅是一个统计上的术语,并非一个指标一经“缩减”就一定会变小。事实上,“缩减”一个小于1的系数,其结果会变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