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黄政德教授从寒热错杂辨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

来源:华拓网
黄政德教授从寒热错杂辨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

李鑫辉;肖青;许福丽;李雅婧;黄淼鑫;郭晨鹤;徐玛丽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6(036)012 【总页数】3页(P24-26)

【关键词】脾胃病;寒热错杂;巯肝和胃;健脾化痰;活血化瘀;黄政德 【作 者】李鑫辉;肖青;许福丽;李雅婧;黄淼鑫;郭晨鹤;徐玛丽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249

黄政德教授,主任医师,中医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省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带头人,擅长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黄政德教授在辨治脾胃病方面有独到的临床经验,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疗效显著,现将黄政德教授从寒热错杂辨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

脾为阴脏,藏精气而不泻也,脾阳始健则能运化升清,故脾脏性喜燥恶湿,因此脾病多属虚,属寒。胃为阳腑,传化物而不藏也,以阴气凉润通降用事,胃阴及胃中

津液充足则能受纳腐熟,故胃腑性喜润而恶燥,因此胃病多属实,属热。《临证指南医案·卷二》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脾胃同属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之气升降相因,保证了水谷纳运功能的正常运行[1]。若脾虚气陷,则导致胃失和降而胃气上逆,亦可影响脾之运化功能,均可产生脘腹坠胀、呕吐呃逆、泄泻等脾胃疾病。根据脾胃生理特性,加之随着当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不规律饮食习惯[2]。由此,黄政德教授认为脾胃病多寒热错杂之证[3]。而寒热错杂型脾胃病多见于现代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慢性直肠炎等疾病[4-5]。

黄政德教授认为寒热错杂实质就是阴阳失调,对于寒热错杂的治疗应平调寒热,调和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黄政德教授治疗寒热错杂多用左金丸加减,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原方中黄连与吴茱萸的比例为6∶1,主治肝火犯胃之呕吐胁痛等症[6]。黄政德教授在临床运用左金丸时,善于灵活变通,多采用2∶1的比例,根据寒热之多少,亦或黄连倍于吴茱萸,亦或吴茱萸倍于黄连之不同。一是防止黄连过于寒凉而伤脾胃,二是根据个体寒热多少的不同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最佳疗效。除此之外,黄政德教授还善于运用泻心汤类方[7],具体有甘草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等;在《伤寒论》中,仲景曰:“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甘草泻心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黄政德教授强调,在临床诊病时,需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不可随意选方。 2.1 疏肝和胃

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和。脾胃的运化机能,体现在脾胃之气的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这与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肝气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机能。叶天士有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

病之所”、“凡醒胃必制肝”[8]。因此,在平调寒热时,黄政德教授多用柴胡、川芎、香附等疏肝理气,并掌握:“疏肝不忘安胃,理气慎防伤阴”的原则[9],因此又予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防止过用辛香燥烈,耗阴劫液,以达到使木气条达,胃不受侮,毋伤肝阴。

病案举例:邵某,女,29岁。初诊(2012年10月15日)。主诉:胃脘部胀满、疼痛半月,加重2天。现病史:患者诉平素情绪波动大,半月前因饮食较杂出现胃脘部胀满、疼痛,矢气后稍减轻,夜间较甚,伴有脐周疼痛,大便后痛稍减,伴有怕冷,口干,渴饮热水,期间自服中药,效果不明显,纳少,夜寐欠安,小便尚可,大便一日2次,质软,不成形,有里急后重感。舌淡,苔薄黄,脉弦小。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证型:寒热错杂,兼有肝气郁滞。治疗:平调寒热,疏肝和胃止痛。处方:柴胡10 g,木香10 g,香附10 g,川芎10 g,玄胡10 g,云苓15 g,白术10 g,吴茱萸10 g,黄连5 g,白芍10 g,甘草3 g。1剂/d,共5剂。二诊(2012年10月22日)。患者诉服上方后症状明显好转,脐周稍有隐痛不适,饭后腹胀,食少,口淡无味,全身乏力。舌苔白,脉弦滑。方药:黄连5 g,吴茱萸10 g,西洋参15 g,白术10 g,白芍10 g,木香10 g,玄胡10 g,甘草3 g。1剂/d,共7剂。以补气养阴,疏肝养肝以善后。 按:因患者平素情绪波动大,此为情志不舒,易致肝气郁滞,进而影响肝气的疏泄功能,所谓“怒则气上”,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影响脾胃之气的升降及脾胃的运化功能。胃失受纳和降,患者感胃脘部胀满、疼痛,纳少。因肝气郁滞,故矢气后减轻,且有脐周疼痛。大便日2次,质软,不成形,色深褐,为脾阳稍虚的表现,患者怕冷,口干,渴饮热水,舌淡,苔薄黄,脉弦小,综合患者以上症状及舌脉,可知患者此时为寒热错杂,兼有肝气郁滞,但寒重于热。在治疗上先予左金丸,因寒重于热,吴茱萸倍于黄连,以此方来平调寒热,予柴胡、木香、香附、川芎、川楝子疏肝行气解郁,予白芍、甘草酸甘化阴,防止劫肝阴,少予云苓、白术健脾。

复诊时,患者脐周稍有隐痛不适,饭后腹胀,食少,口淡无味,全身乏力,舌苔白,脉弦滑。因此在平调寒热的基础上,再予西洋参补气养阴,白术健脾,木香、玄胡、白芍、甘草行气疏肝养肝以善后。 2.2 健脾化痰

因脾为阴脏,喜燥恶湿,脾气健运,运化水液功能发挥正常,水精四布,自然无痰饮水湿的停聚,清·吴达《医学求是·治霍乱赘言》所说:“脾燥则升”。若脾气虚衰,运化水液的功能发生障碍,则痰饮水湿内生,即所谓“脾生湿”;水湿产生之后,又反过来困遏脾气,导致脾气不得上升,影响脾的生理功能,最终导致脾胃气机失调,发生脾胃疾病[10]。因此黄政德教授在治疗脾胃病时,根据脾胃的生理特性,在平调寒热的同时,擅于运用茯苓、白术等以健脾燥湿化痰,使痰湿消散则恢复脾之健运功能,最终达到脾调胃安。

病案举例:章某,男,47岁。初诊(2012年9月17日)。主诉:胃脘部隐痛不适半年余,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半年前出现胃脘部隐痛,完谷不化,曾查胃镜示:胃溃疡。现症见:胃脘部隐痛不适,偶有胃脘部灼热感,伴大便不成形,完谷不化,便溏,时有恶心欲呕,口气重,纳食差,夜寐差,小便可。舌苔黄暗,脉弦小。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自服施慧达、替米沙坦,血压控制可。西医诊断:胃溃疡,中医诊断:胃痛。证型:寒热错杂,兼脾虚气滞。治疗:平调寒热,健脾燥湿止痛。处方:黄连10 g,吴茱萸5 g,知母10 g,茯苓15 g,法夏10 g,大枣6枚,陈皮10 g,白芍10 g,青木香10 g,白头翁10 g,生姜5 g,党参15 g。1剂/d,共5剂。二诊(2012年12月3日)。BP125/90 mmHg,患者诉服上药后胃脘部隐痛、灼热感、便溏明显改善,偶有胃脘部胀满,偶头晕,左膝关节活动后稍有疼痛,纳可,夜寐有所改善。方药:川芎15 g,玄胡10 g,木香10 g,丹参10 g,白芍10 g,茯神15 g,蔓荆子10 g,白芷10 g,葛根10 g,厚朴10 g,生姜5 g,甘草3 g。1剂/d,再服7剂以善后。

按:患者胃脘部隐痛,偶有胃部灼热感,时有恶心欲呕,口气重,纳食差,此为胃中有热、胃气上逆的表现,伴大便不成形,完谷不化,便溏,此为脾阳虚,失于健运。结合舌苔黄暗,脉弦小,可知患者为寒热错杂,兼有脾虚湿困,且热多于寒。予左金丸平调寒热,且黄连倍于吴茱萸;予云苓、法夏、大枣、陈皮燥湿健脾,促进脾之运化;党参补脾气,扶正祛邪;青木香行气以促进脾之运化;予知母、白芍清热养阴;少量生姜降逆止呕,白头翁清热解毒止泻。复诊时患者脾胃症状明显好转,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偶有胃脘部胀满感,偶头晕,左膝关节活动后稍有疼痛,故予川芎、玄胡、木香行气疏肝,厚朴下气除满;白芍、甘草养阴;葛根降压;蔓荆子、白芷祛风止痛,少予生姜温中善其后。 2.3 滋养胃阴

胃中津液充足,则能维持受纳腐熟的机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清·吴达《医学求是·治霍乱赘言》所说:“胃润则降”。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害,胃中津液多受损。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还指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因此强调用药宜“忌刚用柔”,应用“甘辛或甘凉濡润之品”来养胃生津。因此,黄政德教授在治疗脾胃病时,多用沙参、白芍等甘凉濡润之品滋养胃阴。使胃得润降,清升浊降,出入有序,胃则安和。

病案举例:蒋某,女,27岁。初诊(2013年11月11日)。主诉:口舌易生疮,胃脘部疼痛2年。现病史:患者诉多年以来容易上火,口舌易生疮,面部长时间有痤疮,胃脘部疼痛,偶有反酸,兼有口干,欲饮水,曾诊断为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完谷不化,大便溏,月经:4-5/28 lmp:2013-10-25,量多色暗,偶有血块,有痛经史;纳食可,寐欠安,夜梦,小便可。舌边尖红,脉弦小。西医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诊断:胃痛。证型:寒热错杂,胃阴亏虚。治法:平调寒热,滋养胃阴。方药:黄连3 g,黄芩6 g,甘草3 g,沙参10 g,白芍10 g,生地黄

12 g,法半夏10 g,茯苓10 g,肉桂3 g,木香10 g,当归10 g。1剂/d,共7剂。二诊(2013年11月18日):患者诉口舌易生疮,胃脘部疼痛感较前明显减轻,面部有痤疮,纳食可,寐欠安,二便调。舌边尖红,脉弦小。予上方7付善后。

按:患者有长期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史,患者多年以来容易上火,口舌易生疮,面部长时间有痤疮,胃脘部疼痛,偶反酸,此为胃中有热,胃气上逆的表现;兼有口干、欲饮水,为胃阴已伤;完谷不化,大便溏为脾虚失于运化的表现,结合上条,可知此为寒热错杂,且热多于寒。因此在治疗上,予甘草泻心汤加减[11]。黄连、黄芩清胃热;予四味药,甘草、沙参、白芍、甘草养胃阴;生地清热养阴;少予法半夏、茯苓健脾;因患者平素月经有血瘀,故予木香、当归行气活血化瘀;此时少予肉桂,是因患者口舌易生疮,面部痤疮,此为“引火归元”法。复诊时,患者诉口舌易生疮,胃脘部疼痛感较前减轻。在治疗上,继续予上方以善后。 2.4 活血化瘀

脾胃病多为慢性病,叶天士云:“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知其治气治血之当然”。脾胃病初起在气,气滞日久影响血络通畅,以致血瘀胃络,所谓“久病入络”[12]。无形之气多有存在有形之物而停滞,有形之物多有无形之气阻留。因此,黄政德教授在治疗慢性脾胃病时,擅于予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以达到血络通畅之效。

病案举例:冯某,女,年龄:47岁。初诊(2012年5月21日)。主诉:便秘2年,胃脘不适1年余。现病史:患者诉便秘2年,未行诊治。平素注意饮食,多食水果。2010年4月1日,本院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2011年10月17日,本院肠镜示:结肠炎性改变。因大便不畅,时感胃脘不适。现求进一步诊治。现症见:便秘,时胃痛不适,偶有刺痛感,嗳气,无反酸恶心,食欲不振,偶失眠。口干,不欲饮水,平素怕冷,小便量多。舌边尖红,舌底静脉迂曲,脉弦涩。西医诊

断:慢性结肠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便秘、胃痛。证型:寒热错杂,兼瘀血阻滞。治法:平调寒热,活血化瘀。方药:黄连10 g,大黄5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蒲公英15 g,广木香10 g,台乌10 g,川楝子10 g,延胡索8 g,丹参15 g,西洋参15 g,白芍10 g,甘草3 g。1剂/d,共7剂。二诊(2012年11月5日)。患者诉服上药后胃脘疼痛症状明显好转,偶伴有胃脘不适感及灼热感,夜寐稍差,纳食一般,怕冷,小便可,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方药:黄连10 g,吴茱萸5 g,蒲公英15 g,大黄10 g,厚朴10 g,枳实10 g,玄胡10 g,生地黄15 g,当归10 g,玄参15 g,白芍10 g。1剂/d,共5剂。继续巩固疗效,以收全功。

按:患者病史较长,长期便秘,此为胃肠有热,时胃痛不适,偶有刺痛感,嗳气则为胃气壅实,瘀血阻滞;口干,不欲饮水,平素怕冷,小便量多为寒象;舌边尖红,舌底静脉迂曲,脉弦涩皆为寒热错杂,兼有瘀血阻滞之证。予半夏泻心汤加减平调寒热;方中大黄、黄连、黄芩清热通便;广木香、台乌、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活血通络以疏利气机,丹参活血祛瘀,进而缓解胃脘部的疼痛;西洋参、白芍、甘草补气养阴。复诊时,患者仍为寒热错杂,且热多于寒,改用左金丸,黄连倍于吴茱萸平调寒热;因患者仍有大便秘结,予大黄、厚朴、枳实泻热通便;蒲公英、延胡索行滞气以缓解胃脘不适感;生地、玄参清热滋阴;白芍、甘草酸甘化阴。 综上所述,黄教授对脾胃病辨治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在辨证上重视分清寒热虚实,辨清脏腑关系,在治疗上强调平调寒热,兼顾五脏功能,平衡阴阳,在遣方用药上擅长运用左金丸、泻心汤类方灵活化裁,因此黄教授在辨治脾胃疾病临床疗效显著,也同时体现了黄教授临床辨证精当,选方准确,用药灵活,故获良效。 [1]胡建华,李敬华,唐旭东.脾胃升降理论的传承、创新、应用与展望[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1):171-173,177.

[2]赵国荣,毛娅男,陈研焰,等.从中医经典探讨饮食与脾胃的关系[J].湖南中医药大学

学报,2015,35(12):40-42.

[3]吴若霞,谢雪姣,黄政德.黄政德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寒热错杂型经验[J].中医药导报,2012,18(3):8-9.

[4]周胜强,刘涵容,刘亮晶,等.黄孟君教授论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5):55-57.

[5]冯文亮,马卫国,田德禄.田德禄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5,34(9):700-702.

[6]陈荣,杨少华.《丹溪心法》左金丸浅识[J].江西中医药,2003,34(11):33. [7]张荣珍.《伤寒论》五泻心汤类方证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2):890-891.

[8]葛惠男.叶天士治胃四法探析[J].中医杂志,2015,56(15):1344-1345,1348. [9]许波,叶柏.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辩证施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3):448-449.

[10]刘雪梅.脾胃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体会[J].四川中医,2005,23(3):36-38. [11]王程燕,陈赐慧,邢凤玲,等.甘草泻心汤方证浅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11):801-804.

[12]张田仓.“久病入络”学说发展的历史渊源[J].中医研究,2015,28(2):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