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研究

来源:华拓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教育教学研究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第5期 ili illl lll与教Iili教学行为转变研究 李世春 (辽宁省阜新市教师进修学院 123000) 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的变革是深刻 的.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 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 一、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 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 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这要求教 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 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它主要包括两 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 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 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 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 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 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 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 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 者,应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研究学生, “以学论教”。研究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生活经 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间的关系,保证教学 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二 是研究学习策略、实现有效的知识建构,通过研 究学生认知策略和自我监控能力,指导、帮助和 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三是研究合作交往,实现 交往互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研究 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交会互动的机制。 实现教师角色与行为转变的一个重要问题 是创设有利于学生生活交往的学习环境。一是设 32 置问题情境。在情境中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 知识的差异,解决“认知不平衡”,进而不断改善, 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且在认知发展的同时,获 得轻松、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二是要创设一个 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往,有利于 意义建构的外部学习环境,支持、帮助学生通过 “自主学习活动”来促进新意义的生成。使整个教 学过程从始至终呈现着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息,在 合作交往中获取知识技能、学会学习,在平等、尊 重、和谐的氛围中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 验。 二、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 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必 须由传统的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 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是把教师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者变成 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研究与 指导,从知识的传递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 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 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 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 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 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 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 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 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 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依据专家分析,一是积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第5期 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 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 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教学中的各种情况,设 想一下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学习。二是创设良好 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各种适当方式的设计,给学生心理上的 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三 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注意指导学 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 者,还要注意与没有明确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交 流,指导他们确立目标,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 望和动机;要了解学生的需要类型,尽可能地创 造条件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要最大限度地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 的需要不断提升,从而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 主学习活动之中。 三、教师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 的研究者 新课程标准实施中,教学情境问题尤为突 出,教师只有从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成教 学过程的动态的研究者,才能适应新的课程要求 和学生成长变化的需要。 教师由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 者,主要指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 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 改革的专业决策者。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行 为的反思、研究和改进,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和 自我提高,进而从策略层面上提高教师行为的合 理性和有效性,增强“时态性”。教师在成为动态 的研究者过程中,既培养了教师自觉的反思行 为,又密切了教师群体间的合作关系,使动态研 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教师由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 者,一般需经历以下过程:一是找到研究起点。教 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通过自己的观察思 考,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尚待解决的重要问 题,亦或从教学中的一种不明情况出发,确定所 要研究的问题,找到研究的起点。二是围绕问题 教育教学研究 进行资料收集、查找有关文献,与专家合作进行 对话。三是对材料进行分析,通过阅读资料、选择 资料、分析资料,对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点上 做出解释及结论。四是构建行动策略。行动研究 中,应充分利用教学情境中的多种资源与力量, 不要受执行中可能遇到困难的干扰,也不要只满 足于一个构想。五是实施与检验行动策略。明确 行动策略的实施和行动策略成功的标准,分析行 动策略检验时可能发现的问题,等等。 教师成为动态研究者在具备上述研究能力 的同时,教师必须成为现代研究型的教师,这也 是保证教师实现教学行为转换的前提。教师通过 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教育理论等问题的研 究,更新自己已有的教育观念,改善、充实已有的 知识结构,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在研究 的过程中,还应坚持以下具体的研究途径:一是 在积累经验的教学实践中,加大新的教育理论学 习与分析的力度,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使经 验得以不断提炼、发展,然后再反过来改善实践, 形成一种有意识进行研究的良好习惯,避免工作 走弯路;二是用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对已经积累 的丰厚经验进行提炼、升华,更科学地指导教育 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研究型教师这种不断自我 充电的过程,对完善师德人格,提高专业素养,形 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更是不可缺少 的。 教师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同时,还要适应新 形势的需要,具备新的教学技能和实施新的教学 策略的能力,它需要教师首先具备课程整合能 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具备提高信 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要具备主动 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 务能力。其次,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 统教学重知识传授的弊端,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由侧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 重过程转变,由重统一规格教育向重差异性教育 转变。总之,教师要成功地完成教学行为的根本 转变,就必须坚特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改进,坚 持不懈地对自己的知识、观念进行更新、重组,使 自己永远成为适应时代的研究型教师。▲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