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几个论点汇总

来源:华拓网
几个论点:1、开放的网络舆情可以保障人民的知情权。2、开放的网络舆情可以实现人民的监督建议权。3、开放的网络舆情使人民正确行驶政治权利的有效保障。4、开放的网络舆情有利于人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5、开放的网络舆情促进了社会公平、公正、公开、提高了透明度。6、开放的网络舆情提高了人民的文明素质,树立了人民终身学习的意识,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

网络舆情现在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了,我认为以后的网络上面的言论,曝光会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网络的发展,人们贫富的分化,使得大部分人会在网络上道出自己心中的不快。时刻有因为网络舆论曝光而走红的明星,也时刻有网络言论曝光而双规的官员。网络曝光已经与传统的新闻、报纸、广播具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微博与房气

今天网上最热门的对立概念,一个是“民众”,另一个是“权贵”。后者指的是一切未能自证清白的政府部门、官员、公务员、国企、国企职工、大的私企、富人、精英,这些人之外的就是“民众”。如果除去一些枝节,

我们每天看到的网络舆论主干,无非就是“民众”在声讨“权贵”。

小道消息电子化 标准很多,七嘴八舌

任何一个不经审核的开放言论空间,都会迅速被无穷无尽的申冤贴占领,这同样是超出想象的——平时生

活的也还算安稳,真有这么多冤屈不公?

、“商业五毛”大军压境

2010年绝对是“商业五毛”最猖獗的一年,随着前几年的探索发展,其运作模式渐趋成熟。让人担忧的

是,以前的“商业五毛”更多的是为雇主做广告,

防止“头脑发热,听风就是雨”

2010年8月初,一则名为《女婴因食用配方奶粉致性早熟》的网帖在各大论坛疯狂转载,回帖建起“高楼”,点击率超过万余次,网民纷纷惊呼“太可怕”、“太恐怖”,圣元“早熟门”事件爆发。直到2010年8月15日,卫生部公布对圣元奶粉的调查结果显示,湖北3例婴幼儿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与食用圣元优博婴幼儿乳粉没有关联。但这起事件不仅让圣元损失惨重,而且让整个国内乳业在三聚氰胺事件后再次遭受重创。

网络上众声喧哗,海量的信息中,混杂了大量的无效信息、错误信息以及谣言。近年来甚嚣尘上的“网络水军”、“网络推手”,更降低了网络信息的可靠性。正因为如此,政府在利用网络创新社会管理时,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就显得格外重要。

“网民60%多是39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其他年龄段的人较少,70%在城镇,乡村较少;因此目前还不能简单把‘网意’等同为‘民意’。”王衍诗表示,作为政府来讲,一方面要全面准确把握网络信息,既要认真对待,但也不能“听风就是雨”。政府如果不上网就会闭目塞听,如果完全相信网络意见就会“偏听则暗”。而网站和网络社会自身,要公平对待每一

位网民。

归纳起来,网络舆论有四大特征: 一、 开放性和平民化情结。

二、 身份的虚拟性及由此引起的感染化和情绪化,不负责任的议论,无所顾忌地宣泄情绪比客观理智地分析探讨问题更富感染力,会导致“不可控性”和“无政府主义”。8——情绪化的舆论更有感染力。目前网络舆论多处于混乱的情绪化状态:无序、随意、情绪化、缺少理性思辩,极端的、污浊的言语和一些需要精确思辩的议题交糅在一起,泥沙俱下,而一些冷静、客观、

有见地的意见往往被众多噪音和非理性的言论掩埋。 三、 舆论生成的自发性和观点的多元化,形成“观点的自

由市场”。

四、 把关的隐性化和弱化,通过“斑竹”、网站管理员及站长来实现,相对于传统媒体严格的“把关”程序,网络舆论可

以“绕过”审查。

五、 网络舆论的社区化,“互联网特别适合于那些感觉被社会藐视的人,形成支持性组织,他们愿意在网上和别人探讨对生活、社会的看法。”如自杀社区、恐怖社区、 仇恨社区、邪教社区、畸恋社区等等。有人将社区成员分为八种类型:成员领袖、意见呼应者、自我揭露者、经验分享者、信息询问者、浏览者、产品推广者、干扰者。9网络交往强化了非正式组织的功能。

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一、 促进社会管理,成为有效的“排气阀”、“舆论镜子”,

实现民意表达。

二、 引发社会舆论:提出议题,引起关注,将社会话题引入网络舆论,激起讨论,引起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注意,形成压力,

达到影响或改造现实的目的。

三、 影响社会文化:多元化观念对一元化价值观的挑战,思想开始“去中心化”,网络主体“年轻部落”的生活、思维方

式被普及化、放大化,引起社会观念的变革。

四、 网络舆论极大冲击了传统舆论,解构了传统媒体的权威解释地位,不受制于某种利益团体,更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 五、 负面作用:欺骗信息便于流传,极易造成社会骚动;

个人隐私、组织机密、国家机密易被泄露。

关注网络舆情 促进社会和谐

2010-02-08

骆 敏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在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的同时,要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注重分析网络舆情。的确,除了传统的信访之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也已成为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最直接的渠道之一,网络舆情处理得如何,关系重大。

一是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网络舆情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开放的公众意见平台。近年来,网络舆情对政治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引发群众的违规和过激行为,进而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二是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的一些政务公开网上有不少舆情,是人民群众正当的、合理的诉求,因此,对于这些情况要及时反馈给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认真解决,切实做到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三是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互联网总体上还是以正面宣传为主,但在一些论坛等互动栏目上,也有不少对党政部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还有一些批评和投诉,对此我们都应认真对待,把网络建成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促进社会和谐。 上述可见,被称为“第四权力”的网络已从更宽的界面上,给党政干部提高网络时代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思考、新要求。

首先,确立维稳新思维。要重视网络舆情在群众利益诉求中的作用,要与时俱进地

引导网络民意,把握民众心理诉求,对群众反映的一些政策问题,要及时调研并予以调整和完善;对群众反映的一些工作方法问题,要注意纠正,及时改进;对群众反映的关于领导干部的党风党纪问题,要坚持认真核查,依法依规处理。

其次,要培养媒介素养。领导干部要养成机智聪明、坦诚友善的媒介素养,要科学面对网络舆情,及时引导网络舆论。一是凡涉及政府执政形象的问题,无论是正面或负面的都要积极回应,及时表态,因为很多网民就是通过党委政府对某个事件的态度来做整体判断的。二是要果敢处置,尤其在网上出现负面事件时,要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度公布事件的处置结果,以得到网民的理解和认可,避免把事件演变成事故。 第三,建立网络舆情检测和预警机制。要趋利避害,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广受关注的公共事务积极实施舆情收集、分析处理,将民意采集渠道制度化,搭建政府与公众沟通互动平台。一旦面临信任危机,可以及时根据率先掌握的情况公开发布信息,积极争取主动,努力实现舆论反转。

最后,始终树立执政为民的服务意识。无论是直接的信访还是网络舆情,传递的都是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表达权,考验的是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当然,借助网络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要真正做好各项工作。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服务意识,否则,流于形式的网络问政,哪怕看上去做得再亲和,也不过是一种“秀场”,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作者单位:县委党校)

开放的网络舆情有利于社会稳定正方问题

2010-01-25 16:02:15| 分类: 唇枪舌辩 | 标签: |字号大中

小 订阅

(2009年12月10日对决瑞金县,观点:有利于社会稳定)

一、攻辩问题:(遗失了一部分)

1、孙志刚事件的爆发促使修订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遗

送办法》是吗?《请正面回答》

2、孙志刚事件中促使法律的修订,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体

现吗?

3、温州考察团事件大爆光,结果把部分腐败官员绳之以法了

吗?

4、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可以利用开放的网络舆情反腐

倡廉吗?

(谢谢对方辩友的配合,对方辩友明确告诉了我方开放的网络舆情是反腐倡廉的新途径,有利于社会稳定。)

二、自由辩问题:

1、如果开放是绝对的开放,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去侵犯

他人的隐私而不用承担法律责任呢?

2、如果说开放的绝对的开放,是不是能过网络去盗取别人的

钱财,依然可以逍遥法外呢?

3、如果说开放是绝对的开放,那利用网络去攻击、诽谤他人

也不用承担法律责任吗?

4、如果是绝对的开放,就可以违背公序良俗? 5、如果是绝对的开放,就可以不顾道德的遗责,为所欲为吗?

(绝对的自由非自由,绝对的开放非开放。)

6、开放的网络舆情已经成为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新闻来源和最早的黑幕揭发者,这双犀利的眼睛不是正在维护社会的稳定

吗?

7、矿难事件的爆光、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光,让多少自以为是、无视法律法规的犯罪分子绳之以法,这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吗? 8、上海、北京的涉日事件,通过开放的网络舆情,凝结民心,

积极维护祖国尊严这怎么就不利于社会稳定呢? 9、网络上常能看到一些扰骚话,这不是缓冲了社会矛盾,有

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怎么不利于社会稳定呢? 10、开放的网络舆情使用权上情下达、下情上知更加及时、有效,这种积极的新途径的开辟不利于社会稳定吗? 11、开放的网络舆情是网上思想舆论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胡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网络知识中强调,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有着重要作用,网络舆论的积极意义以及重要性不是得

到中央最高级别的认可吗?

12、开放的网络舆情给了社会底层的信息、观点、声音找到了一个“出口”,给民从说话的权力不就体现了社会稳定吗?

三、辩驳准备 (针对“引起爆动”)

1、对方辩友不知道这些事件产生有其事件背更深层次的原因吗?网络舆情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正是因为此时的网络舆情还不够开放。如果足够开放,让政府和人民更广泛的参与进来,不法分子的图谋、谣言、谎言必将石沉大海,止于未形呀!

2、曲折只能磨练人,国家也只有在挑战中进步,国家的进步

不是国家稳定的体现吗?

(针对法律约束)

1、目前,网络舆情作为一项新兴事物。新兴事物的产生总是伴随着污渍的出现。正如人的成长过程一样,需要教化,才能趋

于成熟。

2、法律的约束只是国为目前的网络舆情还不是足够健康有序,极端非法分子串联制造谣言,与人民的力量、正义的力量相比,事实的真相却极度失衡,难道目前不够开放的网络舆情能离

开法律的保护与制约吗? (针对网络暴民的出现)

1、现今新出现了一种行业——《情绪渲泄馆》,在馆里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情绪渲泄完,这种行业的出现无疑从某种角度降底了极端分子的出现,开放的网络舆情把话语权给了每一位公民,这种情感渲泄不是养活了网络暴民的出现 ,不是有利于社

会稳定吗?

2、个人的情感渲泄不是有利于这部分人身心健康吗?让人民

身心健康是不是社会稳定的表现?

(针对谣言、谎言)

1、谣言、谎言的最终挫败,只能提高公民明辨是非的能力,

明说谎是非了,难道不是有利于社会稳定吗? 2、谎言世家的子弟是以谎言作武器,也是被谎言所杀的(鲁迅),对方辩友,网络舆情足够开放的话,在真相面前,你还敢

狡辩吗?

3、谣言始于封索,流言止于开放,这就是我方不断要求更加

有序,更加开放网络舆情的原因。

(针对匿名性)

1、匿名性不正好为民从开辟了一条更好地说真话,更好的表

达自己的需求及寻取帮助的渠道吗?

2、政府听到民众真实的声音,才能真正急民从之所急,想民

从之所想,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3、如果某某得了一种怪病,开放的网络舆情的匿名性不正好给他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吗?这样的例子数学胜数,对

方辩友你不是显得思维狭隘了吗?

(针对放大性)

1、汶川地震通过开放的网络舆情等,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对方辩友怎么把这给忘记了呢?

2、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家电下乡活动的网上热议,

对党和政府积极拥护,对方辩友你怎么忘了呢?

(针对以点概面、无限制放大)

1、只要有了某种现象,就能无限制的放大吗?大家知道,一个小孩一顿饭能吃一两米饭,一个青年一顿饭能吃一斤米饭,这也是饭量增长趋势吧,那么再往下推就是一个成年人一顿饭能吃

一百斤米饭,这不成为饭桶了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