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方剂
1.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熟地黄、甘草、川芎各30g 【功用】补益气血。 【主治】气血两虚。
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各500g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
3.白头翁汤(《伤寒论》)
【组成】白头翁15g 黄柏12g 黄连6g 秦皮12g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痢疾。
4.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4.5g 天麻、茯苓、橘红各3g 白术9g 甘草1.5g 【功用】化痰熄风,健脾祛湿。 【主治】风痰上扰证。
5.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12g 厚朴9g 茯苓12g 生姜15g 苏叶6g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
6.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半夏12g 黄芩、干姜、人参各9g 黄连3g 大枣4 炙甘草9g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7.保和丸(《丹溪心法》)
【组成】山楂180g 神曲60g 半夏、茯苓各90g 陈皮、连翘、莱菔子各30g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滞胃脘证。
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组成】生黄芪120g 当归尾6g 赤芍5g 地龙、川芎、红花、桃仁3g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18g 炙甘草9g 人参6g 当归3g 橘皮6g 升麻6g 柴胡6g 白术9g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
2.气虚发热证。
10.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莲子肉500g 薏苡仁500g 砂仁500g 桔梗500g 白扁豆750 白茯苓1000g 人参1000g 炙甘草1000g 白术1000g 山药1000g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
11.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
【组成】陈皮6g 柴胡6g 川芎5g 枳壳5g 白芍5g香附5g 甘草3g 【功用】疏肝理气、和血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
12.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薄荷240g 川芎、荆芥各120g 细辛30g 防风45g 白芷、羌活、炙甘草各60g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13.大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15g 黄芩9g 芍药9g 半夏9g 生姜15g 枳实9g 大枣4枚 大黄6g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14.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g 厚朴24g 枳实12g 芒硝9g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2.热结旁流证。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15.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12g 牡丹3g 桃仁9g 冬瓜仁30g 芒硝9g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16.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组成】川椒6g 干姜12g 人参6g 饴糖30g 【功用】温中、祛虚寒 【主治】心腹寒凝证
17.丹参饮(《时方歌括》)
【组成】丹参30g 檀香4.5g 砂仁4.5g 【功用】行气化瘀
【主治】气滞血瘀,互结于中致胃脘疼痛 18.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组成】牡丹皮、栀子、白术、柴胡6g 当归、白芍、茯苓9g 甘草3g 【功用】疏肝健脾、清热调经 【主治】肝郁血虚、郁火化热, 19.当归四逆散(《伤寒论》)
【组成】 当归12g 桂枝9g 芍药9g 细辛3g 通草6g 大枣8枚 炙甘草6g 【功用】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 血虚寒厥证。
20.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各等分(各6g)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
21.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g,芒硝9g,甘草6g 【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之胃肠燥热证。
22.丁香散(《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组成】丁香 柿蒂各3g 甘草(炙) 良姜各1.5g 【功用】温胃降逆。
【主治】胃寒哕逆。
23.二陈汤(《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橘红15g 白茯苓9g 炙甘草4.5g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24.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半夏12g 黄芩、甘草、干姜、人参9g 黄连3g 大枣4 枚 【功用】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主治】胃气虚弱证。
25.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组成】葛根15g 黄连9g 黄芩9g 炙甘草6g 【功用】清泄里热,解肌散邪。 【主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 26.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灵脂、川芎、丹皮、赤芍、乌药6g 当归、甘草、红花、桃仁9g 香附、枳壳4.5g 玄胡索3g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膈下瘀阻气滞,形成痞块,痛处不移,卧则腹坠;肾泻久泻。 27.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3g 人参6g 木香1.5g 炙甘草1g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
2.脾不统血证。
28.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9g 生姜9g 大枣3枚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29.化肝煎(《景岳全书》)
【组成】青皮、陈皮、芍药各6g 牡丹皮、炒栀子、泽泻(血见下部者用甘草代之)各4.5g 土贝母6~9g
【功用】疏肝解郁,清热化火。
【主治】怒气伤肝,气逆动火,胁痛胀满,烦热动血。 30.*化积丸(《类证治裁》) (了解即可) 31.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桂枝,生姜9g 白芍18g 炙甘草6g 大枣4枚 饴糖30g 【功用】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中气不足证。 32.黄芪汤(《金匮翼》)
【组成】黄芪、麻仁、白蜜、陈皮 【功用】益气通便。 【主治】气虚性便秘。
33.黄土汤 (《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9g 灶心黄土30g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
34.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30g 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各60g 藿香90g 甘草炙75g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35.济川煎(《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9~15g 牛膝6g 肉苁蓉6~9g 泽泻4.5g 升麻1.5~3g 枳壳3g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 36.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组成】地黄240g 山药、山茱萸各120g 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0g 桂枝、附子各30g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
37.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金铃子30g,延胡索30g 【功用】行气止痛 、疏肝泄热。 【主治】肝气郁滞、气郁化火证。 38.理中汤(《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9g。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治伤寒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粪溏,脉沉无力。
(2)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蚘,及感寒霍乱。
39.良附丸 (《良方集腋》) 【组成】高良姜6g,香附6g 【功用】温中祛寒、行气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或客寒犯胃。
40.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组成】茯苓12g 桂枝9g 白术6g 炙甘草6g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41.六磨汤(《证治准绳》)
【组成】木香9g 枳壳9g 乌药6g 槟榔12g 大黄6g 乌梅30g 沉香1g 【功用】行气通便止痛。
【主治】气泄腹急,大便秘涩。
42.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24g 山萸肉、山药各各20g 泽泻、牡丹皮、茯苓各9g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证。
43.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组成】炒龙胆草6g 炒黄芩9g 炒栀子9g 泽泻12g 木通6g 炒当归3g 生地黄9g 柴胡6g 生甘草6g 车前子9g (原书无用量)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
2.肝经湿热下注证
44.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g 桂枝6g 杏仁6g 炙甘草3g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45.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5g 杏仁6g 甘草6g 石膏18g 【功用】解表清热、宣肺平喘 【主治】肺热雍盛证
46.麻子仁丸(《伤寒论》)
【组成】麻子仁500g 芍药250g 枳实250g 大黄500g 厚朴250g 杏仁250g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47.木香顺气散(《沈氏尊生书》)
【组成】木香、香附、槟榔、青皮、陈皮、枳壳、砂仁、厚朴(制)、苍术各3g 炙甘草1.5g
【功用】理气止痛。
【主治】气滞腹痛、胁痛。
48.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120g 厚朴90g 陈橘60g 炙甘草30g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49.启膈散(《医学心悟》)
【组成】沙参9g 丹参9g 茯苓3g 川贝母4.5g 郁金1.5g 砂仁壳1.2g 荷叶蒂2个 杵头糠1.5g
【功用】润燥解郁,化痰降逆。 【主治】噎膈。
50.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组成】青蒿6g 鳖甲15g 生地12g 知母6g 丹皮9g 【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51.清金化痰汤 (《统旨方》)
【组成】黄芩、山栀子各12g 知母、桑白皮、瓜蒌仁各15g 贝母、麦门冬、橘红、茯苓、桔梗各9g 甘草3g。 【功效】清肺化痰。 【主治】热痰壅肺
52.清营汤(《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0g 生地黄15g 元参9g 竹叶心3g 麦冬9g 丹参6g 黄连5g 银花9g 连翘6g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
53.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组成】桑叶9g 煅石膏8g 甘草3g 人参2g 胡麻仁3g 阿胶3g 麦门冬4g 杏仁2g 枇杷叶3g
【功用】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主治】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 54.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组成】当归12g 生地黄20g 火麻仁30g 肉苁蓉18g 何首乌20g 桃仁、枳壳各10g
【功用】养血润燥。 【主治】血虚秘
55.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15g 飞滑石18g 通草6g 白蔻仁6g 竹叶6g 厚朴6g 薏苡仁18g 半夏15g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56.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组成】沙参9g 玉竹6g 甘草3g 桑叶4.5g 扁豆4.5g 天花粉4.5g 麦冬9g 【功用】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主治】燥伤肺胃阴分证。
57.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芍药30g 当归15g 黄连15g 槟榔、木香、炙甘草各6g 大黄9g 黄芩15g 官桂5g
【功用】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湿热痢疾。
5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小茴香7粒 炒干姜0.6g 延胡索3g 没药6g 当归9g 川芎6g 官桂3g 赤芍6g 蒲黄9g炒五灵脂6g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寒凝血瘀证。
59.十灰散(《十药新书》)
【组成】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各等分 (各9g)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
60.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6g 白术9g 茯苓9g 炙甘草3g 当归9g 川芎6g 熟地黄12g 白芍9g肉桂3g 黄芪12g 生姜3片 大枣2枚 【功用】温补气血。 【主治】诸虚不足。
61.十枣汤(《伤寒论》)
【组成】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1g) 大枣十枚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1.悬饮。
2.水肿。
62.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各9g 甘草炙6g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63.四磨汤(《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人参3g 槟榔9g 沉香3g、乌药9g 【功用】宽胸散结、行气降逆。 【主治】七情所伤,肝气郁结。
64.四逆散(《伤寒论》)
【组成】甘草炙、枳实、柴胡、芍药各十分(各6g)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阳郁厥逆证。
2.肝脾气郁证。
65.四神丸(《内科摘要》)
【组成】肉豆蔻60g 补骨脂120g 五味子60g 吴茱萸30g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
66.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当归9g 川芎6g 白芍9g 熟干地12g 【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67.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组成】酸枣仁15g 甘草3g 知母6g 茯苓6g 川芎6g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 68.天王补心丹 (《摄生秘剖》)
【组成】人参、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各15g 当归、五味、麦门冬、天门冬、柏子仁、酸枣仁各30g 生地黄120g 【功用】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 69.通幽汤(《脾胃论》)
【组成】桃仁泥1分,红花1分,生地黄5分,熟地黄5分,当归身1钱,炙甘草1钱,升麻1钱。 【功用】润燥通塞。
【主治】胃肠燥热,阴液损伤,通降失司,噎塞,便秘,胀满。 70.痛泻要方(《景岳全书》)
【组成】炒白术90g 炒白芍60g 炒陈皮45g 防风30g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 71.胃苓汤(《丹溪心法》)
【组成】陈皮、苍术、厚朴、白术、茯苓3g 桂枝1g 泽泻2g 猪苓2g 甘草1g 生姜2g 大枣2g
【功用】祛湿和胃。 【主治】脾胃伤冷。
72.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半夏、竹茹、枳实各60g 陈皮90g炙甘草30g 茯苓45g 【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胆郁痰扰证。 73.乌梅丸(《伤寒论》)
【组成】乌梅480g,黄连480g,当归180g,附子180g,川椒180g,桂枝180g,人参180g,黄柏180g,细辛180g,干姜300g(为蜜丸,每次服9g) 【功用】温脏、补虚、安蛔。 【主治】蛔厥证
74.吴茱萸汤(《伤寒论》)
【组成】吴茱萸9g 人参9g 生姜18g 大枣4枚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75.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76.五皮饮(《华氏中藏经》)
【组成】陈皮9g 茯苓皮24g 生姜皮6g 桑白皮9g 大腹皮9g 【功用】行气化湿,利水消肿。
【主治】用于全身水肿,胸腹胀满,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 77.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组成】桃仁15g 杏仁15g 柏子仁9g,松子仁5g 郁李仁5g 陈皮20g 【功用】润肠通便。
【主治】大肠干燥失润,传导艰难。津液不足之便秘。 78.犀角地黄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 30g 生地黄24g 芍药12g 牡丹皮9g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
79.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
【组成】人参3g 白术6g 茯苓6g 甘草3g 陈皮2.5g 木香2g 半夏3g 砂仁2.5g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止逆。
【主治】脾胃气虚、寒湿阻滞于中焦证。 80.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香附60g 紫苏叶60g 陈皮30g 甘草15g(为粗末,每次9g,煎服) 【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风寒感冒致气机郁滞。
81.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30g 当归30g 白芍30g 白术30g 茯苓30g 甘草15g(为散,每服6-9g)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脾虚。 82.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24g 黄芩9g 人参9g 炙甘草9g 半夏9g 生姜9g 大枣4枚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
2.热入血室证。
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83.小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g 枳实9g 厚朴6g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84.小建中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9g 炙甘草6g 大枣6枚 芍药18g 生姜9g 胶饴30g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85.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组成】旋覆花9g 人参6g 生姜15g 代赭石6g 炙甘草9g 半夏9g 大枣4枚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
86.血符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12g 红花9g 当归9g 生地黄9g 川芎4.5g 赤芍6g 牛膝9g 桔梗4.5g 柴胡3g 枳壳6g 甘草6g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8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各9g 生地黄18-30g 枸杞子9-18g 川楝子4.5g (原书未著用量)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88.益胃汤 (《温病条辨》)
【组成】沙参9g 麦冬15g 冰糖3g 生地15g 玉竹1.5g 【功用】养阴益胃。 【主治】胃阴损伤证。
89.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茵陈18g 栀子12g 大黄6g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90.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
【组成】茵陈3g 白术6g 附子1.5g 干姜1.5g炙甘草3g 肉桂1g 【功用】以温化凝滞,利湿退黄。
【主治】阴黄身冷,脉沉细,身如熏黄,小便自利者。 91.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组成】茵陈10g,桂枝6g,白术9g,泽泻15g,茯苓9g,猪苓9g 【功用】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利者。 92.银翘散(《温病条辨》) 【组成】连翘30g 银花30g 桔梗18g 薄荷18g 竹叶12g 生甘草15g 芥穗12g 淡豆豉15g 牛蒡子18g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93.右归丸(《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黄24g 山药12g 山茱萸9g 枸杞子12g 鹿角胶12g 菟丝子12g 杜仲12g 当归9g 肉桂6g 制附子6g 【功用】温补肾阳、填精补血。 【主治】肾阳虚衰证。
94.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组成】防风30g 黄芪、白术各60g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95.越鞠丸(《丹溪心法》)
【组成】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各等分(各6-l0g)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证。
96.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当归、白术各18g 肉豆蔻15g 肉桂各24g 白芍药48g 木香42g 诃子36g 罂粟壳108g
【功用】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主治】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 97.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大黄30g 枳实、神曲各15g 茯苓、黄芩、黄连、白术各9g 泽泻6g 【功用】消导化积,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食积证。 98.猪苓汤(《伤寒论》)
【组成】猪苓9g 茯苓9g 泽泻9g 阿胶9g 滑石9g 【功用】利水清热、养阴。 【主治】水热互结,小便不利。
99.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黄连80g 干姜60g 当归、阿胶各90g 【功用】养阴清肠。 【主治】阴虚痢。
100.左归丸(《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黄20g 山药10g 枸杞子10g 山茱萸10g 牛膝10g 菟丝子10g 鹿角胶10g 龟胶10g
【功用】滋补肾阴、填精补髓。 【主治】真阴不足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