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思辨与情感

来源:华拓网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思辨与情感 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一览表 思 想 内 容 1、忧国伤时:①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昏庸腐朽;②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③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④昔盛今衰的感慨,借故讽今的情怀。 2、人生志向: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②宦海浮沉、仕途失意的苦闷;③洁身自好、不古典诗歌中与当权者合作;④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⑤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 常见的思想3、人生感受:①伤春悲秋之情;②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③世事多变、沧海桑田;④告慰平生感情 的喜悦。 4、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②思亲念友;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 5、长亭送别:①依依不舍的留恋;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古典诗歌常 用的题材 边塞、田园、怀古、官场、战乱 五类诗歌对不借助外物的诗歌——直抒胸臆 应的五种基叙事抒情诗——叙议结合 本表现手法 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 怀古咏史诗——借古讽今 写景抒情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其他诗歌分类: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 喜悦、愉快、欢快、激动、兴奋、忧愁、悲苦、孤苦、深刻、积极、消极、旷达、洒脱、悲愤、乐观、悲观、哀怨、激愤、憎恶、欣喜、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忧郁沉闷、愉悦、沉痛、古典诗歌思哀伤、赞美、敬慕、惜别、依恋、豪迈、狂放、闲适、恬淡等。 想感情术语 情感载体:杨柳——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古迹——怀旧 形 象 古典诗歌中①人物形象:A“我”—诗中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B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的形象分类 ②自然景物形象或者意象: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③事物形象: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 古典诗歌常 见的塑造形①细节刻画②烘托③对比衬托 象的方法 类 (一)意同象异 1、思乡:月亮、柳树、鸿雁。2、别离:柳树、芳草、长亭、南浦。 3、高洁:蝉、冰雪、梅花、菊花。4、衰败:草木、乌鸦、燕子。 猿啼、羌笛、梧桐。 (二)象同意异 1、飞鸟:自由、孤凄无伴、漂泊无依。 2、青山:故乡、超脱。 3、柳:离别、思乡、愁苦。 4、燕子:爱情、时事变迁。 5、水:阻隔、愁情。 6、船:漂流、自由。 7、小楼:思念、闲适。 8、鹧鸪:离愁别绪、衰败之景。 形象方面的生动、活泼、鲜明、优美、柔美、绚丽、明丽、明媚、灿烂、雄奇、俊俏、雄伟、萧瑟、萧条、寂静、鉴赏术语 清冷、清幽、凄冷、凄清、辽阔、浩渺等 古典诗歌中豪洒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爱恨常见人物形情长的形象 / 4

1

常见意象归5、壮志:大江、长风、沧海、奔流。6、爱情:莲花、燕子、红豆、连理枝、比翼鸟。7、悲伤凄凉:象 语 言 诗歌语言分 类 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语言 总体特点:诗庄(庄重)—词媚(优美)—曲谐(诙谐) 诗歌风格:现实与浪漫 词作特点:婉约与豪放 语言风格特古诗中常见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婉约细腻、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幽默讽刺具体风格特点:清新、点及鉴赏专平淡、绚丽、含蓄、明快、自然、直率、清幽、雄奇、悲慨、洗练、沉郁、雄浑、豪放、沉郁、悲慨、用术语 俊爽、冲淡、旷达、自然、雄奇、奔放、朴素、雅致、平实、华丽、通俗、幽默、活泼、庄重、简约、洗练、含蓄、明快、诙谐、浅显、白描勾勒、浓墨重彩、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相、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练、平淡无奇、华丽明快、沉郁顿挫、苍凉、雄浑雄健、富有哲理、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 炼字 古典诗歌炼字的位置:五言炼二、三、五字、二五字;七言炼二、五、七字、二五字; 古典诗歌常常炼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叠词 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夸张、对比、比兴、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对偶、反复、双关、对仗、排比、设问、反问、顶针(顶真、联珠)、互文等 表达方式 描写技巧 抒情方式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 直接抒情(直白):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隐晦):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②借古讽今(怀古伤今)、③托物言志(情)、④用典抒情、⑤叙事抒情(即事感怀) 表现手法 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象征、赋比兴、渲染、用典、烘托、以景结情、无理而妙、翻因

思辨与情感

任何文体的写作方法都不是单纯的。记叙中可以议论,议论中可以抒情。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议论文的形象性语言和情景式构思,在议论文体的写作中运用一些抒情技巧,融入自己爱憎情感,增添一份思辨色彩。

一、增添论证的思辨性。

事物是纷繁芜杂的,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不能简单化,说理论证要具有思辨性,就是要看到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合乎事理的评价。回顾二十余年的高考作文题,始终强调了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注重现实性与哲理性相结合,形象思维与辩证思维相结合的原则。辩证分析就是在分析问题、阐释道理时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辩证地分析应力避说“过头话”和偏执一词,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

1.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正确把握是进行辩证分析的前提。论述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者两个事物必须明确二者关系的指向。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1)依存关系。例如“学与问”,学而知,问而广,勤学与好问总是连在一起。不能问者,学必不能进,不能学者,必不能有疑。(2)主次关系。(3)取舍关系。(4)条件关系。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问题。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避免说理的片面性、绝对化。从写作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对话题材料的多角度认知和对论据的剖析两个方面。例如: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高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用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请文中的故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分析】这则故事涉及的人物只有两个,情节简单,主要是写薛谭接受教育继续深造的故事。具体地分析材料(对故事多角度的思考),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切入,就容易写出新意。这则故事材料的立意举例如下:(1)“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说明他有自满情绪,可立论为:学无止境,不可浅尝辄

/ 4

2

止;(2)“乃谢求反”,说明薛谭能够接受教育帮助,可立论为:知错就改,为时未晚;(3)“终身不敢言归”,这种态度不对,值得思索。可立论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广投名师博采众长”;(4)“未空青之技”,急于辞别回家,会导致学业半途而废,可立论为:成就事业必须持之以恒;(5)“抚节高歌,声振林木”这种教育方法很独特,可立论为:春风化雨,高歌感人;(6)薛谭“不敢言归”,秦青就让其一直在自己门下。可立论为:给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

3.全面分析问题。一个问题总有两个方面。说理议论时,如果只说一面,而忘记了另一面,就会犯片面性的毛病,写议论文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因此,我们必须养成全面说理的能力 二、增添议论文的情感感染力。

议论文是一种靠“讲道理”和“摆事实”来说服别人的文体,也是为解决各种问题而寻求相应对策的一种文体,它固然需要精辟的论点,详实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来达到目的,但是,如果仅仅这样板着面孔说理,不但会削弱文章的力量,而且也不容易使别人“心悦诚服”。相反,饱含深情的议论则会依靠情感的力量去征服别人,这种征服是彻底的征服,永久的征服。

1.欲就名篇美文名。常言说,文如其人,可以说先构拟一个别致新颖富有个性的作文题目是文章成功的一半。如一些高考满分作文,单从题目来看就独具匠心,并且能感受到小作者们内心深处荡漾的情潮,令人难以忘却。如《拭去眼前的浮尘》、《放下感情的叶片》、《信任陌生人》等题目理性中流淌着情感的溪流;《与你同行》、《海棠依旧?绿肥红瘦?》、《我心依旧》等标题深深情意里文采飞扬。比起一般考生如出一辙的《谈„„》或《论„„》等形式的标题及“话题”式题目来,真是让人情为之动,心为之倒。拟一个饱含情愫的题目,首先要透彻把握作文的要求,充分挖掘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善于想象和联想,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或比喻或引用或拟人或仿句;要善于根据“话题”来寻求生动的喻体,并且要尽可能地选取寄寓了情思的意象,如蓝天白云、朝霞夕晖、小桥流水、绿叶鲜果、雨街深巷„„这些都能够引起人们美好的回忆,激起对未来无限的憧憬。 2.援文引诗华文气。“腹有诗书气自华”,书香之人,无需金银首饰的点缀和香水脂粉的化妆,但其气质、内涵和修养之高雅和淳厚是超凡脱俗,无与伦比的。同样,一篇文章如果能行云流水般地引典援诗,也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平添一份古色之美和意韵之美,议论文也不例外,因为传唱千年的诗词经典是古人情思的结晶,更是经历了历史风花雪月的奇葩,引用之,咏诵之,则是穿越时空的接触和对话,是今人与古人爱跟爱的交流,情和情的融汇,心与心的碰撞。在每年高考的满分作文中,许多考生都不失时机地引典援诗,,以此来提升作文的档次和品位,进而也获得了理想的成绩。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仿句的修辞方法仿写出含情带意的佳句来:“欲识庐山真面目,尚须不在此山中。”(《漫谈感情与认知》)这句就是根据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仿写而成,读来别有韵味。 【实战演练】 一、(高考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实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考生作文及点评 丹墨莲梅

鱼生活在小水缸中就长得小,到了大水缸中就会长得大,环境决定着鱼;狼不断探索着新的环境,生存技能不断提高,环境改变着狼;被周围的人认为是“最有前途者”,于是学生的成绩就会不断提高。环境的确影响着人。

/ 4

3

古人也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处于香的环境,自己也会香,处于臭的环境自己也会臭。这句话的意思是香臭丹墨会影响人,周围的环境会把人影响到与它融为一体,所处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败。

但是在环境面前,人就只能任环境改变自己,塑造自己吗?

自古便有“乱世出英雄”这种说法。春秋战国,群雄混战,杀人盈野,民不聊生,在这种环境中,人们都退缩了吗?儒者在颠沛流离中思考“王道之始”在哪里,于是成就了千古至圣;战者在流血漂橹中思考“不战而屈人之兵”,止戈为武,于是成就了兵圣。偏僻的南阳并没有把诸葛孔明变成鄙陋的村夫;蛮荒的北海没有把苏武变成西伯利亚的牧民;清净的寺庙也没有把朱元璋变成虔诚的和尚。

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可以在烟馆遍地的国内环境中,烧起一把销烟的熊熊烈火,让国人迷离的双眼从鸦片缭绕的青烟中睁开。即使后来因此被贬西北边疆,他仍然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停下他为民造福的脚步,在风沙中他徒步勘测地理状况,在干渴中他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坎儿井,人们至今还称其为“林公井”,清流泽被世人,惠及子孙。

环境固然可以影响人,但是却不能起到决定作用。种子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里,但是它不会被永远埋没,依然可以择机萌发;雏鹰生活在悬崖峭壁上,但是没有因此而蜷缩待毙,依然可以勇敢地振翅高飞,翱翔天宇;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梅,凌寒独自开,暗香盈风雪。

环境如丹如墨会改变人,但是人也可以如莲如梅不被环境改变,在坚守中绽放自己,成就自己。人,勿以丹、墨为借口,要以莲、梅为榜样! 【点评】

这篇文章,作者对试题三则事例材料进行了高度的提炼,并借用古语,以香臭丹墨为喻,概括出了环境对人才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而是更进一步,从儒者、兵家、诸葛亮、苏武、朱元璋、林则徐等大量的历史人物成就经历中,说明“环境固然可以影响人生,但是却不能起到决定作用”,再用种子、雏鹰、莲梅来比喻,提出要像莲梅那样不被环境所改变,“在坚守着绽放自己,成就自己。”文章观点明确,比喻恰当,内容充实,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写作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挤”是一种状态,无数人挤在纷扰的城市,挤在狭窄的路上,挤在人口日渐膨胀的世界;“挤”也是一种行为,摩肩接踵是一种“挤”,竞争进取也是一种“挤”。有人说,中国的90后无法回避一个“挤”。“挤”既让人感到窘迫、窒息,又激励人争先恐后,不断奋斗。 请以“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 4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