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共武装斗争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华拓网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 :武装斗争 武装暴动 农村包围城市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步履维艰。在这危机关头,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决定了三件大事: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举行暴动;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和制定新时期的方针政策。

八七会议的召开,彻底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1927年的南昌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随后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爆发,但以夺取城市的武装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在秋收起义中,工农红军攻打长沙时,损失惨重,毛泽东在文家式分析敌强我弱的形势,放弃攻打城市,该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进军,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由此揭开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但各国的具体条件不同,无产阶级实现这一原则的形式也就不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和革命经验,创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基本内容包括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个方面。

土地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和根本任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共产党发动和领导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彻底的土地革命,才能得到农民的支持和拥护,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的人力、物力资源,根据地建设也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毛泽东制定了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从而解决了在土地革命中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根本问题,在革命根据地消灭了封建制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使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得到发展。

武装斗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土地革命需要武装来保卫,没有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就不能胜利开展;根据地是武装斗争开辟的,没有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就无法进行。坚持长期的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人民的军队。这是根据地革命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武装斗争也需要其他斗争形式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武装斗争的作用。

革命根据地建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基地。如果没有根据地的建设,土地革命就无法坚持和巩固,武装斗争也就会失去依托。因此,只有搞好了根据地建设,才能深入开展土地革命,长期坚持武装斗争,一步步夺取全国的胜利。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土地革命可以发展、巩固根据地,支持武装斗争;武装斗争可以保卫根据地建设,推进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可以成为武装斗争的依托,发展和巩固土地革命的成果。三者的结合才能不断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一块一块地夺取政权,打碎反动国家机器,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这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发生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受帝国主义压迫,没有民族独立,又受内部封建主义压迫,没有民主制度。在这里无产阶级不能象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经过长期合法斗争再进入武装起义,而必须在革命开始时就拿起枪杆子,

以战争为主要斗争形式,通过长期的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谓政治不平衡就是政治上不统一。一方面,在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地方性土豪劣绅、封建军阀、地方实力派,造成封建割据局面。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和管理地方的小军阀同时存在,他们之间矛盾重重,各自寻找帝国主义为后台,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相结合,必然引起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长期分裂和战争。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对农村的控制较弱,农村就成了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同时,农村的自给自足经济,可以不依赖城市而独立存在,这就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准备了物质条件,使工农政权能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首先产生,并能利用敌人的矛盾,在敌人的包围中得以坚持和发展,最后夺取城市,获得全国的胜利。中国革命沿着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正确道路,取得了辉煌胜利,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杰出贡献。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武装斗争更具特殊重要性。旧中国不是独立的民主的国家,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武装斗争成为主要的革命形式,军队是主要的组织形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总结了中国武装斗争的经验,建立了一个新型的人民军队。因为,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人民军队必须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绝对领导之下,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武装集团。从这个根本原则出发,人民军队承担着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生产三大任务,实行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瓦解敌军和优待俘虏政策,形成了一整套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上的战略战术原则。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武装斗争的学说。

正是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总路线的指引下,人民红军依托根据地的有力地形,发动群众以“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方略粉碎了国民党四次围剿,但由于党内以王明等人的“左倾冒险主义”的盛行,党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被迫开始战略大转移,开

始两万五千里长征,逃往陕甘宁边区。在抗日战争期间,开辟敌后战场,将游击战提升到战略地位,提出在长期奋斗中,游击队和游击战而不停止于原来的地位,向高级阶段发展,逐渐变成正规军和正规战争。经过游击战争,积蓄力量,把自己改造成粉碎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性力量。在敌人后方开展广泛的游击战和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迫使敌人不得不将用于正面进攻的兵力回撤,以阻止日军的进攻,减少正面战场的压力、使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依靠敌后根据地的建设,扩大党的影响力,发动群众支持敌后游击战。到1940年底,在华中、华南、华北先后创建16块根据地,加上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拥有一亿人口;人民武装部队发展到50万人,还建立了大量的地方武装和民兵。经过抗日战争期间力量的积蓄,人民革命进入武装夺取政权的最高阶段。解放战争战略防御期间,人民解放军依托根据地采用“运动战”同敌人周旋,在运动中瓦解敌人,歼灭敌人。在战略反攻期间,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对后勤的补给,人民解放军得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154万余人,彻底打破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基础。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解放军一举清除长江以北的反动统治势力,长驱直入,百万大军渡过长江,一举摧毁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参考 《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战争与战略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