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来源:华拓网
《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重点字词解释、重点句子翻译,疏通了文义,世外桃源美不美啊?今天,我们再次进入这个美妙的世外桃源,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板书课题、作者)。

二、知识回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互相通达),鸡犬相闻。 ..

2、率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 ....3、不足(不值得)为外人道也。 ..4、乃不知有汉,无论(更不用说)魏晋。 ..5、芳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缤纷。 ..

提示:学习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 (2)翻译句子(提示:注意补出括号内省略的内容)。

(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注意——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三、研读赏析

(1)分男女各读一段,比一比谁读的好 要求:语句流畅、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2)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奇丽美景)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曲折、隐蔽、幽深)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优美宁静)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村?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这么美,这地方存在不存在?为什么?

不存在。因为渔人“寻向所志,遂迷”;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 8、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

明确:当时的社会黑暗纷乱,作者是借此表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是作者的精神寄托,也是广大人民愿望的体现,所以说这是作者的一个美丽的梦。

四、写作活动

生活在东晋时期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的美好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那么,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已经拥有了幸福美好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五、课后作业

①完成周周清的第(12) ②背诵课文

六、课堂小结

陶渊明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但你们的理想经过努力一定会成为现实。

板书设计

发现 忘路、忽逢

景美:平旷、俨然、良田、美池…… 桃花源 进理想社会

人美:种作、怡然、皆出酒食……

再寻 遂迷、未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