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羌族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再探究
来源:华拓网
文艺理论 LITERARY THEoRY 民间奇葩 四川省羌族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再探究 昔升峰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和民族集聚的国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各个民族文化以不同 的形式、在不同时间、空间和地域上流传。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和受5.12特大地震的 破坏后,四川汶川、理县、茂县的羌族民俗文化资源严受冲击和惨遭破坏,面临汉化和濒临灭绝的地 步;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形式,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民俗民风的形 成反映一时一地的一种生存生活方式,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态和精神特征。如何科学的保护与 合理的开发,维持羌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世纪课题。 关键词:民俗;保护开发;品牌;探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099—02 一、民俗文化的内涵 (四)现代文明的冲击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 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中形成,扩布和演变;与民众日常生活密 不可分并为之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则成为规范人们语言、行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打破了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封闭状态,形成内外互动,使本 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类似夹皮沟状的理县、茂县、 汶川是羌族集聚地区,随着交通通讯等条件的改善,内外联系 日益频繁;尤其是电视网络等城市生活方式,光怪陆离的强势 的基本力量,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重要方 式;其内容形式多样(方言、习俗、礼节、建筑、宗教、祭祀、婚丧 文化为这些单纯朴实的民众送来了“文化大餐”。丰富的城市 生活与他们落后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自卑心理和崇外思 嫁娶等)。为了遵守这种习惯而创造出来的寄托着美好愿望的 作品,可谓为民俗艺术了。民俗文化是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 活的需要,也是民俗文化产生的根本动因,这种物质和精神劳 动创造的结晶,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和维持个体或种族生存的 需要,没有过多的追求经济利益。 想以及对新事物的好奇,促使年轻一代对追求时尚生活产生 浓厚的兴趣 导致本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竞争中丧失大量的原 有受众群。另外,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动着羌族民众的生 活方式趋于城市化,原有的生产生活习惯也在悄然蜕变。羌民 受外界的影响已走向开放化、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削弱了群体 二、羌民俗文化的堪忧现状 羌族是祖国大家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为我国 远古文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灿烂昌盛的华夏文化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羌族民俗文化的今天有被周围民族淹 没的迹象,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不断的迁徙和内部分化 意识,那种集体性参与文化活动的生命力将因其所依附的传 统民俗活动的减少而减弱甚至终结。 (五)自然灾害的破坏 5.12特大地震的震中就在羌族集中的汶川一带,对于人 员伤亡、建筑、甚至整个羌文化的生态链都是一次毁灭性的损 羌族历史是不断迁徙和分化的历史。羌族最初发源于甘 肃青海一带,而后向四面八方分散迁徙形成新的民族,部分部 落进入四川、宁夏、云贵地区,形成了古蜀人、党项人、土族和 纳西族等十多个民族,造就了无数辉煌,孕育了众多新民族后 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种族的频繁交往 坏。首先,上千年的庄房、羌雕都变为废墟,即使重建也没有羌 民们当初建造时的精神理念初衷。其次,在地震身亡的民众 中,有传播、传承羌文化的释比和绣娘,这就出现了死一个人, 亡一门艺术的现象。 三、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当代人发展的同时不能影响下一代的 发展。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物质生活一提高而导致一些 原有生存方式、生活环境和古老文明衰变的思想是片面的;这 羌族与汉族交往的不断亲密,这也是走向衰落的又一重 要原因,交往的同时也羡慕汉族文化,这就意味着汉化程度的 不断加深;甚至在宗教信仰、传统节日、语言等诸多方面产生 了新的变化,逐渐失去了原有特征。 (三)缺乏种族文字 不符合少数地区民众的根本利益,也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我们 既要抢在那些已丧失生存环境的古老文明消亡之前大量搜 集、记录、保存等,以保证民族文化基因的完整性,又要寻找一 条能与现实适应的发展之路,以免传承出现断裂。 传统民俗文化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有两大类内容,分 别是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指的是显露在外面的与 特定物质紧密相连,有明确物质形态与之对应,人们可以直接 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致使羌族文化在历史演变中不断 走向没落。任何民族的古老习俗都随着历史的演变更替和民 族间交流融合而日益丰富,但羌族文化只靠口头流传的单一 形式传播,因此,不断的迁徙过程中很多文化失传,这对于羌 族在众多民族中的地位造成很大的影响。 感知的要素,如建筑、生产工具、语言文字等。不能表现在外面 2010年7月 Ju1.201 0 文艺理论 LlTERARY THEoRY 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策略,同质化竞争现象严 的,由知识、态度、价值观等构成,主要存在于人们的精神生活 乎其微,中,不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不易被直接感知的,称为隐性文 化。 重和对市场需求不敏感,这就出现了在市场竞争中上百年的 孙悟空永远战胜不了米老鼠。 从保护与开发的显性和隐性两大内容分析,民俗艺术品 在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经济、环境和社 会等各方面效益统一的原则。具体措施有以下方面: (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牌建设不仅体现其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挖掘保护民俗文化 内涵与文化底蕴。品牌化建设是羌族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突 围的关键所在,以统一的形象和周密的计划执行自己的开发 策略,这对于羌族文化的保护开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从意识形态上升到产业生态 对于羌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特别是在5.12地震之 后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政府必须及时制定完善的法规和政 策,关键是要加强监管力度,作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避免保 护开发时腐朽有害的文化毒品及文化垃圾生根蔓延。保护开 产业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管 发中要充分考虑羌文化的特殊性,确保政府扶持力度和政策 落实到位;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引进多种资源形式参与; 加强羌文化的产业化改造,确保羌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 繁荣。同时,政府必须加强监管力度,避免过度开发而导致民 族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精华而日益艳俗泛化,甚至一些民族宗 教信仰也为无所不入的市场所亵渎。防止开发商以商业利益 为目的,打着保护开发的名义,标新立异的制造一些劣质的、 民族地区根本不存在的假民族文化。虽然各民族地区的文化 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但他们都有共同珍视美好的价值取向, 不要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盲目的开发,致使地域文化的扭曲退 化。 (二)保护开发时注重当地居民和全民的参与性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要鼓励当地居民和全民参与的 积极性,不仅把当地居民作为关怀的对象,还要借助全民的力 量拯救民俗文化。首先,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中当地居民有 着熟知的天然优势,更能深入的了解研究。其次,培养当地民 俗专家学者和这些专家学者走进大中小学课堂,这对于民俗 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当地居民才是真正 的民俗文化的拥有者和实践者,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离不 开他们,没有他们的参与,可以说保护与开发是肤浅和无法进 行的。通过居民的参与,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民俗文化带给他 们的一切利益,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得 他们重视并自觉的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羌民亲自参与保护开 发时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将民俗文化的精髓及物质和非 物质的民俗文化传承给更多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达到全民参 与和群策群力的目的。 (三)民俗文化的品牌化建设 品牌是一种商品透过顾客生活中的认识、体验、信任及情 感,挣到一席之地之后所建立的关系,用于识别一个或一个群 体产品和劳务的名称、术语、象征,设计及其组合与其他产品 或劳务的区别。 现代国际竞争是文化与品牌的竞争,故建立民俗文化品 牌是保护与开发又一举措。我国对于品牌建设的观念相对滞 后,这是我国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一大障碍。由于品牌的缺 失,我国长期扮演着世界制造工厂这一角色,只能在国际市场 竞争中赚取制造环节的低额利润,特别是民俗文化似乎与低 档廉价同名。民俗文化的拥有者和从业者缺乏把传统民俗文 化推向品牌的意识,因此,民俗艺术必须整合资源优势,打造 民族品牌。目前,我国民俗文化的整体发育还不成熟,呈无序 盲目发展状态,规模小、竞争力弱、技术落后、品质良莠不齐、 直接导致传承的效率和质量;经营模式传统滞后,创新意识微 】00 理就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跨学科的原理以及系 统工程的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管理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 响,力图平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等,最终实现经 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任何历史悠久的文化或精湛的技术等都必须成为时代的 产品,要适应人们的生活需要,适者生存这是永恒的规律。 民俗民间文化形式为新的文化形式和内容提供给养,不 断的复制、删减、扩充、强化等,这是一个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 循环过程。民俗艺术与现代社会发展并不对立,民俗文化为现 代艺术指引方向,而现代文化为民俗文化提供新的传承可能, 更重要的是在非原生态的社会环境下借助各种媒介、材料、科 技等为民俗艺术寻求新的传承方式和路径,完成现代艺术转 型,遵循功能转变,核心文化基因要传承,提取精华变成适合 现代需要的装饰品或生活用品,为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开 辟存在的多元空间。如,我们把羌族的碉楼沿进入汶川,茂县、 理县的公路修建,形成地标性的指示牌,首先让外来者对于羌 寨有个初步印象,过门式的引人人胜;其次,组织大量的绣娘, 用羌绣作成各种实用旅游产品或纯艺术品消往全国各地,加 强全民对羌族民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总之,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危害是逐渐突显的,民俗文 化在整个文化生态圈中急剧锐减,文化的消失比一个物种的 消失更可怕,损失更惨痛,长期如此会出现文化殖民和以西方 强势文化为中心的文化统一体。在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下,众 多民俗文化依然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发挥着文化审美作用,从 心理上满足人们对田园牧歌的怀恋。虽然现代保护和开发失 去了原有的初衷,但同时也是在创造新的传统。 绿色环保低碳的国际环境下我们依靠死守传统,出卖劳 动力的发展模式早已成为过去式,国家要强大,文化要发展, 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故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至关重 要。科学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必须依靠政府和全民的力量,遵 循自然发展规律,借助科学技术和结合独特的创造力形成自 己的保护模式,开发出独有的品牌及构成庞大的产业链。 ★国家级课题:《四川北川羌族与平武白马藏族民俗艺术 的综合开发利用》。编号:07DG33;《四川绵阳北川羌族与平武 白马藏族民俗艺术品的保护与开发》。编号:SB06058;四川省 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省级科研项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