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微生物专业考试试题

来源:华拓网
微生物专业考试试题

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青贮饲料的微生物发酵过程。(2次)

答:青贮饲料的微生物发酵过程可分为好氧期、微生物发酵竞争期、稳定期和青贮启窖期4阶段。

(1)好氧期:指饲料青贮的环境从有氧变为厌氧的过程。耗净空气中氧气是保证青贮得以进行的前提,此时的耗氧作用来自青绿植物自身细胞呼吸和其表面上附着的微生物作用。好氧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青贮原料的化学组成及青贮窖装填紧密程度及速度。一般认为,蛋白质含量高的豆科作物或牧草,要比富含糖分和淀粉的玉米植株或根茎类饲料作物所需的时间长;青贮窖装填松软或装填速度慢的要比紧密的、及时密封的长。正常情况下,此期一般不超过5天。

(2)微生物发酵竞争期:在厌氧条件下,很多厌氧或兼性厌氧菌都可在饲料青贮中进行发酵,其中乳酸菌的乳酸发酵能否占主要地位,是青贮成败的关键。另外,梭状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等分解能分解乳酸、糖分和蛋白质,产生有害物质,兼性厌氧的酵母菌也可在青贮中存活、增殖。在制作青贮饲料时必须尽快创造乳酸发酵所需的厌氧、低PH的环境,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3)稳定期:随着青贮饲料中有机酸的积累,乳酸进一步积累,PH不断下降,当乳酸积累到含量为1.5%~2%,PH为4.0~4.2时,青贮饲料在厌氧和酸性的环境中成熟,进入稳定期,青贮饲料可长期保存。

(4)青贮开窖期:制好的青贮饲料开窖后,由于空气进入,好氧微生物利用青贮饲料的有机酸和残留糖分进行发酵、产热,从而引起饲料品质败坏。因此,开窖后的青贮饲料应尽快用完,每次取用后用薄膜盖紧,尽量减少与空气接触。 2.试述鲜乳贮存过程中的微生物学的变化。(3次) 答:鲜乳贮存过程中,发生下列微生物学变化:(1)细菌减数阶段:刚挤出的乳汁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杀菌和抑菌作用,乳中微生物的总数不但不增多,反而相应减少,这一阶段持续时间因乳中所含微生物的数量及保存温度而不同。(2)发酵产酸阶段:在杀菌作用减退的同时,存在于乳中的各种微生物开始生长繁殖,乳酸菌将乳糖发酵产生大量乳酸,使PH迅速下降,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继续生长繁殖,此时乳液出现凝块。(3)中和阶段:由于大量乳酸的存在,使多数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但霉菌和酵母菌适合在酸性环境中生长繁殖,它们不仅能分解利用乳酸和其他有机酸,还能分解蛋白质,生成碱性副产品,以中和乳中的酸,此时常可在乳汁表面看到浓厚的霉菌团。(4)腐败分解阶段:当乳酸和其他有机酸,因酵母菌及霉菌的活动而消失,乳汁的PH由酸性变为中性或碱性时,乳中的腐败菌等重新开始活动,主要分解酪蛋白,使乳变为澄清的液体。最后,营养分解完毕,或有害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微生物的作用也就完全停止。此时的鲜乳不仅营养几乎完全丧失,而且会有毒性,不可食用。 3.试述瘤胃微生物的主要作用。(2次) 答:瘤胃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有:

(1)粗纤维的消化:粗纤维是反刍动物粗饲料的主要组成成分,而反刍动物自身不分泌能降解粗纤维的酶,因此瘤胃微生物产生的粗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对反刍家畜粗饲料的消化非常重要。在瘤胃中饲料的粗纤维成分,各种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首先经瘤胃微生物产生的酶降解成各种单糖,然后立即被微生物吸收并进行代谢,最终产生挥发性脂肪酸,被动物利用。如牛瘤胃每天产生的各种脂肪酸提高的热能占牛体所需能量的60%~70%,瘤胃微生物降解饲料产生的单糖和双糖作为动物体的葡萄糖来源之一。

(2)蛋白质的消化:瘤胃微生物能产生多种蛋白酶和肽酶,这些酶水解饲料蛋白成肽和氨

基酸,或进一步降解为有机酸和二氧化碳,另外瘤胃微生物利用水解生成的和饲料来源的氨、一些简单肽和游离氨基酸合成微生物蛋白质,当这些微生物转移到皱胃和小肠时,它们的细胞蛋白质被消化、吸收、利用。瘤胃微生物既能水解蛋白质又能合成蛋白质,因此对反刍动物蛋白质供给具有调节作用。

(3)脂肪的代谢:日粮中脂肪进入瘤胃后可被微生物脂肪酶水解成游离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可被瘤胃微生物进一步氢化为硬脂酸。

(4)维生素合成:瘤胃微生物能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等。所有成年反刍动物一般不依赖从饲料中供给这些维生素。 4.试述沙门氏杆菌的生物学特征。

答:沙门氏杆菌为两端钝原、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菌,无芽孢,一般无荚膜,除鸡白痢沙门菌和鸡伤寒沙门菌外,其余都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大多数具有纤毛。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即能生长,在普通肉汤中生长呈均匀混浊,有些菌株可形成菌膜或沉淀。绝大多数菌株不分解乳糖,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成无色透明、圆形、光滑、扁平的小菌落。煮沸可杀死本菌,对常用消毒药和广谱抗菌药均敏感,对抗菌药易产生耐药性,分离菌应做药敏试验,筛选敏感新药;其抗原主要为O抗原和H抗原,此外,还有K抗原和菌毛抗原。本属为条件性致病菌,在应激等情况下引起幼龄动物发生急性败血症、胃肠炎及局部炎症,成年动物症状不明显、但生产性能下降、终生带菌并一代一代传下去。本属细菌能在污染的食品和饲料中繁殖、产生毒素,食入污染沙门菌的食物或饲料,可引起食物或饲料中毒,故食品和饲料中不能污染沙门菌。 5.试述鲜蛋内微生物污染来源及类型。

答:鲜蛋内微生物污染来源于卵巢和输卵管内污染,产蛋时污染,蛋产出后的污染。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

6.试述青贮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活动特。(2次)

答:青贮饲料的微生物发酵过程可分为好氧期、微生物发酵竞争期、稳定期和青贮启窖期4阶段。其微生物活动特点如下:

(1)好氧期:在青贮初期,青贮原料表面附着的各种微生物在青贮窖内生长繁殖。腐败细菌、霉菌在此时活动最强烈,它们能破坏青贮原料中的蛋白质,形成大量吲哚、气体以及少量乙酸等;同时,由于植物呼吸和微生物作用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氢气,以及一些醇类和有机酸,饲料变为酸性,有利于乳酸菌的生长繁殖,不利于腐败菌和丁酸等的生长。

(2)微生物发酵竞争期:在厌氧条件下,开始时,乳酸球菌和明串球菌占优势。随着有机酸的积累,片球菌和乳酸杆菌占主导地位。当PH降至约4.2以下,大部分微生物停止活动,只有乳酸杆菌大量繁殖,保证青贮饲料进入稳定期。

(3)此期除少量乳酸杆菌外,还存在有少量耐酸的酵母菌和形成芽孢的细菌。

(4)由于空气进入,青贮饲料在青霉、曲霉、毛霉以及一些酵母菌作用下发酵,引起饲料腐烂。

7.试述消化道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2次) 答:消化道的微生物区系即正常菌群。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是宿主动物保持健康和发挥正常生产性能的必要条件,具体表现在营养、免疫和拮抗三个方面。 (1)营养:消化道正常菌群在消化道获取营养的同时,合成有益于动物吸收和利用的养分,如必需氨基酸、维生素,促进动物生长。另外,消化道中的正常菌群还有助于破坏饲料中某些有害物质并阻止其吸收。

(2)免疫:正常菌群能提高宿主机体免疫器官的免疫功能,这是因为没有正常菌群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不可能正常育和维持功能。

(3)拮抗:消化道的正常菌群对非正常菌群的侵袭具有很强的屏障作用和拮抗作用。正常

菌群中厌氧菌活动、细菌素的产生、免疫作用及物理屏障和生理环境等非正常菌群的入侵起拮抗作用。

8.试述细菌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诊断程序。 答:细菌病实验室诊断的主要内容 一、料的采集、保存和运送 1、采集遵循的原则:(1)防止污染:剖检场所:应选择便于消毒、不渗水的解剖地点,最好有专门的剖检场所和剖检台 。剖检前,动物尸体应浸泡消毒;做好个人防护:剖检过程中,注意个人防护;做好个人防护:剖检过程中,注意个人防护;焚烧或深埋:剖检后动物尸体和病料焚烧灭菌或消毒深埋。(2)无菌采样:目的: 防止病料被污染;措施:所用器械和器皿必须灭菌,点燃酒精灯,注意无菌操作;(3)适时采样:细菌丰富增殖时期、病料应该新鲜:取濒死动物或刚死亡的动物,死亡动物采集病料夏天不宜迟于6~8h,冬天不迟于24h:(4)适当部位:根据疾病的类型和表现采集病变最典型的部位 2、病料采集方法(不同病料不同方法)

(1)实质脏器:剖开体腔后,立即采集,置于无菌容器内;污染或剖开过久的被检器官:先烧烙表面,然后在烧烙的深部取一块实质脏器,放在灭菌容器内。如有细菌检验条件,可在剖检后直接做病料的触片染色和细菌的分离培养。

(2)液体材料:脓汁、胸水一般用灭菌的棉棒或吸管吸取放入试管内,塞好棉塞送检。血液可无菌操作从静脉或心脏采血,然后加抗凝剂(每1ml血液加3.8%枸橼酸钠0.1ml)。若需分离血清,则采血后放在灭菌的容器中,摆成斜面,待血液凝固析出血清后,再将血清吸出,置于另一灭菌试管中送检。

(3)其他病料:皮肤要取有病变且带有一部分正常皮肤的部位;被毛或羽毛要取病变明显部位,并带毛根,放平皿; 胎儿可将流产胎儿送往实验室,也可用吸管或注射器吸取胎儿胃内容物放入试管送检; 肠道及内容物只需选择病变最明显的部分,将其中内容物去掉,用灭菌水轻轻冲洗后放在平皿内。 3、病料的保存和送检

(1)保存:低温保存,4-10度;灭菌液体石蜡;30%甘油缓冲盐水;

(2)送检:尽快送检,并做好记录(畜主姓名、动物种类、地址、发病情况、欲检部位及检验项目、采集时间等) 二、病料中细菌检查方法

(一)形态学检查 光学显微镜检查染色标本检查法 单染色法(如美蓝染色法、复红染色法等), 复染色法(如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染色法等),特殊染色法(鞭毛染色法、荚膜染色法、芽 孢染色法等),不染色标本检查法(悬滴法、压滴法)

(二)分离培养

1、细菌分离培养对细菌病诊断的意义

培养基中有无细菌生长推断是否为细菌病,菌落的特征用以判断细菌种类,为进一步的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及动物试验获得纯培养,药敏试验

2、分离培养方法:通常用平板培养基对细菌进行分离培养,根据细菌的培养特性选择适合目标菌生长培养基。

相同条件培养的相同培养基上,不同细菌的菌落大小、形态、色泽、表面特征、边缘状态、隆起度、透明度等特征不同。有的细菌在鲜血琼脂平板上形成溶血环 也可采用选择培养基或鉴别培养基,以起到抑制杂菌或快速鉴别的效果,比如肠道杆菌科可选择麦康凯琼脂、伊红美蓝琼脂等。 (三)细菌的生化试验

糖类分解试验:糖分解(发酵)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等 蛋白质类分解试验:硫化氢试验、靛基质试验等 其他类型试验:触酶试验、尿素酶试验等 (四)动物试验

将分离鉴定的细菌液接种到动物体内,观察动物发病情况,进一步确认病原 或者将可疑病料处理液接种敏感动物,以观察典型表现;将分离鉴定的细菌液接种到动物体内,观察动物发病情况,进一步确认病原;或者将可疑病料处理液接种敏感动物,以观察典型表现

(五)血清学试验

抗原 + 抗体→原抗体复合物 (可见反应),用已知抗体检测动物体内的病原菌,用已知的病原菌抗原检测动物血清中的抗体。临床诊断中,可用于细菌的血清分型、快速诊断或大群检疫。 (六)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菌的快速诊断和不能人工培养的细菌的探索发挥巨大的作用。PCR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等。 9.试述血清学试验的种类和用途 教材P147-150 答:

10.试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形态、培养、致病性、诊断等)教材P219

答:典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球型,直径0.8μm左右,显微镜下排列成葡萄串状。金黄色葡萄球菌无芽胞、鞭毛,大多数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C,最适生长pH 7.4,干燥环境下可存活数周。平板上菌落厚、有光泽、圆形凸起,直径1~2mm。血平板菌落周围形成透明的溶血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高度的耐盐性,可在10~15%NaCl肉汤中生长。可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产酸不产气。甲基红反应阳性,VP反应弱阳性。许多菌株可分解精氨酸,水解尿素,还原硝酸盐,液化明胶。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磺胺类药物敏感性低,但对青霉素、红霉素等高度敏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