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控制餐后血糖升高对高血压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华拓网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年第24卷第9期Zhejiang JITcwM(Vo1.24 No.9 2014) 63.2%,这一声像图特征通常在较大的神经干部位发 径与厚径lz ̄>2,多数有纤细的包膜,探头加压时可稍 生的神经鞘瘤较为明显,在细小的神经干部位发生 变形,仔细观察肿块两端光整,不探及神经干回声。 的神经鞘瘤则不明显,这一点与李鹏等[31研究结果一 本组19例神经鞘瘤均为良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临 致。随着高频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频超声检查能 床工作中碰到恶性病变的可能性,赵诚等[5J也有相关 清晰地显示较大神经的走行、分布、分支以及粗纽隋 恶性病例的报道。 况,可进一步明确神经鞘瘤肿块边缘的“鼠尾征”改 变,提高该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浅表神经鞘瘤在声像图上需与肿大淋巴结、神 表神经鞘瘤在声像图上又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高 经纤维瘤、脂肪瘤等鉴别。本组神经鞘瘤误诊为肿大 频超声检查相比于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价格低 淋巴结3例,分析原因为超声医生缺乏经验及完整 廉、方便快捷、可重复j生好、无辐射性,且诊断准确率 总之,随着高频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浅表 部位较大的神经束能被高频超声清晰地显示,而浅 的诊断思路,肿大淋巴结一般有相应的原发病表现, 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浅表神经鞘瘤诊断的 不会出现与神经干支配区域分布一致的麻木、疼痛 首选检查方法。 或感觉异常表现,声像图表现为多发,呈扁平状或椭 圆状低回声,可见淋巴门结构,部分淋巴结可相互融 或树枝状分布。本组神经鞘瘤误诊为神经纤维瘤1 一参考文献 超声医学[M].第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 合,形态不规则,CDFI显示淋巴结内血流呈放射状 [I]周永昌,郭万学.献出版社,2006:997~998. 徐光,陈宝春.高频超声对14例浅表神经鞘瘤的 例,单纯从声像图上鉴别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有 [2]贾志红,诊断体会[J].重庆医学,2010,39(5):586—287. 些相似之处,但是神经鞘瘤多呈偏心性生长,推移 神经束;而神经纤维瘤则呈中心性生长,包绕神经 束,临床上皮肤常伴有咖啡样色素斑[41。本组神经鞘 瘤误诊为脂肪瘤1例,为较早期的病例,因对神经鞘 [3]李鹏,张惠,赵京,等.高频超声诊断外周神经鞘瘤[J].中 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9):1763—1764.. [4]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 3.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8:215—216 瘤疾病的认识不足,肿块两端未探查到与之相连的 [5]赵诚,江莉,高榆秀,等_32例外周部位神经鞘瘤患者高频 神经干回声而误诊;脂肪瘤多位于皮下脂肪层内,边 超声检查结果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7):93—94. 界较清,呈扁圆形或椭圆形结节,内部回声均匀,内 可见线状或短线状高回声,长轴与皮肤长轴平行,长 收稿日期:2014—03—22 修回日期:2014—04—21 控制餐后血糖升高对高血压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发现,中国新诊断T2DM患者中孤立餐后高血糖占49%,空腹血糖升高+餐后血糖升高的比例为 39%,共计88%的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Dibetologia 2007,50(2):286—92]。对中国22个省46家医院进行 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中的新发糖尿病也有75.8%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 从正常人与T2DM患者的血糖波动图中可见,餐后高血糖是影响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Diabetes Care 1990,13:676—686)。而研究发现,餐后血糖波动幅度越大,氧化应激反应越严重。8一异前列腺素F2a是前列 腺素F2a的异构体,是氧化应激反应的标志物,其水平与平均血糖漂移幅度呈正线性相关[JAMA 2006,295 (14):1681—1687]。脂质过氧化的标志物硫化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浓度也随餐后血糖升高而升高,提示 餐后血糖越高,氧化应激压力越大。研究进一步发现,餐后高血糖还与内皮功能受损相关,血液介导的血管 舒张作用是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指标之一,餐后血糖越高,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越差,提示血管内皮功 能受损越严重『J Am Coll Cardiol 1999,34(1):146—154]。另一项研究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者的颈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 ̄///[Diabetes Care 2000,(23):1830—18341。针对亚洲人的流行病学研究DECO— DA也显示,餐后2小时血糖对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优于空腹血糖。 因此,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控制餐后高血糖应成为血糖管理的重点。 (引自《中国医学论坛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