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2分)
1.花样游泳表演时,场馆内音响发出的音乐声,能被水中的运动员听到。这说
明除了气体,________也能传播声音。从空气到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________(填“不变”“变慢”或“变快”)。
2.如图所示,从三真殿到老君殿的台阶谓之“水鸣天梯”。一人在上端,另一人
拾级而上,上端的人便会听到叮咚悦耳的水鸣声,让人啧啧称奇,疑有神意。其中人们辨别出叮咚悦耳的水鸣声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来辨别的。
3.中国最年轻的兵种是——特种兵(如图所示)被称为“陆地猛虎、海底蛟龙、空
中雄鹰”,他们装备着黑色特种作战消音靴,最拿手的是穿消音靴上天、入地、下海。消音靴能够在____________环节减弱噪声,这样做主要是防止________(填“音调”或“响度”)过大而暴露目标。
4.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搜救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
(如图所示),它能定向发射和接收________(填“超声”或“次声”)。若海水的深度是6.75 k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 500 m/s,则测位仪发出信号后需经过________s,才能接收到信号。
5.利用超声能够成像的特点,制成________,可观察母体内的胎儿;利用超声
能使清洗液产生剧烈________,具有去污作用的特点,可制成超声清洗器。 6.上自习课时,调皮的小军在教室放声歌唱,他用手摸喉头,感觉到喉头在
__________;教室里的同学们都听到了歌声,表明声音可以通过__________传播;正在静心思考的芳芳忙用手捂住耳朵,她认为小军的歌声是__________(填“乐音”或“噪声”)。
7.“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
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____,又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____。
8.据5月29日《扬子晚报》报道,江苏省推出和谐配乐版广场舞。广场舞的音
乐声是由音箱中的纸盆____________产生,经____________传播到人耳。音乐声过大会形成噪声,有关人士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关掉音箱,改用蓝牙耳麦接收信号。关掉音箱是在____________处控制噪声。
9.雅西高速公路在靠近村庄的公路两旁安装有高大的隔音板,这是在
_____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在城市某些街道旁安装如图所示的标志,这是在_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
10.小夏在研究口琴的发声原理时,拆掉了口琴外壳,发现在气孔边分布着长短、
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如图所示)。吹口琴时,在气流的冲击下,铜片振动,发出声音。对不同气孔吹气,改变了声音的____________;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吹气,改变了声音的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1.下列实验能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12.为迎接歌咏比赛,音乐教师将班内的学生分为“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进行
排练。这里“高”和“低”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13.蝙蝠是翼手目动物,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蝙蝠中
的多数还具有敏锐的听觉定向(或回声定位)系统,可以通过喉咙发出超声,然后再依据超声回声来辨别方向、探测目标,有一只在某校大天井里悬停的蝙蝠发出超声后0.12 s接收到了回声。请你帮蝙蝠算算前方的障碍物到它的距离是( )
A.40.8 m B.408 m C.20.4 m D.204 m
14.中周“海巡31”轮船配有强声设备,可以定向远距离发射高达150 dB的警示
音,用于警示海盗等人员。关于强声设备发出的警示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强声设备发出的警示音是超声
B.强声设备发出的警示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接收时减弱警示音,以保护听力 D.发射器外形呈喇叭状可以减少警示音的分散,从而使音调变高 15.在月球的表面主要有岩石和尘埃,有人说,飞来的流星打在月球表面的岩石
上,会像无声电影一样,在其附近听不到一点声响,这是因为( ) A.月球表面的岩石受到流星的撞击不发声 B.流星撞击岩石的声音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空间没有空气,缺少传播声音的介质 D.原因不明
16.物理课上,老师用力吹一根较长的塑料吸管的同时,用剪刀一小段一小段地
剪短吸管,同学们听到的声音( ) A.音色变了 B.音调变了
C.是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D.后排同学听到的与前排同学听到的响度相同 1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B.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
C.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讲课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 D.“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8.长沙福元路大桥东入口采用了全封闭的隔音措施,如图所示,该设施长175
m,高7 m,由隔音板组成,能降噪20分贝左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采用全封闭隔音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的传播 B.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
C.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音调 D.隔音板隔音利用了声音的直线传播
19.如图所示为某品牌超声清洁器在清洗眼镜。使用时先向水槽加水使眼镜完全
浸没在水中,通电清洁器开始工作。此清洁器工作时人站在旁边能听到“嗞嗞”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的音调比人能听到的声音音调低 B.超声传播不需要介质
C.人听到的“嗞嗞”声是超声
D.超声能用来清洗物体说明超声能传递能量
20.如图所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
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三、实验探究题(每题10分,共20分)
21.小刚同学在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中,进行了以下活动,请你帮他
完成实验记录或归纳实验结论。
(1)小刚用手触摸发声的音叉时,感觉到音叉在______________,他用手握紧音
叉时,发声就停止了,这说明_____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2)小刚轻敲桌子的一端,耳朵贴紧桌子的另一端能听到很响亮的声音,这说明
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发现声音越来越
________,最后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了,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
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猜想,并进行了实验验证: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A B C D E F G H I 材料 铜 铜 铜 铜 铜 铜 钢 尼龙 尼龙 长度(cm) 60 80 100 60 60 ____ 80 80 100 横截面积(mm2) 0.76 0.76 0.76 0.89 1.02 ____ 1.02 1.02 1.02 (1)为了验证猜想一,选用编号为A、D、E的琴弦进行实验。那么猜想一:琴弦发
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为了验证猜想二,选用编号为A、B、C的琴弦进行实验。那么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____________有关。
(2)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
上所缺数据。
猜想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上述探究中所用的研究方法是 。 四、计算题(每题9分,共18分)
23.交通法规定,小汽车在高速路上时速不得超过120 km/h,若某汽车在高速公
路上匀速行驶进入超声测速区域,如图所示,当该车运动到距测速仪370 m时,测速仪向该车发出一超声信号,2 s后收到从车返回的信号,超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 m/s,该车是否违规?
24.有甲、乙两人利用回声测量河岸到峭壁的距离,乙站在岸边,甲站在距离峭
壁较远处。甲、乙连线与峭壁垂直,相距50 m。如果甲放一枪,乙测出所听到的两次枪声的时间差为4 s,求河岸到峭壁的距离。(设空气中声速为340 m/s)
答案
一、1.液体;变快 2.音色 3.声音的产生;响度
4.超声;9 点拨:超声测位仪是利用超声频率高和穿透力强的性质工作的;超
s
声传播的距离s=2×6.75×103 m=1.35×104 m,由v=t可得,接收到超声所用s1.35×104 m
的时间t=v=1 500 m/s=9 s。 5.B超;振动
6.振动;空气;噪声 7.产生;传播 8.振动;空气;声源 9.传播过程中;声源 10.音调;响度 二、11.A 12.A
1s
13.C 点拨:声波到达障碍物的时间:t=2×0.12 s=0.06 s,根据v=t可得,蝙蝠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s=vt=340 m/s×0.06 s=20.4 m。故C正确。
14.C 点拨:A.强声设备发出的声波高达150 dB,是人耳能够听到的,而超声人耳是听不到的,故A错误;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警示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C.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D.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故D错误。 15.C 16.B 17.A 18.B 19.D 20.D 三、21.(1)振动;振动 (2)固体可以传声 (3)小;真空不能传声
22.(1)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度
(2)80;1.0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材料有关 (3)选取同一根琴弦,改变其松紧程度,比较音调是否变化 (4)控制变量法
点拨:(1)由表格数据可知,选用编号为A、D、E的琴弦进行实验,其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故可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横截面积有关。编号为A、B、C的琴弦,横截面积、材料都相同,而长度不同,故可
验证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2)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琴弦的材料有关。已知猜想一和猜想二的内容,因此猜想三的内容应该是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材料有关为验证猜想三,应选择横截面积和长度都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琴弦F、G、H进行研究,长度应都是80 cm,横截面积都是1.02 mm2;(3)要探究音调高低与松紧程度的关系,应选取同一根琴弦使长度、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松紧程度不同,进行实验;(4)音调高低与多个因素有关,实验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2 s
四、23.解:该车不违规。若汽车的速度为v,超声测速仪发出的信号2=1 s后
s
与汽车相遇,由v=t可得在这段时间内,汽车的路程与超声的路程关系
式为:v×1 s+340 m/s×1 s=370 m,解得:v=30 m/s=108 km/h<120 km/h,故该车不违规。
24.解:方法一:两次枪声的时间差为4 s,即理解为声音经由乙处传到峭壁再
反射回到达乙处的时间,这段时间内声波传播的总路程s=vt=340 s1 360 mm/s×4 s=1 360 m,河岸到峭壁的距离s′=2=2=680 m。 方法二:设河岸到峭壁的距离为s′,甲开枪后,乙第一次听到枪声所用s甲乙s甲乙+2s′时间t1=v;甲开枪后,乙第二次听到枪声所用时间t2=;根
vs甲乙+2s′s甲乙2s′
据题意可知t2-t1=t,即-=t,
vvv=t,则河岸到峭壁的距vt340 m/s×4 s
离s′=2==680 m。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