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校农结合”模式助力脱贫--以贵州大学为例
乡与贫困地区合作社和农户进行深入了解,共同协商采购数量及价格等具体细节后最终确定。2.采购渠道多元化。学校向贫困地区采购方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涉及对口帮扶企业、学校自通过这个身、政府相关部门和农户或合作社自身,购销平台进行单向采购、多向受益的大型采购,
并与贞丰、黎平、长顺等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持续、稳定的对接合作关系,保证食堂终年连续不断的供应,在合作基地出现农产品滞销问题时解决销售问题,也推动多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3.精准对接广覆盖。贵州大学校农结合后先与平塘县、晴隆县、黄平县等30余个区、县建立合作对接关系并实施持续采购措施,已覆盖贵州省2/3的深度贫困县和极贫乡镇,并根据各贫困地区产业布局和地方特产特色制定采购计划,这些农产品的采购均以贫困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坚持“能从贫困户采购的农产品,绝不从市场采购”的工作原则。(三)扶贫扶智多措并举提升农民生计资本贵州大学校农结合将“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相结合,提升农民自身造血能力,使贫困户鼓起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产业发展。贵州大学自春风行动令以来始终将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作为农村产业革命的关键动力,共选派400多名教授、博士到全省贫困地区进行产业扶贫和技术指导,选派18位教师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15年来选派了600余科技特派员下村指导,这种打组合拳的方式通过重点选择帮扶产业的措施,保证科学种植,走出了一条具有贵州农业特色的农业技术开发、攻关和推广及指导的“扶智”新路。这两种举措都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主动提高自身技能知识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的就业,助其增收提高生活水平。表1年度当年培训人数涉及乡村人才培养人数占比%2015241041481961.7820169182438547.76201715955709944.49201810195373036.57图 12015—2018年贵州大学“乡村振兴”培训人才分布情况表1和图1是2015—2018年贵州大学举办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训情况,贵州大学的人才培训针对农村特点和农户所需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这些举措可以通过“扶智”和“扶志”彻底摆脱“穷根”,阻断贫困家庭贫困代际传递,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贯彻实施的必不可少的途径。近年来,贵州大学主动对接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涉农企业,瞄准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在乡镇开设不同领域的技能培训和能力素质提升专题培训班。贵州大学关注农民的学历和知识技能的提升,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方式,针对乡村人才短缺的问题,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整合优质的教育培训资源,以推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开办了涉及农业科学、管理、工程应用等多学科多领域的课程,受训对象包括普通农民、贫困户、乡村教师、乡村干部及中小学财务人员。贵州大学近年在乡村积极承接贫困地区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创业就业等培训项目,在积极探索教育扶贫的新思路后,并于2018年4月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并设立了帮扶县乡新时代“三农”讲习所等。技能培训及能力素质提升专题班的开设有利于农民了解和学习我国现行政策,对其有深入解读,有利于提升乡村整体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四、取得的成效(一)提高采购量,形成常态且长效机制2017—2018年以来,后勤服务集团共向贵州省贫困州、区、县采购了蔬菜208.5万斤、鸡蛋107.5万枚、白条鸡4.9万斤、猪肉17.6万斤、大輷輨“钱袋子”米35.2万斤,水果24.8万斤,惠及贫困户2028户,贫困人口7480人,将贫困地区“菜园子”直接变成“菜篮子”,降低了农户销售成本,有效解决了困难农户的燃眉之急,实现了学校受益、农民增收。(二)动员社会力量,实现多方供应贵州大学在贵州省校农结合工作中表现较为突出,曾有贵州多家报社去学校采访以及多家单位至小学校观摩。2018年3月29日,花溪区新闻信息中心记者进入贵州大学就“校农结合”工作开展的情况对饮食公司的经理进行了专题采访。媒体的参与有利于将“校农结合”工作对外界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媒体优势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校农对接工作中,在社会大环境中带动多方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校农合作的长效与高效。(三)共赢的对接合作模式形成自“校农结合”开展以来,农户、学校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对接模式,“农户+合作社+购销平台+学校”的模式初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三农”问题角度看,农民收入增加,钱袋子变鼓了,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贫困地区的农村也因“校农结合”村域集体经济得到良好发展,因农业产业革命逐渐摆脱贫困,走向乡村发展的道路。从学校方面看,教育系统更加完善,学校后勤保障力量更强更大,学校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变得更好,学校与地方联系更紧密。同时,由于学校直接像乡村采购农产品,减少中间环节,有效防止了腐败滋生;因在合作贫困地区创建的实践基地,也为部分专业学生实训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的科研成果也得到很好发挥,学校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服务社会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輮輩五、经验总结1.向农户倾斜,保障产量。农产品大多为鲜活农产品,不易存储。多年来,农村农业部首先抓农产品批发市场,包括城市的批发市场和田头市场的建设,但是批发市场由于是大量采购且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大都是与种植大户或产量较大的合作社合作,少有与散户合作,因为散户零散种植,产量相对比较少。“校农结合”模式向农户倾斜,不仅与合作社合作,也与当地散户合作,向贫困散户倾斜,保障了食堂的采购量,也为贫困散户解决滞销问题避免大量亏损现象发生。2.向贫困地区倾斜,保障终年供应。第一,与多个贫困地区合作,保障在不同时令可以有不同品类农产品向学校食堂进行供应。第二,与贫困地区地多个合作社合作,在当地形成该地合作社的竞争环境,有利于保障采购的农产品质量。第三,与某贫困地区多家散户合作,增加采购量的同时为零散种植和养殖的农户提供了增收的渠道。3.田间带动,扶智扶志提高质量。将“校农结合”延伸至田间,做到“精准”带动,使生产种植更加科学高产,以此发展农业产业,选派科技特派员和专家团队下乡指导农户生产,帮助农户扩充农产品种植养殖专业知识,以保证在将来若没有人指导,没有学校企业等帮助销售等无人帮扶的情况下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也可以生产出优质安全的“绿色”农产品,提高农户农业专业知识和培养其树立长远目标,解决比较长远的问题。【参考文献】[1]邹联克.深化“校农结合”助推精准脱贫实现“一仗双赢”[J].教育论坛,2018(11):3-9.[2]李荣敏.探索校农合作新路子[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8(4):38-46.(责任编辑:张友谊校对:李成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