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 精品
【议论文阅读】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
第1题
要善问
许多人在学习方面的重要体会是:不仅要肯问,而且要善问。人们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学问学问,学要肯问。学常有疑;问则可解疑。解其一疑,便长一智。学既不可缺,问也不可少。不因疑难细小而忽视,问不因问题“浅易”而不屑....于问,更不因怕失身分而耻于问,在学中发问,在问中求学,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要得“学问”,不仅要肯问,还要善问。学习犯难不要急于问人。要先问自己,后问人。问己,应反复思考;问人,会受到启发。问,要问得准,问得深,因为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1、从论证方式看,本文属于 ,从论证方法上看,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分层来论证的?作简要分析: 3、从这篇文章的结构来看,它应属于( )
A、“横式”中的“总--分”式 B、“横式”中的“总--分--总”式 C、“纵式”中的“层层深入”式 D、“纵式”中的“起承转合”式
4、第3节中“要得‘学问’,不仅要肯问,还要善问”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 【关键提示】
此题训练与考查的重点是“能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通过训练了解一些论证方法,可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解题思路】
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占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还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推翻对方论点的“归谬法”。上述几种论证和批驳方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题1,要判断论证方式可从几个方面考虑:从题目,从文章的结构及作者的行文思路看,明确是立论。再则,该文始终围绕如何善问来阐述道理,没有举例,也不需举例。
题2,找论点,有“四看”:看标题,看开篇,看结尾,看中间。该文与许多议论文一样,开宗明义,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依照中心论点,分两层,先论“肯问”,再论“善问”。
题3,题中列出“横式”“纵式”各两种结构方式,仔细读完该文不难找出是哪种,可结合第2题分析就能准确判断。
题4,了解分层论证需要自然过渡,这里离不开过渡句,因为上段论述了“肯问”,下段自然要论述“善问”,无疑该句是过渡句。
第2题
论有恒
我国有句古语:“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是说飞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凭着它那顽强的韧劲,硬把平地冲成了碧绿的深潭。在学习上也是这样。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中必然要遇到“陡峭的山峰”。我们有些青年认识不到这一点,思想上又没有吃苦的准备,因而往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易犯冷热病。心血来潮时,连续通宵达旦,恨不得吃成一个“胖子”;情绪低落时,心灰意懒,难得看上几页书。这样的学习,势必会“虎头蛇尾”,事倍功半。学习需要有
1
恒心,有毅力。毛泽东同志年轻时曾写过这么一副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暴十日寒。”在我国历史上凡有所长的人,都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正因为他们常年累月地不断积累、更新、扩展,他们才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冲出了知识的“深潭”。
1、“循序渐进”在句中的含义是 。
2、“这样的学习,势必会‘虎头蛇尾’,事倍功半。”一句中,“这样”指代的是( ) A、“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易犯冷热病。
B、我们有些青年认识不到这一点,思想上没有吃苦的准备。
C、心血来潮时,连续通宵达旦,恨不得吃成一个“胖子”;情绪低落时,心灰意懒,难得看上几页书。
D、我们有些青年认识不到这一点,思想上没有吃苦的准备,因而往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易犯冷热病。心血来潮时,连续通宵达旦,恨不得吃成一个“胖子”;情绪低落时,心灰意懒,难得看上几页书。
3、本文的论点是( )
A、飞瀑之下,必有深潭。 B、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C、学习需要有恒心,有毅力。 D、在我国历史上,凡的所成的人,都有坚持不懈的冲击精神。
4、用自己的话解释对联的含义。
【关键提示】
此题训练与考查的重点是“能体会议论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解题思路】
这是根据课外材料命题的,题目只有四道,但涉及到对全文的理解,对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理解,读通全文,依照“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注意句与句、句与词的逻辑关系,瞻前顾后。
第1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可联系第1 小节对古语的解释,再联系到学习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过程,细读整个语段,才能正确写出“循序渐进”在句中的含义。
第2题考查指示代词的内涵。回答问题必须仔细推敲前后的文字,第2小节的第一句是总领句,接下不是阐述分析,“这样-----”一句恰好是在指出有些青年人“易犯冷热病”的现象的总括句,A、B、C项,均欠完整,因此,只有D项才能准确,全面地对前一种现象作结论性的判断。
第3题考查分析论点的能力。题目给的选项有四个,就此四项比较:A项是古语,是文章所引述的内容;B项是第2小节的中心句;D项是对历史上的例子进行总结,再联系全文的内容来看,选C项无疑。
第4题考查关键句子句意的理解。毛泽东同志这副对联是紧随在论点之后,无疑是对论点进一步阐释,因此,读完全文后对于对联的理解也就十分明白了。
第3课
不怕失败
①纵观悠悠历史,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几乎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都可能失败。..如害怕失败,那么只能什么事也不干。只有不怕失败,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②失败与成功之间往往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有人曾把这个过程比作桥梁。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就是通过这座桥梁,才走向成功的。
③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曾经被吴国打得大败,成了吴王的奴仆。面对这样惨重的失败,他不是从此消沉,而是卧薪尝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积聚力量,终于战胜了强
2
大的吴国。
④居里夫人,在提取新元素的实验过程中,虽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他们却毫不气馁,信心十足,不断总结,坚持试验。他们终于成功了,发现了镭,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⑤在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史上,这样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孙中山先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愈挫愈奋”,最终推 翻了清政府;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不怕失败,前赴后继,由....
弱至强,成长壮大。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胜利了。
⑥可见,失败并不可怕,把每一次失败都看作新的起点,万里关山从头越,坚持不懈,加倍努力,那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⑦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失败,别灰心,莫丧气,要振作,去奋斗。失败只是暂时的,鼓起勇气,去战胜新的困难,去迎接胜利的明天。笑在最后才是笑得最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失败同样光荣。
1、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⑤段中的“愈挫愈勇”。
2、不改变原意,把第⑦段中“失败者同样光荣”。改为反问句。
3、第①段中加点的“失败”是个动词,从文中找出它的两个反义词。 4、在议论文中,有时说话留有余地能使论述更严密,第②段里“失败与成功之间往往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句中,“往往”就起到了这种作用。从文中再找出起同样作用的两个词。
【关键提示】
此题训练与考查的重点是“会分析议论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并据此迅速地读懂文章,解答有关题目。 【解题思路】
第1题考查诠释词语的能力。解答这类题一般先弄清词语中每个字的含义,再结合上下文确定词义。这题中“愈”,是更、越的意思;“挫”,挫折;“奋”,振作,鼓劲。连贯起来,“愈挫愈勇”应解释为:越遭到失败或挫折,越要振作。
第2题考查改变句式的能力。反问句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问而不答,答案即在其中,语气比一般正面叙述更为强烈,改变句式不能改变原意,答题时如果只知道加个反问词语“难道”那就要弄错了。
第3题考查反义词的搭配能力。反义词的基本特点是:词义相反或相对,词性一致,风格统一,字数等同。寻找反义词可采用以下方法:①对比词义,如“贫贱--富贵”。②分辨词性,即互为反义的两个词词性要一致,如“黎明--黄昏”。③分辨色彩,特别是书面语与口头语的区别,如“漂亮--丑陋”、“好看--难看”。本题题干已提醒是“动词”,因此,要找相同词性的反义词。
第4题考查对语言表达中要掌握分寸的理解。题干中“往往”有常常的意思,并不肯定其全部,细读全文,可在第①小节第2句中找出。
第4题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①你大概听说过周处的故事吧。周处和虎、蚊被人们称为“三害”,后来周处杀死了山中的虎,宰除了水中的蛟,才知道自己也是人间一害。于是,他便痛改前非,后来终于成为统率军队的将领,为国家战死沙场。这事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而周处的芳名也流传千古。由此可见,失一次足,只要认真吸取教训,就可以不再失足。
②常言道:“人生充满着荆棘与坎坷,充满着风霜雨雪。”在人生的道路上,任何人都不能保证自己不会跌跤。关键是看,跌倒了能否坚强地爬起来,总结上次跌跤的教训,
3
勇敢地继续前进。这样,当你到达光辉顶点,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会蓦然发现自己跌跤的地方正是自己开始发愤图强的转折点。难道不是吗?错过了,总结教训,冷静思考,下次就不会再错,正如人们所说的“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
③“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假如你失败了,从此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甚至破罐子破摔,那么失败能成为成功之母吗?果真如此,
恐怕“成功”是不会相认“失败”这位母亲的。“人最大的悲哀 失败, 在失败的脚下不能够站立起来。”
④人生没有末班车,与其错过一辆慢车,倒不如再搭上一辆快车,后来居上,不是更好吗?“丢了几只羊”不算什么,只要能及时被牢,不为晚也。
1、第②段“亡羊补牢”中“亡”字的意义是( ) A、逃跑 B、死亡 C、丢失 D、同“无”
2、第③段中的两个空缺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不是 就是 B、不是 而是 C、不仅 而且 D、或是 或者 3、第④段,“人生没有末班车,与其错过一辆慢车,倒不如再搭上一辆快车,后来居上,不是更好吗?”对这句的正确理解是( )
A、比喻人生充满机遇,深信身处逆境的人们奋起直追,终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B、比喻人生充满风险,只有智者才会趋利避害。愚者却只会铤而走险。 C、比喻人生旅途漫长,只有弃慢车,搭快车的人才能先期到达目的地。
D、比喻人生布满了坎坷,只有搭上了快车的人才能冲破障碍,到达理想境界。 4、这篇文章的第 段是引论,第 段是本论,第 段是结论。 【关键提示】
此题训练与考查的重点是“能具体分析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并据此解答有关题目。 关键提示
第1 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解释时要把握对词语中关键字义的理解。“亡羊补牢”:羊丢失了,才修理羊圈(语出《战国策 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比喻在受到损失后,想办法去补救,免得以后再损失。据词义理解“亡”的意义就不难了。
第2 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实际上是要辨别复句中各分句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关联词语表明分句间不同关系,“不是------就是------”,“或者---或者---”表示选择关系;“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对照语段,表递进关系先排除,然后比较文意,前后句是并列关系,那么A项、D项也可排除。
第3题对第④段开头这一句话的理解,首先要从整个语段去理解,该段是结论,联系本论部分②③段,可排除B项,C项是就句意表层意思的理解,未从本质上去理解,而D项只是从一个方面去把握,偏离文章的本意。
第4题考查整体感知能力。从议论文结构组成的角度出题,首先要对引论、本论、结论这三个组成部分有所理解。引论,指文章开头部分,提出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本论是分析问题的论证部分;结论是指结尾部分,它是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的部分。
第5题
作文与做人 叶圣陶
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譬如去年高考的作文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是有一位考生..写得头头是道,有理论,有发挥,准能得高分数。但是当他离开考场,挤上公共汽车,就抢着靠窗坐下,明明有一位白发老太太提着菜篮挤在他膝前,他只当没瞧见,你说这...位考生的作文卷子该不该得高分数?依我说,莫说高分数,我一分也不给。他连给老太太让个座位的起码的好习惯都没有养成,还有资格谈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呢?
也许有人说,你太认真了,那是作文,那是考试。对,是考试,在公共汽车上给不.给老太太让座,这才是 ,他一分也得不到。 文当然是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 1、“你说这位考生的作文卷子该不该给高分数”,“你太认真了”。这两句话中的“你”.
分别指代什么人:
A、“乘客”与“作者” B、“读者”和“作者” C、“读者”和“考生” D、“阅卷教师”和“作者” 2、第二段中“要是”这个词管到哪里:( ) A、--写得头头是道 B、--有理论,有发挥 C、--准能得高分数 D、--该不该得高分数呢
3、在文中的空格处填一个五个字组成的偏正短语,使上下文意思衔接,语气连贯。 4、下边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哪一项不正确: A、做人比做文章更重要。
B、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人,没有资格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考生应该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品德教育不是看说得怎样,而是看做得怎样。 关键提示
此题训练与考查的重点是“能正确概括归纳议论文的词义、句意、段意”,并据此把握文意,了解文章的思路以及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解答有关题目。
解题思路
第1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只要细读选文,并不难理解,选择肢中列举的“乘客”、“考生”、“阅卷老师”都是干扰因素。第一个“你”指的是“读者”。第2个“你”指的是“作者”。
第2题考查对复句内容的理解。出题者回避了名词术语,“要是”跟“假使”、“倘若”一样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一般跟“那么”或“就”搭配,而这道题在原句中找不到与之搭配的关联词,这就要从内容上来理解。如管到“写得头头是道”,语意未完,管到“准能得高分数”语意已有变化,管到“该不该得高分数”,研究的问题已是句群了,更不可能,因此,只能管到“有理论,有发挥”,与“准能得高分数”组成假设关系的复句。
第3题考查在一定语境中选用短语的能力。解这道题先要弄懂题干,“偏正短语”经常有一个修饰限制的成分(叫偏),跟一个被修饰限制的成分(叫正)组成,还要明白根据上下文考虑运用语言的连贯性问题。进而认真默读全文,找出贴切连贯的偏正词语。承接上文中心词,即被修饰限制的成分只能是“考试”,修饰限制成分应是“真正的”。
第4题的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回答问题基于对选文的熟悉理解的程度。选择肢中A、B、D三项,都对文章相关内容作简要概括,都是正确的。只有C项说法似是而非,不符合文章的原意。
第6题
和同学们谈谈学习数学
数学是一门非常有用的科学,我想同学们一定都知道,我们要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必须有数学知识。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助手。我们掌握了数学,才能进入科学的大门,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也到处用数学,我们现在学的算术、代数、几何,都是数学里最基本的部分,都应当学好。
数学的用处还不只这些。加里宁曾经说过:“数学是锻炼思想的体操。体操能使你身体健康,动作敏捷;数学能使你思想正确、敏捷,有了正确的、敏捷的思想,你们才有可能爬上科学的大山。所以,不论将来做什么工作,数学都能给你们很大的帮助。”
数学很难学吗?
以我自己来说,我在小学里,数学勉强及格。初中一年级的时候,也不见得好。到
4
了初中二年级,才有了根本上的改变。因为我那时候认识到这一点:学习就是艰苦的劳动,只要刻苦钻研,不怕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旁的同学用一小时能解决的问题,我就准备用两小时解决。是不是别人一小时的工作,我一定要用两小时呢?那也不见得。由于我不断地刻苦练习,后来别人要花一小时才能解决的问题我往往只用半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解决了。
可见,只要不怕困难,刻苦练习,就一定能学好数学。
1、第2段的“这些”指代的内容,依次是(抄原文中的句子作答):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2、加里宁的话指出了数学的另一个用处是( )
A、数学是锻炼思想的体操 B、体操能使身体健康,动作敏捷 C、数学能使思想正确、敏捷
D、不论将来做什么工作,数学都能给你们很大的帮助 3、简要说明第三、四、五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 。
4、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
A、和同学们谈谈学习数学 B、数学是一门非常有用的科学
C、我们现在学的算术、代数、几何,都是数学里最基本的部分,都应当学好。 D、数学是一门非常有用的科学;只在不怕困难,刻苦练习,就一定能学好数学。 关键提示
此题训练与考查的重点是“能根据文中语言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
第1题考查词语的指代作用,出现在第2段段首的“这些”,联系上下文来看显然是指代上文中所排列出证明“数学是一门非常有用的科学”的三个方面。
第2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这是一道选择题,答题时应紧紧扣住题干的关键词语“另一个用处”,对照原文进行分析、排迷。先排除是B项,谈的是体操,其次D项指出的是数学的广泛的用处,A项是指出“数学是--”这两项均可排除。
第3题考查对文章结构层次的理解,通读全文,对全文层次逐一分析。不难看出第三段提出问题,然后针对这个问题第四段联系自身实际情况,自己小学、中学时学数学的经历,从而证明了第五段的观点,这里关键是用“例证法”来证明观点,从而体现议论文在结构上的严密性。
第4题考查判断中心论点的能力,正如解上道阅读题所言,先要读通全文,对全文的层次作逐一分析,问题就好解了。中心论点,又叫总论点,它是一篇议论文所要表明的主要见解,一篇较复杂的议论文,为了充分透彻地论述中心论点,往往在文章的各部分提出服务于中心论点的分论点。选择肢中A项即标题,B项选自第一段段首,C项出自第一段段末。标题较为笼统,而第一段的这两句话仅仅是该段的意思的概括,不能起到统摄全篇的作用,只有D项将第一段的中心句,与第五段总括句重新组合才能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所以中心论点的表述D项最准确。
第7题
你好,对手!
①狼常到一个牧场叼羊。牧场主用了整整一个冬季,请猎手围猎狼群,狼患总算解决除了。过了不久,羊群开始流行疫病,羊大批地死掉,比遭受狼患的损失还大。牧场主又请来了医生防疫治病。但是,不知为什么,疫病还是不断发生,没办法,只好请来了一批专家会诊。专家的结论却是去请几只狼来,放回到附近的山里去。
②原来,狼先生先前的骚扰,对羊群有着天然“优生优育”的作用。狼的追逐,使羊
5
群常常惊悸奔跑,羊群因之格外键壮,老弱病残填入狼口,疫病源也就不复存在了。
③这件真实的故事,十分耐人寻味。
④在生物链中,狼是羊的天敌,没有了狼这个对手,羊群就面临着灾难。现在,人类之所以保护生物,就是让生物链不致隔断,换句话说,就是让每种生物都有对手。
⑤有对手,保有警惕,便不失活力。这个道理人类亦然。当年七国称雄,秦便图强自新;一旦六国并入秦的版图,没有了敌人,秦国也就英雄末路二世而亡了。现在,我们公认竞争是个好东西,就是因为竞争使参与者都有了对手,逼着每个人锐意进取,否则就会自毁长城。
⑥人生如登山,只要高峰还在前头,人的脚步就不会停下。一旦把千山万壑踩在脚下,真正的对手便是自己了。美国拳王泰森称霸拳坛,击跨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对手。不想胜利和鲜花带给他的是骄狂、麻木和纵欲,终至因罪下狱。美国舆论惊呼“拳王自己打倒了自己”。可见,视自己为对手,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人生的十八盘,是最艰难的选择。
⑦在人生漫漫的征途上,对手是同行者,也是挑战者,是对手唤起我们挑战的冲动和渴望,失去对手,我们或许将失去一切。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一声:“你好,对手。”
1、作者为什么要向“对手”问好?请用文章的原句回答。
2、根据提示分析第①②③④段之间的关系,填写下列空白。第①段讲了一个真实的
故事,摆出了自然界的一种
第②段分析其产生的 。这两个段落之间就表达方式来看第①段是 ,第②段是 ;就内容来看,第①段是 ,第②段是 ;第③段在结构上起 的作用,引出第④段的分析,由狼和羊的关系推及整个 ,体现了层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3、第⑤段中画直线的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4、第⑥段中画曲线的句子直接证明了哪一句话? 。
关键提示
此题训练与考查的重点是“能借助上下文选择正确的词语、句式,理清议论文段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解题思路
第1题考查对议论文论点的理解。关于解这类题的知识和方法已作多次介绍。这里强调一下在通读原文时要把握住语感,往往第一次阅读的感受对解答问题很有帮助。这篇短文开头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然后由古而今的论述,最后归纳小结时推出论点,水到渠成。
第2题考查对议论文论证过程的理解分析。先通读短文,从内容上看,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即摆出自然界的一种现象,由现象而究其原因,因此先叙后议,摆事实,讲道理,第③段引上联下,由个别到一般,纵观这几段正好体现层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第3题考查关键句子的表达作用。由上段“让每种生物都有对手”观点的提出,人类社会亦然,画线的句子,列举中国历史上的史实加以对比论证,其作用自然明了。
第4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要抓住第⑥段画曲线句在上下文中所处的位置,先议后用事实论证,接着证明这句话的正确性,战胜自己---是人生最艰难的选择。
第8题
⑴朴素也是一种美。
⑵或许有人会反驳说:“你这是从政治思想意义上讲的,从实际意义上讲,难道朴素
6
真美吗?”事实上,朴素作为美的一种形式是不可否认的。你看,教师淡雅、大方的打扮,虽没有穿红着绿,没有梳新型的发型,但能引起人们的美感。纺织女工戴着白色的工作帽,穿着白色的工作围裙,犹如银燕似的穿飞在织布机旁,这不也构成了一幅美的画面吗?我们都知道,周恩来同志的衣着是朴素的。他穿的那一身衣服,整洁、庄重,不论是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外宾,还是出国访问,豪爽洒脱,风度翩翩,我们总觉得他很美。可见,朴素就是一种美。
⑶“朴素美”,是指质朴无华,淡雅大方的美。它首先包括人的仪表的自然美: , ,就给人以美的印象;还有 , ,看上去也给人以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美感。其次,朴素美指的是人的衣着穿戴:一个青年如果衣着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合身得体,十分匀称,虽然不刻意雕琢,也能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
⑷那么,为什么说朴素是一种美呢?首先,朴素美的色调、形式不复杂,清晰,分明,一目了然,寓美于清淡之中。一件衣服,五颜六色可能是美的,但有时候浑然一色也是美的。树叶是绿色的,海水是蓝色的,麦浪是金黄色的,虽然是一色,不也是很美吗?这也是美的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其次,因为朴素美不刻意雕琢,能保持人的外表的.
自然美,衬托自然美。朴素的打扮和装束,不至于喧宾夺主,相反的能把人的自然美映....
衬得更美。第三,人们透过外表的朴素美,能看到崇尚朴素、崇尚勤俭的内在美。而这种内在的心灵和精神之美,虽然不显露在外表,但它会使人的外表愈发显得美。当我们知道某个雷锋式的青年把自己的积蓄慷慨无私地献给灾区人民,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衣着朴素的时候,看到他的形象难道不觉得美吗?那种认为只有打扮得奇异、华丽、时髦才是美的观点,其实是不太懂得美,或者说不完全懂得美,因为他们把本来是美的东西还没有看作是美的。
1、第⑶段中的四空里,应填的词语依次是( ) A、眉清目秀 五官端正 红润的脸色 乌亮的头发 B、神采奕奕 意气风发 红润的脸色 乌亮的头发 C、眉清目秀 五官端正 键壮的体格 乌黑的头发 D、精神矍铄 五官端正 红润的脸色 乌黑的头发 2、第⑷段加点字“这”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3、对第⑷段中“喧宾夺主”这个词语的“宾”和“主”在文中的含义应如何理解?
答:“宾”指 “主”指 4、这篇文章的论证方法是 和 ;该文从结构上可分为三部分,试简要写出三部分的段意。(50字以内)
答:① ② ③ 关键提示
此题训练与考查的重点是“能综合阅读议论文”。 解题思路
第1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这是道嵌入题,注间填入的是“仪表的自然美”、“神采奕奕”、“精神矍铄”之类只是给人的感受,不是描述人的仪表的自然状态;又要填入“给人以美的印象”的词语,当然也不能填“健壮的体格”、“乌黑的头发”之类,因此需仔细斟酌。
第2题考查指示代词的内涵。回答问题必须仔细推敲前后的文字。前句讲解树叶、海水等如何,是再前一转折复句的具体化,“这”所在的语句是将前面的话,即树叶、海水等如何作结论性的判断,因此“这”所指代的内容应在转折复句中找,答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用原文回答。
7
第3题考查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题干要求不能解释词语的本义,而要求解释“在文中的含义”,读通语段是解题的关键,语段主要讲为什么朴素也是美,自然推出“宾”和“主”各指的是什么。
第4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及概括段意的能力。就论证方法,答题时首先要考虑是否是摆事实、讲道理,即用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然后再联系其他如对比论证等来考虑。
概括的方法是在分好体段落之后,在文中找有没有中心句,如有,考查一下这中心句能否概括本段的大意,如没有中心句,就要自行归纳,并注意语言的简洁,段与段的表述方法和用语要相对一致给人较好的整体印象。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