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第十六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的胜利 》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十六课。是抗日战争的结束课,也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屈辱历史的一个收尾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洗雪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耻辱,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开始了一个伟大的转折。本课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收集、阅读、讲解有关抗战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2、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共七大的召开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大会,是一次团结胜利的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应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2、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援助,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分析中共“七大”的重要意义。
四、重难点突破设想:
1
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片段,通过阅读资料、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利用音乐形式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加深学生对中国七大内容、意义和抗日战争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正确的历史观。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对学法给予指导。
五、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素材(音乐、图片、视频、练习);自制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播放音乐《红旗颂》,激趣导入。 习。 学生活动 欣赏音乐,进入新课学设计意图 雄浑激昂的音乐有利于迅速将学生的思绪从喧闹的课间拉回,给予学生强烈的耳膜冲击,在音乐中重温历史,架起教材与学生的桥梁,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视频形式进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感知课文,梳理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观看图片,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会议内容、意义,突破这一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图片解析和“抗战胜利”视频,指导学生理解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拓展学生视野。 1、播放视频《欢庆抗战胜利的通过欣赏视频,思考问延安》,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延安题。 的人民这样兴奋、激动?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 题。 自读课文,根据课文预 习提出疑问。 3、教师归纳展示学习内容,要尝试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求学生尝试自己解决一般问题,小组并反馈。 合作解决疑难。 4、借用中共七大的会场图片,观察图片,在教师指导小组归纳中共“七大“的内容,进一下理解课文并汇报。 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说中共七大 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进一步分析会议的意义。 5、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分析日本投降的原因。 6、展示日本投降的图片。 7、播放抗战胜利的视频。指导学生分析、理解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
分析、思考、理解课文。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进一步加深学习印象。 观看视频,思考、理解课文并回答问题。 2
8、引导学生回顾台湾的历史,学生思考,梳理台湾的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感,学习台湾光复。使学生认识到台湾光历史,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确立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复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另一成果。 以来就是我国神圣的领土。 态度价值观。 9、小结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抗分组讨论、汇报。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指战的胜利。设问:你有什么启示?谈 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原谈感想。 因,要求、鼓励学生合作,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10、精讲点拨,指导学生深入理在教师指导下深入理解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锻解抗战胜利的意义。 课文,掌握认识事物的方法。 炼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11、展示拓展延伸 ,指导学生理解战争带给中国的影响。 12、请学生提出学习课文后的疑问或困惑。根据问题灵活处理。 10.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性评价活动 学生思考,交流汇报。 指导学生分析理解,这 一教学重点。 学生提出疑问。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质疑能力。 探究、讨论、交流、汇及时反馈,巩固提高。报(形成性评价、养成)。 梯度训练,让不同学生有提高 板书设计: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共七大(1945年4月,陕西延安) 1、背景: 2、内容: 3、意义: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 1、原因: 2、标志: 3、意义: 三、台湾光复 1945年10月25日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由新课内容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自然进入新课的讲授。在讲解新课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设置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结合图片资料和课件完成课程的讲授。本课的中心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所有一切内容均围绕此主题展开。因此,要正确把握抗日战争的原因和意义,才能理解抗战胜利的意义。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