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初探
——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初探
摘要:以学生最熟悉又最陌生的《红楼梦》做“整本书阅读”,安排12课时教学。首先,教师通过“宝玉被挨打”情节唤醒学生的同龄人记忆,激发阅读趣味;再迁移“宝玉被挨打”的后续讨论,思考金钏之死和贾环之人,引导学生在细读批注、感知语言、对照情节、自由辩论等活动中碰撞思维,彰显风度;最后,学生在观望整部作品后探讨主题,交流心得,传递情感和关怀。 关键字:“整本书阅读”、同龄视角、读者视角、作品视角
建国初期,叶圣陶先生提出“整本书阅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也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笔者对学生阅读《红楼梦》的情况做过调查:只有不足5%的学生读过完整的《红楼梦》,小部分的学生读过一点书,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未曾读过《红楼梦》;另外,很多学生对除了课本内学习的《林黛玉进贾府》,流传度较高的刘姥姥进大观园、太虚幻境等情节之外都非常陌生。 由此可见,当下“00后”对《红楼梦》知之甚少。当我们在称颂《红楼梦》这部“百科式全书”——长篇经典小说的价值时,学生们对文本、对文字却是生疏和陌生的,没有情感的融合与共鸣,甚至是时代的割裂感。
以《红楼梦》作为“整本书阅读”的目的不只是停留于宝黛钗的三角爱情,透析贾府的兴衰更迭,更要关注尊卑等级下每一个生命淋漓尽致的展现,感受这群豆蔻少年世界的青春王国,这点也最贴切学生当下的生命状态。笔者将通过激趣、碰撞、提升等环节,从“同龄人视角”“读者视角”“作品视角”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一、小说版本和教学进度
(一)小说版本的确定
笔者选择把1982年人民文学社出版的《红楼梦》作为学生们的阅读版本。这套书的内容完整,收录了包括由曹雪芹撰写的前80回及高鹗、程伟元续写的后40回,集吴世昌、周汝昌、冯其庸等众学者的校订和编排,有较为准确和详
实的注释和文学常识,能帮助学生全面感知这部鸿篇巨制的魅力和价值。 (二)教学进度的安排
笔者初定《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时间为2周(共12课时),教学地点可选择教室、阅览室、扶疏长廊、草坪等。 教学环节 激趣 教学内容 师生共读,熟悉情节 比较异同,分享经历 碰撞 细读批注 感知语言 对照情节 自由辩论 提升 探讨主题 交流心得
课时安排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3课时 二、激趣:以“同龄人视角”唤醒生活
笔者认为,“整本书阅读”不应一蹴而就,急于分析,而应尝试打开一扇“生活”的窗子,引导学生以“同龄人视角”亲近文本。学者王蒙曾说:“《红楼梦》整部作品本身就展示着真实的生活,原生的生活,近乎全息的生活。”
因此,笔者选取《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宝玉被挨打情节作为激趣内容。生活中受到师长的责备和教导对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疼痛的记忆”也总是刻骨铭心。通过“同龄人视角”,即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摭拾和学生原生态生活最熟悉、最亲密的场景,找到相似的痕迹,产生共鸣,拉近距离。同时,激发阅读的动机和兴趣。 1. 师生共读
首先,教师和学生共读第三十三回的主要情节,一起整理和概括贾宝玉因私藏蒋玉菡遭忠顺府拷问和被贾环诬陷强奸金钏致死而被父亲贾政狠狠笞挞,贾母、王夫人等众人赶来并说情的完整内容。之后,学生之间可展开分角色朗诵、小组朗读等形式,对贾母、贾政、王夫人、贾宝玉四位主要人物分别演绎,加深对文本的熟悉。
2. 教师提问 预设问题1 贾政给宝玉的定罪是“在外游荡优娼、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生活中的你,通常因什么原因受到惩罚? 预设问题2 如果此时被挨打的是你,你和宝玉的反应一样吗?是连忙“往里头捎个信”找“救兵”,还是甘愿受罚呢? 预设问题3 父亲贾政从一开始命令小厮“赌嘴打死”,到“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的亲自动手,到对劝解的众门客和小厮“明日酿到他弑君弑父你们才不劝不成”的喝命,到回应王夫人“趁今日一发勒死”的决绝。请你尝试读一读,体会贾政急剧变化的情绪。 预设问题4 每当你被挨打时,“救兵”通常是谁,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比较宝玉被挨打时出现的“救兵”,哪一位和你的“救兵”最相似呢? 预设问题5 为什么宝玉的妈妈王夫人在劝解贾政时会哭喊贾珠并道出“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王夫人的心情如何理解呢? 教师问题设置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以“同龄人视角”感同身受宝玉被挨打、被惩罚时的行为和心理。同时,比较自己和宝玉处境的异同,家长反应的异同,感受传统儒家伦理对人的关爱和束缚,感知封建家族特有的阶级悲剧性。 3. 学生分享
教师提问后,待学生回顾情节、思考成熟,请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并联系生活经历,分享阅读体验。“同龄人视角”的体验和分享促使学生在探究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对自己成长中不管是美好或痛苦的经历多一份回望,有自我表达的诉求,也对《红楼梦》的人物有更真实深入的认识。 4. 名家评注
为深化学生的“同龄人”意识,加深对情节的理解,教师可引用名家评注作为教学辅助。
评注一:“严酷其刑以教子,不情中十分用情。牵连不断以思婢,有恩处一等无恩。严父慈母,一般爱子。亲优溺婢,总是乖淫。”(脂砚斋)
评注二:“贾母、贾政、王夫人、李纨及众姊妹,每人有每人之辛酸甘苦,难言之痛,皆入情入理,恰如其分,难以另外文字替代。”(周汝昌)
三、碰撞:以“读者视角”彰显风度
在对学生阅读《红楼梦》情况的问卷调查中,笔者设置了一道题目:“如果《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你希望以什么形式来上课呢?”70%的学生都非常期待以“阅读+讨论/辩论”的形式参与课堂。激发“同龄人视角”的阅读趣味后,教师迁移“宝玉被挨打”的后续讨论,设置两个问题。一:金钏是被谁害死的?二:贾环是一个怎样的人?思考“导火索”金钏之死和贾环调拨背后潜藏的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沉静阅读,碰撞思维,叩问内心,触及底层光芒,彰显人性风度。 1. 细读批注
学生面对设置的两个问题会感到为难,被问题“捆”住了。“难”是幸福的开始。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注重对文本的细读和启发。其次,在细读和品读中掌握批注的方法,通过圈点、横线、文字等标注和筛选重要细节,注意联系人物,突破问题。 2. 感知语言
语言是心灵的一扇窗户,透过语言最能感知人物的心境和情感。红楼梦最精彩的莫过于通过细节描写铺展大大小小400多位人物的人生百态。
在讨论“金钏是被谁害死的呢?”,学生会主观判断是贾宝玉或王夫人害死了金钏。教师需引导学生再现金钏跪地向王夫人求饶时的语言片段,思考金钏为什么会有“见人不见人”的心情呢?“奴才再不敢了。太太要打要骂只管罚落,别叫奴才出去,就是天恩了。我跟了太太十来年,这会子撵出去,奴才这还见人不见人了呢!”(第30回)以语言作为突破口,更能了解金钏作为丫鬟“见不得人”的心情和处境。在封建世俗里,被赶出家的丫鬟势必被看作是不洁净的,势必要承受流言蜚语,势必要面对残酷世界。没有下家敢任用她,也没有人会尊重理解她的苦衷,这对一个封建传统的女子来说是极大的侮辱和毁灭,金钏之死也映照她“金簪子掉在井头里”的谶语。
同样地,关注贾环向贾政挑唆加害宝玉时的语言片段,贾环毫不留情地用“强奸不遂”“打了一顿”(第33回)描述宝玉对金钏的“侮辱”。教师需引导学生站在“读者视角”判断是非,明辨善恶。贾环描述的事实不是真相,善良温和的宝玉根本不会做出这等出格之事。这些偏激的语言带有明显的离间,甚至是污
蔑,以此窥探出贾环狭隘、卑鄙的性格特点。 3. 对照情节
除了细致逼真的语言描写,曹雪芹撰写的《红楼梦》80回情节互相铺垫,相互交织,联系密切。教师需引导学生找到联结人物命运的相关情节,互相对照,真实地还原人物,讨论问题。
金钏犯了什么错被赶出贾府?这个细节值得学生回顾。《红楼梦》第30回再现金钏和宝玉的对话。宝玉上来,便拉着手笑道:“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金钏将宝玉一推道:“凭我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拿环哥儿和彩云去。”(第30回) 不巧,这一番话惊怒了在凉榻上假寐的王夫人,她骂金钏“下作小娼妇”,制造宫闱,带坏宝玉,是淫邪不正之人。金钏的确是被王夫人撵走,但当得知金钏跳井自杀后,王夫人便唤来她的母亲:“拿几件簪环当面赏与,又吩咐请几众僧人念经超度”(第32回),以女儿之礼相待,并交由宝钗特地提前准备好,可见她对金钏长年服侍的情意。这位长期供佛吃斋的王夫人是有慈悲胸怀的长者,难道真的是她害死金钏吗?同时,我们关注到《红楼梦》第43回,宝玉在王熙凤生日宴会当天,一袭白衣,瞒住家人,带上茗烟一人悄悄溜出家,到郊外无人的地方祭奠金钏的生日。而宝玉对金钏妹妹玉钏的侧目和怨恨从不还口,难道是贾宝玉害死金钏吗?刘心武说:“在对青春女性的刻画中,曹雪芹对相对于太太小姐是边缘存在的丫头们,又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刻画出了许多令人珍惜的脆弱生命的光彩与尊严。”教师需引导学生站在“读者视角”感知出身卑微的金钏对于自身命运的抗争,她的悲剧可能也是她对于生命尊严的坚守。
同样地,在探讨贾环的人物形象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摭拾和迁移不同情节中贾环的言行举止来分析讨论。《红楼梦》第20回描述了贾环和宝钗、香菱、莺儿赶围棋作耍时“输不起”的样子,“头一回自己赢了,心中十分欢喜”,而后连输几盘,非常着急,竟然作弊“伸手便抓起骰子来,然后就拿钱,说是个六点”。由莺儿嘴里“一个作爷的还赖我们这几个钱,连我们也不放在眼里”,又对比宝玉的大方“他输了那些,也没着急,下剩的钱,还是几个小丫头子们一抢,他一笑就罢了”,可见贾环小气、贪婪,非常不受欢迎。贾环的身份是贾政偏房赵姨娘之子,是“庶出”。封建社会嫡庶的差异,众人对宝玉的宠爱迁就,对他的忽
视贬低,及母亲赵姨娘的挑唆,使得贾环一直以来对宝玉怀恨在心,“虽不敢明言,却每每暗中算计”。《红楼梦》第25回,在王夫人房中,贾环竟然故意推倒烛台,欲用热油烫死宝玉。小说中的贾环是一个卑劣、粗鄙、被扭曲的形象。但是,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贾环的年龄,十一、二岁的他只是一个孩子,一个青春年少的男孩,他的丑陋、嫉妒、算计是因为身份的落差,因为缺少关爱。他急于替代宝玉成为贾政唯一的儿子,也是急于渴望被爱、被关注、被呵护。 4. 悲悯关怀
《红楼梦》的每个人物都是多面性的,他们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有小心思、小伎俩、小算盘,他们也有平凡生活的喜乐、忧伤。我们不能有绝对的善恶之分,随意定性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曹雪芹本身就是怀着“善莫大焉”的悲悯情怀观望这一群体的生命处境。
蒋勋说:“《红楼梦》的作者是为‘众生’写作,看到众生的无可奈何,每个人背负着不同的宿命悲剧,各自还债,各自了结。”在“读者视角”的碰撞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深入思考,展现真知灼见,彰显人性风度。 5. 自由辩论
教师通过细读批注、感知语言、对照情节、悲悯关怀等方式引导学生品读和讨论金钏之死和贾环之人,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独立或小组合作,提出自己的问题,抛向同学,相互探讨,互相碰撞。
这一环节的提问和讨论开放自由,教师可引导学生多角度观望作品,既可以是十二金钗与小红、平儿、鸳鸯等不同身份地位的女性角色的比较,也可以是对贾瑞、蒋玉菡等底层男性人物的探讨;也可选择小说中的某个物像展开辩论,如宝钗的冷香丸有何伏笔,为何李纨住处一片稻花;还可以是常常被误读或忽略的宝钗关爱黛玉而夜送燕窝、平儿被熙凤掌嘴而哭留怡红院等情节。
自由辩论是为了更贴近文本,在琐碎曲折中领会曹雪芹“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笔法和匠心,同时培养学生的“读者视角”,在碰撞中彰显个性风度。
四、提升:以“作品视角”传递温度
曹文轩说:“短篇作品培养的是一种精巧和单纯的思维方式,而长篇作品培养的是一种宏阔、复杂的思维方式。”在“整本书阅读”尾声,教师开设主题探
讨和心得交流,促使学生由点及面,由一个场景延伸至一篇章,由一段经历延展到人物一生的轨迹,形成宏观的“作品视角”,传递阅读情感和关怀。 1. 探讨主题
教师从多家主题解读中,选择和学生理解层次、身份处境较相似的蒋勋先生的核心观点。教师不预设主题结果,即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小组研讨、班级辩论,关照整本书,形成全面的“作品视角”,深度体悟小说。 主题探讨1: 主题探讨2 《红楼梦》歌颂豆蔻少年的青春王国,是追忆青春之歌。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的“忏悔录”,是时代洪流下对自身价值的反省和对家族伦理的批判。 2. 交流心得
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自主选取小说的某一细节描写、某一人物、某一篇章、某一物象或结构、笔法、主题等,撰写一篇2000字的读书心得。同时,教师提供《蒋勋说青春红楼》系列丛书、周汝昌《石头记》校订评点本、刘心武《揭密红楼梦上下集》、1987年版《红楼梦》电视剧等书籍、视频供学生参考积累。之后,教师对每篇读书心得一一批改和点评,并在班级开展读书分享交流会,鼓励优秀习作者、有想法的学生分享阅读体验。
结束语: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的身份即构建学生与作品的桥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习惯,由点及面、多角度地分析人物、情节和作品,学会表达,培养情怀,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 刘心武.刘心武揭密《红楼梦》上下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2] 蒋勋.青春红楼系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3] 周汝昌.周汝昌校订评点本《石头记》上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
[4] 陈晓华.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实践与探索[J].陕西: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
[5] 史颖.“这一篇”教学应指向整本书——《红楼梦》教学的批判性思维[J].陕西:中学
语文教学参考,2016.
附录:
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调查报告
1. 你读过完整的《红楼梦》吗?
A. 读过完整的书 B. 读过一点书 C. 只看过电视剧 D. 听书 E. 什么方式都没有
2. 你知道《红楼梦》一共有多少回呢?
A. 160回 B. 120回 C. 80回 D. 40回
3. 说一说除了《林黛玉进贾府》之外,你了解、知道的《红楼梦》的故事?
4. 如果《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你希望它上多久的时间呢? A. 1个学期 B. 半个学期 C. 1个月 D. 2周 E. 其他
5. 如果《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你希望以什么形式来上课呢? A. 阅读为主 B. 阅读为主,讲评为辅 C. 讲评为主,阅读为辅 D. 阅读 + 写作 E. 阅读 + 讨论/辩论 E. 其他
6. 如果《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内容呢? A. 宝黛之情 B. “十二金钗” C. 底层的人物经历 D. 家族的衰落 E. 小说的表达技巧 F. 小说的语言特点 G. 小说的哲学思想 H. 小说折射的主题 I. 小说的服饰 J. 小说的饮食 K. 小说的建筑 L. 小说的植物 M. 其他
7. 如果《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你最希望在哪里上课呢?
A. 教室 B. 图书馆/阅览室 C. 操场 D. 罗马亭 E. 长廊 F. 其他
8. 你是否期待《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进入语文课堂呢?
A. 很期待 B. 一般 C. 好奇 D. 不期待 E. 其他
9. 请你试想《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进入语文课堂的原因?
10. 由《红楼梦》你会联想到哪些作品呢?
同学,感谢你的问卷配合!“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愿你在高考后开启“红楼”梦,走进豆蔻岁月的青春王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