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西安唐墓出土的粟特人胡俑
初论西安唐墓出土的粟特人胡俑
任 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粟特,即索格底亚那(Sogdiana),位于中亚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自公元前5、6世纪起,先后为波斯阿赫美尼德王朝、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王朝以及康居人、月氏人、贵霜人、口厌哒人和突厥人统治。公元6至8世纪初形成以康国为首的“昭武九姓”城邦国家。粟特地处亚洲腹地,与波斯、印度、中国几大文明古国毗邻,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粟特人善于经商,沿着丝绸之路远走他乡兴贩致利,向东深入中国内地,向西则远涉西亚、欧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的新疆、河西、中原等地区渐次出现为数众多的粟特人聚落。粟特人在唐代政治、经济生活和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过重要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对西安地区的唐代墓葬进行了科学的发掘,获取了一大批丰富多样的随葬品。其中深目高鼻、须髯浓密、发式服饰各异的胡俑尤为引人注目。它们是唐代中西文化交流最直接的实物形象。唐代坊肆间的制俑工匠是否以粟特人的形象作为塑造某些胡俑的原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就西安地区唐墓出土的部分胡俑,参考文献与实物资料,初步论证它们与粟特人的关系,以求教就正于专家学者。
一、尖帽胡俑与粟特人
西安地区唐墓出土的尖帽胡俑,多着圆领窄袖胡服,作扬鞭呦驼状或持 控驼状。按照尖帽的形制,胡俑的尖帽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尖帽形如尖锥,顶尖圆突,见于董僧利墓
。第二种,尖帽尖顶高挺,
顶尖向前方或两侧虚倒,有的帽沿向上卷起,见于杨氏墓(684年)(图一,2)、独孤思敬墓(709
②
年)、唐安公主墓(784年)。第三种,尖帽紧裹头部,正中竖立小尖顶,见于金乡县主墓(724年)(图一,3)、宝鸡谭家村M1、红旗电
③
机厂唐墓、西郊热电厂唐墓等墓葬。
中亚塔吉克斯坦的片治肯特古城遗址,西距撒马尔罕约70公里。片治肯特古城始建于公元5世纪,8世纪初达到繁荣的顶点。722年阿拉(652年)(图一,1)
①
伯人入侵,片治肯特迅速衰落。760年该城被彻底废弃。有人认为片治肯特古城是撒马尔罕同盟
④⑤
的一座古城,有人认为是米国首府钵息德城。片治肯特古城的建筑遗址曾发现大量的7-8世纪的壁画。这些壁画是反映粟特人日常生活、宗教活动、战争场景的历史画卷。我们注意到有些壁画上描绘有头戴尖帽的粟特人形象,而且尖帽的形制与唐墓尖帽胡俑的尖帽非常接近,甚或完全相同。片治肯特一处住宅遗址的壁画横饰带,绘有宴会上一盘腿端坐手捧来通的青年男子。他所戴的尖帽与胡俑的第一种尖帽完全相同。片治肯特称为“蓝厅”的贵族住宅残留的壁画上层饰带具有叙事性质,表现了“隆重的接见或者会
⑦
面的场景”(图一,4)。画面左起第二马上扬鞭者、左起第四第五站立者均头戴向后虚倒的尖帽,与胡俑的第二种尖帽接近,两者不同之处在于顶尖的虚倒方向或程度。尖帽顶尖的虚倒方向或程度可能与使用者的习惯、尖帽的质料有关。1945至1950年苏联考古学家在片治肯特的发掘工作中,于遗址Ⅰ的10号室、遗址Ⅲ的7号室
⑧
壁画上发现头戴尖帽的人物形象。
・65・
⑥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66・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67・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二 选自《美术研究》1958-2图五、图九(局部)
二、剪发束带胡俑与粟特人
西安郊区唐墓出土一件三彩牵驼胡俑。胡
俑面庞圆润,剪发齐颈,额上束带,身穿翻领窄袖胡服,内着半臂,足蹬长靴,作牵驼状。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阿弗拉西阿卜遗址,位于撒马尔罕古城附近。阿弗拉西阿卜是撒马尔罕最古老的部分,创建于公元前6-5世纪,纪元开始之际成为贸易中心,公元5-7世纪作为康国首府盛极一时。1965年春,苏联考古学家施什金在阿弗拉西阿卜的一座宫殿废址的南墙上,发现一幅公元7世纪的壁画。壁画描绘一位来自察干堰(苏尔汗河)地区的公主下嫁撒马尔罕统治者的场景。婚礼队列中两个骑驼老者,手持王杖以示身份,代表接引使者。他们剪发齐颈,额头束带,与三彩牵驼胡俑的头饰相同。自中亚希腊化时期,额头束带的头饰在贵族阶层中间源远流长。中亚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发行的狄奥多特一世银币(公元前3世纪中期)和叶弗基捷姆银币(公元前3世纪末2世纪初),银币正面的国王头像额头束带,据信“借自希腊的范本”。希腊古典时期杰出的匠师波利克列特“完成于公元前420年左右的雕像《束锦带的青年》是一个头上
}ν
束着胜利的锦带的青年人”,埃及托勒密王朝发行的托勒密一世钱币,帕提亚王朝发行的米特里・68・
|ν
{ν
ζν
达特一世银币(公元前2世纪)、米特里达特二
υο
世银币(公元前1世纪),国王头像均额头束
ξο
带,表明额头束带的确为希腊遗风。继希腊———巴克特里亚时代之后,北巴克特里亚发行过模仿希腊—巴克特里亚国王赫里奥克勒钱币(公
ϖο
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上半叶),国王头像额头束带。塔吉克斯坦杜尚别出土的贵霜时期镀金铜币(公元1世纪初),头像“蓬松的发式
ωο
以绦带装饰”。1959年至1963年在巴克特里亚贵霜时代的哈尔恰扬古城址出土一件彩绘泥塑“亲王”像,时代为公元初,其额头束带。阿弗
ψο
拉西阿卜壁画出现的口厌哒使者,额头也束带。
卒利地区总述”条载粟特《大唐西域记》卷一“穴
男子“……齐发露顶,或总剪剃,缯彩络额。”阿弗拉西阿卜壁画上骑驼老者发式为剪发型,与上述文献相符,其头饰或许就是文献中用于络额的“缯彩”。那么,三彩牵驼胡俑在很大程度上可认作粟特人的形象。
现藏碑林博物馆的唐兴福寺碑碑侧刻有两男子,一左一右相对起舞,从服饰、舞姿分析属于
ζο
西域胡舞(图一,10)。左侧舞者,卷发齐颈,额头束带,结束在后,随着舞者旋转的身姿在身后飘起。右侧舞者,头部包巾,结束在后。陈海涛认为兴福寺碑和隋虞弘墓舞蹈图像反映的是柘
{ο
枝舞。对此,我表示赞同。需要补充的是,虞弘墓石椁前壁右方第九块椁壁浮雕图案中心的骑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马尻上的猎豹(图一,11)。金乡县主墓出土的骑马狩猎俑中,两件骑马狩猎胡俑头戴幞头,身着胡服,怀抱尖吻、细腰、长腿的猎犬;一件骑马狩猎胡俑头戴幞头,身着胡服,马鞍后设圆毡,毡上蹲伏一只蓄势待发的猎豹。猎犬、猎豹是唐代绘画艺术品中的常见题材。传为唐代画家阎立本的《锁谏图》,再现了十六国时骨鲠忠臣陈元达锁身死谏刘
ωπ
聪的历史故事。图中逡巡于人物之间的猎犬也具有尖吻、细腰、长腿的特征。阎立本太宗时“官位至重”,出入禁中奉诏作画,曾模写虢王元凤一箭毙猛兽的英姿,“鞍马仆从,皆写其真,无不惊服
ξπ
其能。”阎立本对宫廷生活十分熟悉。《锁谏图》中的猎犬形象应移自宫中习见的猎犬。唐墓壁画一再出现与永泰公主墓、金乡县主墓陶俑相同的猎犬、猎豹形象,如固原梁元珍墓(699年)墓室南壁“男侍牵犬图”、懿德太子墓(706
年)第一过洞东西两壁“驯豹图”和第二过洞西
壁“鹰犬出畋图”、章怀太子墓(706年)墓道东壁“狩猎出行图”、万泉县主墓(740年)甬
ψπ
道东壁“牵犬图”。除处士梁元珍是地方世家大姓外,永泰公主、懿德太子两墓“号墓为陵”,葬仪远在一品官吏之上,章怀太子李贤神龙二年(706年)以一品雍王礼改葬,景云二年(711年)追赠太子,金乡、万泉县主以从二品县主礼
ζπ
下葬。绘有猎犬、猎豹形象的壁画基本出自高级贵族的墓葬中。初唐、盛唐之时,皇室、贵族游猎成风,山林间大队人马驱驰直突盛况空前。《新唐书》卷七十九《高祖诸子传》记载唐高祖第三子巢王元吉“喜鹰狗,出常载 罔三十车,曰:‘我宁三日不食,不可一日不猎。’”《唐会
鬼狩》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对要》卷二十八《艹
高昌王麴文泰提及“大丈夫在世乐事有三”,其
中第二乐是“草浅兽肥,以礼畋狩,弓不虚发,箭不妄中”。同书同卷记载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十月冒雪校猎,下制曰:“……昨日长围已合,大绥未举。而夜间朔风,天降微雪。”因此,陶俑、绘画艺术品中的猎犬、猎豹形象与唐代皇室、贵族游猎风气不无关系。
・69・
ϖπ
υπ
图三
上:选自《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一辑第111页
下:选自《唐代金银器》图版65
马人物,冠后“飘着两条前窄后宽的飘带”,带端缀珠饰。简报撰写者据法国学者雷奈・格鲁塞《东方的文明》一书的介绍,认为骑马人物冠后
|ο
的飘带是“科丝蒂”。“科丝蒂”(Kosti)是波斯萨珊王朝君王服饰的一大“特色”。虞弘墓石椁椁座后壁绘画中的“柘枝舞”舞蹈男子“头后侧有一红一白两条飘带,带端缀两颗黄色珠饰。”“柘枝舞”男子头后的飘带与骑马人物冠后的飘带基本一致。前者也应是波斯风格的头饰。柘枝舞源出于石国已为学界公认。兴福寺碑左侧舞者额头束带,是否为了增强柘枝舞的艺术表现力,将粟特贵族阶层额头束带的作法予以改造,头后长拖飘带?惜资料不足,难成定论。但这一实物资料反映了额头束带的作法是粟特人喜爱的头饰,使我们进一步有理由认为三彩牵驼胡俑的原型是粟特人。
三、骑马狩猎胡俑与粟特人
永泰公主墓(706年)出土的一件骑马狩猎胡俑,胡人络腮胡,头戴幞头,穿翻领胡服,回首扭身,嘴大张,高举右拳,似在大声喝斥伏身
∼ο
}ο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图四
左:摹自《苏联考古学》 中:选自《中国圣火》第234页图三一∶1右:选自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王自力、孙福喜编著《唐金乡县主墓》
图一八∶2、图三二・1文物出版社,2002年
猎犬、猎豹与胡人形象同时出现,暗示了它
们的西域背景。文献记载,初唐、盛唐时西域多次入贡犬豹。根据《册府元龟》、《唐会要》、两《唐书》等书对唐代西域入贡犬豹记载的统计(详见表一),西域贡犬始于武德年间,贡豹始于开元初,贡献犬豹于开元、天宝间最为频繁。贡犬的记载共7条,高昌武德七年(624年)贡献的拂林狗是观赏犬,安国万岁通天二年(697年)
所载后主武平时宠幸的康阿驮、穆叔儿、曹僧奴、曹妙达、何海、何洪珍、何朱弱、史丑多等“胡小儿”,从姓氏来看是粟特人。北齐皇室贵族豢养的波斯狗,很有可能是在当时皇帝出面倡导的胡化浪潮下由粟特人引进的。蔡鸿生对唐代九
∼π
姓胡贡品分析后认为大多数是异邦之物。因此作为国际商业民族的粟特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经济目的,迎合唐王朝贵族狩猎用犬用豹的需求,入贡产自本地或波斯的猎犬以及中亚邻国贡献的两头犬属特异动物,余下的4条记载未说
的猎豹,是完全有可能的。明犬的种类,其中有2条与粟特有关;贡豹的记
粟特人居处于中亚河中地区,经营绿州农耕载有12条,《新唐书》所载开元十五年(727年)
经济和国际贸易业,在与周边的各种势力,特别史国“献舞女、文豹”与《册府元龟》所载同年
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长期的冲突争衡中形成尚武七月“献胡旋女子、豹”应为同次入贡,则7条{π
的风气,尤以善战的“柘羯”著称。《隋书》卷记载与粟特有关。粟特地区仅石国“出好犬”,
|π
八十三《西域传》载石国“其俗善战”。《新唐并不产豹,而邻近的波斯出产“波斯犬”,中亚
地区的石汗那(赤鄂衍那)、骨咄(库塔尔)盛书》卷二百二十一下《西域传》下载安国“募勇
}π
产豹。北齐时波斯犬已为皇室、贵族宠爱。《北健者为柘羯。柘羯,犹中国言战士也。”《大唐西史》卷五十二《齐宗室诸王传》下载:“南阳王域记》卷一“飒秣建国”条载:“赭羯之人,其绰……爱波斯狗……有妇人抱儿在路,走避入性勇烈,视死如归。”平日里狩猎活动不仅是贵草,绰夺其儿饲波斯狗。”《北齐书》卷五十《恩族娱乐消遣的方式,也是粟特人训练骑射技术的亻幸传》载:“于后主之朝……犹以波斯狗为仪同重要手段。荣新江通过对日本Miho美术馆藏北郡君,分其干禄。”另据《隋书》卷七《礼仪志》朝石棺床、天水北朝或隋代石棺床和安伽墓石棺二载:“(北齐)后主末年,祭非其鬼,至于躬自床“狩猎图”的分析研究,认为此时中国境内的
υθ
鼓舞,以事胡天。”《北史》卷九十二《恩幸传》粟特聚落狩猎仍为粟特人日常从事的活动。根・70・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71・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72・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73・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