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境谈言外之意翻译
来源:华拓网
第13卷第1期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13 No.1 2013年1月 Journal of Hebei United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Jan.2013 文章编号:2095-2708(2013)ol-ol19-04 从语境谈言外之意翻译 李建伟 (1.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2.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北唐山06300O) 关键词:语境、言语行为理论、言外之意 摘要: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往往会使用言外之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言外之意的理解 离不开语境。从英汉语翻译方面探讨语境与言外之意的关系,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出发点,结合 语境阐述言外之意的产生根源、表现形式以及语境对言外之意的制约。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 “语境”概念最早由波兰人类语言学家Mali— 师。 例子中的“老师来了”,从言语行为理论来看, nowsky于1923年提出。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 说出这句话是言内行为;这句话在不同语境中所表 “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也可以说分为“语 达出来的不同的话语意义就是言外行为;听话人对 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国内语言学家对语 这句话所产生的反应是言后行为。如果听话人在会 境作了更为细致的划分。胡壮麟(1994)把语境分 话中没有理解言外行为,就会产生与说话人主观意 为三类:语言语境(1inguistic context)、情景语境(sit— 愿相背离的言后行为,就意味着交际的失败。从这 uational context)和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他 个例子可以看出来,一个人的真实话语意义取决于 认为语言语境指一个词、一个短语乃至更长的话语 具体的语言环境。所以,我们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 和语篇前后的内容;情景语境指与交际有关的人物、 判断对方的言外之意。这种情况在英汉语国家都非 场合和时间;文化语境是指语篇所涉及的社会、文 常普遍。本土文化下判断不当都容易产生语用失 化、经济、宗教和政治背景。…由此可见,虽然对于 误,更不用说异语文化了。那么在英汉语翻译中该 语境的定义没有定论,但是其本质上没有区别。 如何解决言外之意的翻译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 在交际中,人们喜欢采用婉转的方式来传情达 来看:言外之意的产生根源、言外之意的表现形式和 意。只有将会话含义中的隐含成分与语境结合起来 语境对言外之意的制约条件。 才能领会交谈双方的真实目的。奥斯丁(Austin, 一1962)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不仅用于陈 、言外之意的产生根源 述或描写,而且常被用来实施或完成某个行为,即 “合作原则”是由美国哲学家格莱斯在2O世纪 “以言行事”。他还认为,一个人在说话的同时实施 60年代后期提出的。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 了三个行为:言内行为(1oeutionary act)——用正确 动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 的语调说出话语;言外行为(iUocutionary act)—— 方都应遵守的原则。他把这种原则称为会话的合作 说话人说出这句话所要表达的话语意义;言后行为 原则。“合作原则”具体可分为四条基本准则: (perlocutionary act)——受话人在听到这个话语后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所做出的反应。举例:有学生说:“老师来了”。这句 1)所说的话应包含当前交谈目的所需信息; 话可能有以下几种话语意义:1.说话人对坐得整整 2)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之外的信息。 齐齐的同学们说这句话,告知大家:要开始上课了; 质量准则(Qualiyt maxim):尽可能使自己所说 2.说话人对乱哄哄的课堂说这句话,意思是:大家别 的话是真实的; 吵了,否则老师要批评了;3.说话人对几个在做练 1)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习的同学说这句话,意思是:这个问题可以问老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收稿日期:2012-09.19 l20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3卷 关系准则(Relation maxim):说话要有关联性。 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要意义明确、更为具 体。 1)避免晦涩的词语; 奥斯丁和塞尔(Austin and Searle)提出的言语 行为理论的基础就是由言外之意和话题内容组成, 而这种言外之意表示手段(Illocutionary Force Indi— caring Devices)都是通过语音语调、词汇、语法、标点 符号、疑问代词、疑问副词、助词以及通过显性施为 2)避免歧义; 3)说话要简练; 4)说话要条理清晰。 在交际中,人们期待对方说的内容与话题有关, 句的形式等表现出来,即:句中的动词显然具有用于 表达完成或实施某个行为的特点。上述这些表现形 式只是语言语境中的,还有非语言语境中的表现 形式。 期待对方说真话,期待对方所说的话不包含超出所 需之外的信息等。但在实际交际中,这些准则常常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分析以上的表现形 被违背。这些准则被违背通常会产生出言外之意。 例如:违背方式准则,看看下面的对话: A:Let’S get the kids something. B:Okay,but I veto C—H—O—C—O—L—A—T—E.(veto =be against) B故意没有直接说出巧克力这个词,而是换一 种方式表达,以便让对方推导出会话含义:我们不给 孩子吃巧克力。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言外之意的产生根源是 人们在交际中违背了合作原则。我们在翻译中要注 意根据语境并结合以上原则的特点分析出言外之 意,从而正确的翻译出说话人的真实想法,而且还要 了解人们为什么不直接地,而是含蓄地、间接地表达 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作为译者,如果掌握了言外之 意的产生根源,就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翻译时把隐 含意义——言外之意合理而巧妙的表达出来,对于 跨文化交际就会起到推进作用。反之,会起到阻碍 作用,甚至是破坏作用。 比如:中国人在问候别人时常用下面的话语: “吃了吗?”,“去哪儿?”这些只是打招呼的方式,其 实并不是真想知道句子表达的意义。此刻,听话人 可以任意给一个回答。然而当译者把“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这些话语翻译 给英语国家的人时,它们的语用功能就不再是“问 候”了,而是被推导出话语意义,即用来表示“建议” 或“邀请”对方一起吃饭的意思。由此产生的误会 可想而知。因此,翻译人员要根据实际的语境来表 达说话人的言外之意。 二、言外之意的表现形式 虽然人们喜欢用问接含蓄的方式表达会话含 义,从而产生言外之意,也经常因此产生语用失误, 但是如果正确把握言外之意在语境中的表现形式就 可能避免语用失误。特别是在翻译中更是如此。 式。语境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我 们就从这三方面分别举例。 (一)语言语境 一个话语在运用于特定言语交际时,语境决定 了话语的语用功能,而语调结合语境,更能使受话人 确定话语的言外之意(illocutionary forces)。同样的 句子,语调不同,意思就会不同,有时甚至会相差千 里。请看下例: A:Jean,can you bring me the newspaper? B:Sorry?( ) Jean用升调说Sorry,其意思是“I didn,t hear you.Could you say that again,please?”A:Jean,can you bring me the newspaper? B:Sorry.( ) 。] Jean用降调说Sorry,显然其意思是拒绝帮助或 无能为力。可见同样的句子语调发生变化,意义也 会发生变化。翻译时要注意这样的语境变化导致言 外之意的变化。 (二)情景语境 情景:Jack的朋友在放学后约他出去玩。他征 求妈妈的许可。 Jack:mum,may I go out tll my firends? Mum:Have you finished your homework? 从句子意义看,她妈妈是在问他作业是否完成, 但根据这个语境,实际他妈妈是在发出“命令”,即: 你应当完成作业后才能去玩。所以,我们在翻译时 应注意把实际的意图翻译出来。 (三)文化语境 1.《雷雨》的例子:曹禺先生的著作《雷雨》被称 作2O世纪中国话剧的重大收获。王佐良和巴恩斯 的英译本不仅再现了原作的戏剧艺术魅力,也再现 了原作的文体特征,尤其是译者对剧中的台词及其 言外之意的处理,更是充分显示出了译者的深厚功 第1期 李建伟:从语境谈言外之意翻译 121 力。剧中人物的冲突主要是感情冲突,人物之间充 满错综复杂的关系,人物的对话含蓄曲折、意味深 长。下面看例子: 朴:冲儿,上 ̄llJI,去? 冲:到楼上去看看妈。 朴:就这么跑了么? Zhou:Chong!Where are you going? Chong:Upstaim to see Mother. Zhou:Just like that?Where are your marlhers?[4】 这是第一幕中经历了蘩漪喝药事件后,周朴园 不满意周冲掉头就走的态度,“就这么跑了么?”看 似问句,却隐含着“你这样做一点规矩都没有,一点 礼节都不懂”的意思。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这层 言外之意,译者在译文中加了一句“Where are your manners?”,虽然这是原文没有的,但是却补足了原 文隐含的意图。 J 2.《红楼梦》的例子:《红楼梦》里的任务对话非 常富有艺术魅力,每一句都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也极富弦外之音。译者该如何把言外之意准确而生 动的变现出来,我们来看一下英译本。 原文: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相活像一个人, 你们再看不出来。”l6] 译文:“When that child ̄made up sheg tl1e living image of someone here,”remarked xifeng.“Have none of you noticed?’’[ ] 凤姐明明知道这个戏子长得像黛玉,却不直说, 只用“活像一个人”来评论。以凤姐的精明当然知 道将话挑明的后果,因为有身份的富家小姐很忌讳 别人将她比作戏子,更何况是心思细腻敏感多疑的 黛玉。所以译者用someone代替风姐的实际指代的 内容。凤姐故意违反数量准则,译者就要仔细思考 和推敲,给读者留下自己琢磨的空间,成功再现原文 言外之意。 3.电影《冰河世纪2》中曼尼和乌龟的对话: Manny:Fast Tony would sell his own mother for a grape! Animal H:Are you making an offer?I mean no!1 would not![。] 这是在冰川融化,洪水来袭之前的一幕。曼尼 听说乌龟预言冰川即将融化,这里将被大水淹没的 传言,表示质疑。用了夸张的手法,乌龟当然不会为 了一颗葡萄就把自己的老妈卖了。所以言外之意是 乌龟是骗人的,为了赚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他的话 并不可信。翻译中应该表达出这层含义 4.《围城》中的言外之意的例子:辛楣一肚皮的 酒,几乎全变成酸醋。 译文:The wine in Hsin.mei,s stomach turned to sour vinegar in his jealousy.㈨ 醋这个词有丰富的言外之意,这是一种文化现 象。译者保留了文化意象,又考虑到读者的体验局 限,加上了in his jealousy来补充这一短语,提供了 必要的语境,填补了文化意义的缺失。 这些是各种语境下的言外之意表现形式的例 子。从例子可以看出,翻译中结合各种语境去研究 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就能很好的表达出真实意图,从 而成功交际和传播知识。 三、语境对言外之意的制约条件 语境对言外之意的制约有两方面:语言制约和 文化制约。 语言制约主要是制约词义和旬意即一境一义。 在特定的语境中,要了解说话人的言外之意,需要进 行词汇的选择和运用。在什么语调下、什么语法下、 甚至什么标点符号下使用什么词汇,或词汇的什么 意义都需要斟酌。用错了词义可能产生不同的言外 之意。一个句子的话语意义随着语境的改变而 不同。 让我们看看这个例句:It’S raining now.这句话 要是对一个刚要出门的人说,它的言外之意是“你 得带上雨伞。”这句话如果是妈妈对正在户外玩耍 的孩子说,它的言外之意就变成了:“赶快回家了”。 可见,词义和句意在不同的语境中会发生变化。翻 译中要特别注意这些因素。 文化制约是指语境中的文化背景对言外之意的 渗透性影响。中外文化有很大不同,很多习俗也不 同。如之前的文化语境中的例子所表现的,在不同 文化下的对话都有其相应的言外之意。翻译中把握 好这一点就能成功一半了。 结语:通过对言外之意的产生根源、言外之意的 表现形式和语境对言外之意的制约条件这几方面的 分析不难看出,语境在言外之意翻译方面的作用和 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我们在翻 译时要时刻谨记把握语境,研究深层意义,才能通过 我们的翻译传播中外文化,促进交流。 参考文献: [1] 于东.翻译中的语境因素[J].武汉航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07,(02):21. [2] 冒国安.实用英汉对比教程[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122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3卷 [3] 用语调判断说话人的”言外之意.http://gb.cri.en/33160/ Language Press,1994. 2Ol0 D7/22/4925s2929454.htm. [8] 电影中英语对白《冰河世纪2)http://wenku.baidu.corn/view/ [4] 曹禺.王佐良,巴恩斯译.Thunderstorm(《雷雨》)【M].北京:外 Oec077d428e娼1c75867843.htm1. 文出版社,2001. [9] 钱钟书.围城[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5] 邹命贵.会话含义与等效翻译.今日科苑,2010,(04):22. [1O] Ch’ien Chung-shu,Jeanne Kelly and Nathan K.Mao,Fortress [6]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Besieged[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7] 杨宪益,戴乃迭.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Beijing Foreign The Illocutionary Force in the Context LI Jian—wei ,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Hebei 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 Hebei 063000,China ;2.Hebei Energy Institute of Vocation and Technoloyg,Tangshan Hebei 063000,China) Key words:context,speech cct theory;the Illoeutionary forces Abstract:In the daily communication,people tend to use implication to express their true ideas.And people’S un— derstanding on implication relies on the contex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ext and im— plic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English Chinese translation.With the speech act theory as a starting point,it states the root,forms of implication and the restriction that the context put on it,combining with this contex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