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试题20100423
诚信保证
本人知晓我校考场规则和违纪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保证遵守考场规则,诚实做人。 本人签字: 编号:
西北工业大学考试试题(卷)
200 -20 0 学年第 学期补考
开课学院 人文与经法学院 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时 48H 考试日期 考试时间 2 小时 考试形式(闭)(A )卷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考生班级 学 号 姓 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30分;请把答案按照顺序集中写在答题纸空白处) 1.哲学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2.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事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4.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1 / 9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5.科学证明,人脑是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6.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物质的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9.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0.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2 / 9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磨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1.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12.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不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不顺利和显著 13.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本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14.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验论的错误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15.\"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3 / 9
16.\"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7.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8.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它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B、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C、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过程 D、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 1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2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21.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4 / 9
D、上层建筑的性质 22.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A、必然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宿命论 C、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2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24.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25.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26.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 A、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 B、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C、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D、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精神产品 27.“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5 / 9
C. 诡辩论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28.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 A、最高标准 B、唯一标准 C、必要标准 D、价值标准 29.人生观是指个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信念。它包括 A、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人生体验 B、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意义、生活情趣 C、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意义、职业选择 D、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人生意义 30.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A、两种不同的道路 B、两种不同的状态 C、两种不同的方式 D、两种不同的结果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请把答案按照顺序集中写在答题纸空白处) 1 .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科学社会主义 D .马克思主义哲学 2 .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 .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6 / 9
3 .从人们开始打制石器 ― 制造并使用金属工具 ― 制造铁器 ― 机器使用 ― 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 ― 生物技术的突破 „ „ 这一进程说明 A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 .实践是历史性活动 C .实践是社会性活动 D .实践是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 4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有原因的,凡是现存的都是必然要灭亡的 B .对每一种既成的事物都是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C .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定的理解 D .认为凡是合理的就一定存在,凡是存在就一定合理 5 .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6 .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 A .冰 ― 水 ― 汽 B .光的微粒说 ― 光的波动说 ― 光的波粒二像说 C .团结 ― 批评 ― 团结 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发的结合 ― 近代唯物论辩证法的分裂 ― 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自觉结合 7 .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 .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 .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才能变成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 8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社会规律之间关系的有 7 / 9
A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 B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C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律 D .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人的活动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9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是 A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B .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精华 C .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D .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10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 A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B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C .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D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三、辨析题(共 20 分) 1 .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7 分) 2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6 分) 3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7 分) 四、材料分析题(30 分) 1 . [材料 l ]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马赫认为:“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尼采主张:“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说:“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认为:“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杜威说:“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材料 2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程颐认为:“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 ; 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 8 / 9
请回答: ( l )材料 1 和材料 2 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6分) ( 2 )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派别的特征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6分) 2 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请回答: (1) 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6分) (2) 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6分) (3) 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6分) 注:1. 命题纸上一般不留答题位置,试题请用小四、宋体打印且不出框。 2. 命题教师和审题教师姓名应在试卷存档时填写。 西北工业大学命题专用纸 教务处印制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