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区域范围内高校间教学资源协同共享机制研究
张强周日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辽宁阜新123000)
摘要:基于辽宁省高校机械工程专业教育的信息化现状,研究建设机械工程教学资源的协同共享机制,从国内现状出发,开展区域
范围内教学资源共享条件分析,构建了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框架与模型,并提出了实现教学资源协同共享途径,为教育资源高效利用与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共享方式;机制研究;区域化协同;教学改革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人才培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体制机制上不断探索和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在培养体制上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高等学校面临着教育资源和机会获取或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不平衡问题,特别是地方型高校办学经费紧张问题,高校间合作办学是一个较好的选择,高校合作办学是高校利用各自优势,实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减少教学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也是对高等院校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途径。选题旨在构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共享机械工程专业优质教育成果,培养围绕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把学生视作教学活动的主题和目的,创造条件让其充分自由选择,切实有助于其发展成材,把教师视作教学活动的主导,关注其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重视其价值的实现与提高,通过辽宁省区域内的课程互选、师资互聘的共享机制与平台建设基础上,拓展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完善教育教学体系。
1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
国外高校资源共享机制已经比较完善,一方面他们在信息数字资源的共享方面比较发达,网络课程、共享图书资源已普遍实现下载,而免费开放教育课件,将课程课件、作业相关文档上传教学服务网站上;在国外大学在校际资源共享方面也相当完备,各个高校都有大量的交换项目,包括本国各校之间的交流项目以及国际间学校的交流项目,暑期学习项目也比较丰富。而国内高校资源共享机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实验室仪器资源共享和网络数字资源共享、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协同理论开展等方面。而研究结果表明未从协同创新体系实践上开展研究,特别是区域性协同创新内涵不清楚、共享机制的驱动力不明、运行与决策机制不完善,很难从根本上实现协同共享。
2区域范围内教学资源共享条件分析2.1教学资源共享的选择分析。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理解为各个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的形式之一。在合作办学中各校所遵循的平等、自愿、长期持续原则也是高校在资源共享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平等指的是不同的高校不应因为自身的办学条件存在差异,而在共享的过程中有差别性的对待,并且各个高校在共享的过程当中是以不同成员机构的身份参与,各个高校拥有自己的独立建制,不会被合并而成为别人的分校或其中的一个校区;自愿指的是自愿共享并非强求,应该是各高校出于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合作意愿,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共享的内容和形式,并且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持续性主要是针对高校合并而言,以共享为形式的高校合作可以长期开展下去,而非高校合并是一段时期完成。
2.2教育教学资源协同共享内涵分析。(1)相对稀缺性,数字化教育资源涉及面广,种类繁多,有效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总是相对缺乏。(2)空间分布不均衡,教育资源在空间上存在着不均衡性。(3)边际成本低廉,增加一单位产量而增加的成本。(4)非竞争性,当增加一个人消费某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时,这种产品就可以说在消费上是非竞争性的。(5)弱排他性:排他性是一种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时该物品的属性。
3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与实现途径研究
高等院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指校际间或校内各部门之间通过某种方式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同使用。共享的过程中涉及到技术基础、共享方式、组织结构、法律保障、激励政策等各个方面。
共享机制
3.1合作建设,共享资源。高校间有相当部分的数字化教育资源都属于重复建设,造成了大量浪费。加强不同高校间的合作,共同建设数字资源。
3.2支付费用,有偿共享。由于各个高校的办学方向、学科特色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资源的需求上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这些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上就不宜采取合作建设的方式,可由一方负责建设,同时服务对象也主要面对本校用户。若其他高校的用户偶有对这类资源的需求,可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有偿共享该资源。可以通过有偿共享方式共享的数字化教育资源除了某些特色文献数据库之外,还可包括本校的一些优秀学科资源,如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等。
3.3精品课程,全面共享。高校应该努力保持这样的良好发展态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加强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工程。一些本校的特色课程,但并未能作为国家级或省市级的精品课程项目建设的,也应尽量立足用户的需求,本着与其他高校相互交流、学习的态度,将这些资源最大限度地共享。
参考文献
[1]雷宇,周鸿勇.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23-128.
[2]向征.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教学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0):172-173.[3]侯芙蓉,赵文龙,罗丽娟,等.基于协同教学理论的高校学习型教学团队建设[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7):86-89.[4]钱丹洁,张伟平.国内协同教学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12:3-6.[5]邓草心.高校在学习型区域创新中的作用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6]蒋辉,龙兴武.民族地方性高校管理类专业基于工作能力导向的协同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教学管理研究,2010(11).
[7]吴绍芬.协同创新全方位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J].高校教育管理,2013(5):14-20.
[8]张丽娜.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3.
[9]张倩.高校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电子科技大学,2013.[10]湛俊三.地方高校战略联盟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基金资助: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UPRP20140930):辽宁省属理工类本科院校机械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协同共享机制研究
与实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