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公司决策模拟总结
——第5公司模拟决策总结 ——生产经理 边立婷 一、生产经理的职责、业务和基本流程
作为生产经理,我的职责主要是根据企业营销策略、财务状况、生产能力负责安排公司的生产情况同时包括对原材料、设备的采购以及对人事的安排和管理。
工作的基本流程时,先与营销经理沟通,确定每期产品供应策略,初步确定每期的主打产品和A、B产品的生产比例;其次结合公司现有的生产能力,综合考虑机器和人数,从而按最大产量或最小成本安排生产,重点是安排工人排班问题,对各个排班方法的优势和劣势熟练掌握,初步安排好生产后,和财务经理沟通,根据初步计算出的成本以及需要的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的数量要求再做相应的调整。在安排招聘新人和购买机器设备时要特别注意,购买后的机器后两期才可以投入生产,而本期招聘的人数只有四分之一本期可以工作,另外,原材料的采购也只有50%可以使用,所以在采购时要注重公司的长远发展,而不应把需求仅仅局限在单一的某一期上,当每一期的决策制定好后,三个经理会再做最后的商议,进行微小的调整,使决策更优。 二、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从第7期开始,至第13期结束,共经过7期模拟决策。在整个模拟比赛中,我们公司经历过3期的低谷期,但通过每期对营销、生产、财务决策进行仔细探讨和不断总结,在群雄竞技的市场中,我们逐步崛起,最终取得了排名第5的成绩。现将我们第5公司这几期的发展状况和我个人作为生产经理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企业经营发展状况:
1、收入由2192090元增长至6989600元,增长比例为68.64%。 2、利润由58602元增长至1638160元,增长比例为96.42%。 3、现金由1271578元增长至6373927元,增长比例为80.05%。 4、净资产由6101462增长至9980732元,增长比例为38.87%。
5、人均利润率由220.31增长至2357.06,增长比例为969.88%。 6、资本利润率由0.0071增长至0.1198增长比例为1587.32%。
7、由于之前决策的失误,在第11期才顺利分红,但分红数量之后增长幅度较大,由88000增加至1848319,公司经营效益渐好。
从整体上来看,我们公司在制定决策方面未出现重大失误,但前三期表现欠佳,之后经营效益较好,各方面的指标均有大幅提高,但后三期的利润、人均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都有轻微的下降,一方面源于市场趋近饱和,即使有很大的产量较低的定价也不一定能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因为竞争对手的实力在不断增强,我们错过前三期的稳步发展的好时机,尽管后来一直努力地奋起直追,但和其它的公司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过总体上,我们公司的发展还是不错的,从失败逐渐走向了成功。
(二)各期综合评分情况:
综合得分由-0.253至0.938,排名由第6降至第8,后升至第5。. 二、低谷期的经验教训
具体为第7—9期制定生产决策的经验教训总结,包括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当然,在不断的摸索中,我们也发现有的办法可行性不是很强,有的问题是出于我们主观的臆断甚至不应该有的疏漏。
人
累
净均积
资利分
产 润红
率
7 2 12 8 6 13 11 16 1 7 5 1 11 2 5 11 11 8 2 13 6 8 2 11 6 5 7 3 1 6 6 6 6 6 9 7 7 6 3 2 12 5 8 5 2 2 8 8 8 8 8 A期市数 场1
A市场2
A市场3
B市场1
B市场2
B市场3
工
工机债
资
人器券
系
数 数 数
数
累本积期研利发 润
累积交税
1、第7期制定生产决策的经验教训
由于企业的工人数和机器数量有限,面对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我们采用产量最大化的策略进行生产,从而最大程度满足营销经理的决策需要。同时,最大化地招聘新人生产并从公司的长远考虑,购买了50台机器供以后生产。但最终结果不甚理想,综合评分甚至是负值,我们总结后发现主要问题出现在和营销经理商定主打市场时出现失误,为订货多的市场大量供货,从而大量商品以之前的低价卖出,严重地影响了利润,而生产方面的相对高的成本也没有通过拉动收入的增长来弥补。总之,在这一期决策时对模拟比赛的规则还没有熟记于心,实在不应该,也从中得到了惨痛的教训。
资本利润率 11 6 8
总评名次
综合 评分
-0.253 11 0.059 6 0.194 8
2、第8期制定生产决策的经验教训
在这一期,工人数和机器数都有了一定增加,但由于各个市场仍然存在订货,可见市场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虽然程度有所减轻。因此,在生产决策方面,选用以产定销策略。但为满足了最大化生产,在安排工人排班时,生产A产品时在四个时间班都安排了生产,而且B产品的生产也最大程度地排满了三班,从成本的角度来看,特殊班工资费和基本工资费均比上期增加了10万多,但结果不幸地由于销售收入定价和供货没有协调地安排好,我们的高成本再一次没有靠收入来拯救成功,所以公司的效益虽有所起色,但不明显。
3、第9期制定生产决策的经验教训
在这一期,我们把重心转移到如何最小化成本。首先,在当期我们没有购买机器,一方面考虑到银行信用额度我们已经排名第7,而债券的发行又要依赖于净资产的状况,所以可以一定程度上节省现金流;另一方面考虑到几期过后,市场会出现供过于求的饱和状态,大量购买机器会时机器闲置,增加维修费;其次,在工人排班时,为使工资最小化,尽量避免了第二班加班;另外,之前我们的研发费用一直都排名第一,而在产品生产时的废品率以及销售情况来看,并没有占到太大的优势,故在此期也削减了一定得研发费用;最后,在购买原材料方面,也只是满足了当期的需要,没有立足于长远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发展。
实践证明,我们这期的决策是失败的,排名也排到了第8。经过我们三个经理的仔细研究和探讨,我们初步找到了失败的原因:第一、在和营销经理商议供货的主打市场时,从市场消息出发,去大量供货给了会受到冲击的市场,但忽略了此期生产的目的是成本最小化而非产量最大化,即使我们去大量供给竞争不是很激烈的市场,但产量方面没有优势而言,而价格又定的过高,有大量产品囤积,从而影响了销售收入;第二、在安排工人加班时太过极端,尤其在生产B产品时,完全取消了第一、二班加班,使价高的B产品产量剧减,甚至出现少量机器闲置。可见,虽然我们找到了节约成本的一些办法,但这种安排有些过于极端,实为不妥,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三、各期生产决策分析 (一)第10期生产决策分析: 1、企业基本状况:
第 9 期末企业的状况 (数值及名次) 工 人 数 = 560 5 机 器 数 = 200 8
原 材 料 = 909300 6 现 金 = 1145430 9 2、决策过程:
由于企业受机器数量的限制,为使机器最大化利用,安排班数为一班、二班、二班加班,具体计算如下:
理论最大生产量:B按机器计算:520*2.5*200/200=1300 按人计算:520*1.5*543/250=1694 故B最大生产量需满足机器最大化利用
A 按机器计算:520*2.5*200/100=2600 按人计算:520*1.5*543/150=2823
故A最大生产量需满足机器最大化利用
而根据营销经理对市场判断后,对A、B的需求数量接近5:4,考虑到上期库存,A为167个,B为120个,则A、B的生产比例初步定为5:4,经计算:A产量=520*2.5*77/100=1000,B产量=520*2.5*123/200=800,由于本期人员闲置,故未招聘新人,而且工资系数比上期降低了5%,解聘人数为基本人数要求:560*0.03=17(人),研发费用保持和上期不变。
班次 第一班 第一班加班 0 0 0.00 第二班 400 320 269.20 第二班加班 200 160 269.20 总量 1000 800 538.46 需求总人数 538.46 需求总机器 可用人数 543 现有机器 现有人数 560 解聘人数 17 招聘人数 0 400 A产量(个) B产量 320 200.00 200 各班总人数 269.2 各班机器数 200.00 0.00
200.00 200.00 需要原材料 1500000 现有原材料 909300 需订原材料 1181400 工资总计 1400000 研发费用 购买机器 工资系数 105% A 5万 B 5万 30台 3、回顾总结:
(1)本期的成本控制还算可以,没有纯粹为追求产量最大化,过多地增加加班,而且生产的产量也恰满足营销经理的需求,本期的销售收入情况也很好,定价很合理,使上期大量囤积的产品都得以卖出。
(2)尽管本期我们组的排名仍旧为第8,但比上期有明显的增长幅度,成本控制很得当,而且销售收入也有很大的提高,人均利润率位居第一、本期利润位居第二、资本利润率位居第三,本期决策的成功也使我们对未来的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决策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但通过和其它公司的对比,可以感受到目前来自对手竞争压力也日趋增大,在乐观的同时,我们也充满更多的谨慎和警醒。 (二)第11期生产决策分析: 1、企业基本状况:
工 人 数 = 543 6 机 器 数 = 200 11 原 材 料 = 1409300 6 现 金 = 1464432 6 2、决策过程:
本期企业状况没有较大的改变,工人数略有下降,但不影响生产,机器数不变,考虑到上期的供货和销售情况,几乎没有订货,故和营销经理商议后,对A、B的产量做了微小的调整。由上期对A、B产品理论最大生产量的计算可知,应使机器最大化利用,安排班数为一班、二班、二班加班。由于A、B的库存分别为200和225,我们稍微加大了B产品的生产,因为B的收益较高,而且本期消息是:“据某小报介绍,商品 B 具有抗癌功效,,在市场 2 产生了广告效应,,起到了很好的促销作用。”但为了不大幅增加成本,故只做微小增加,最终可以供货的A、B的比例了接近1:1,生产数量为A产品800个,B产品900个,从而可以达到市场的需求。另外,本期虽然人数足够,但招聘了80人主要为下期有更多而机器投入生产考虑。
班次 第一班 第一班加班 第二班 第二班加班 总量 需求总人数 可用人数 现有人数 543 320.00 0.00 A产量(个)B产量 360.00 0.00 0.00 0.00 320.00 160.00 800.00 530.77 546 需求总360.00 180.00 900.00 机器 265.40 200.00 200.00 200 招聘人数 80 现有机器 解聘人数 17 各班总人数 265.40 各班机器数 200.00 265.40 530.77 200.00
需要原材料 现有原材料 需订原材料 工资总计 研发费用 购买机器 工资系数 105% 1590000 1409300 361400 1380000 A 6万 B 8万 0台 3、回顾总结:
(1)在此之前,我们公司前两期分红决策连续被修改,主要源于之前对收入预测不足或忽略了成本过高而导致,但此期我们公司成功分红8.8万元,期末现金流比上期增加了300多万,突破了400万。
(2)在购买原材料方面,主要考虑了本期的需要,忽略了下期会有机器的使用,而原材料的使用必然会大大增加,从而导致下期原材料的使用仍然不足,故需大量地购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现金流的使用。
(3)总体上来讲,本期的决策也比较成功,总排名上升至第6名,各方面指标的前进幅度也比较大,本期利润和资本利润率都位居第2位,收入位居第1,明显高于其它公司,这归功于我们组员对每期决策失误的不断总结和改进,逐步使公司的效益好转并崛起。 (三)第12期生产决策分析: 1、企业基本状况:
第 11 期末企业的状况 (数值及名次)
工 人 数 = 606 5 机 器 数 = 230 9 原 材 料 = 1319300 6 现 金 = 4310254 2 2、决策过程:
本期机器数量增加了30台,从市场情况来看,我们公司的供货量处于平均水平,而且几乎没有订货,但目前各个公司的都有所降低,因此,我们公司这期的策略使最大化生产、低价策略来赢得收入。本期生产方面仍然以机器最大化利用为主,具体计算如下: 理论最大生产量:B按机器计算:520*2.5*230/200=1495 按人计算:520*1.5*606/250=1890 故B最大生产量需满足机器最大化利用
A 按机器计算:520*2.5*230/100=2900 按人计算:520*1.5*606/150=3151
故A最大生产量需满足机器最大化利用
由于A、B产品的库存分别为263、242,根据营销经理对市场判断,理想产量是A、B比例为1:1,由于对A产品生产较上期多,现有人数不足,故在满足机器最大化同时,招聘
新人,从而达到要求的既定产量。由于上期决策比较成功,现金充裕,故本期提高了研发费用,和工资系数,考虑到临近比赛结束,没有再购买机器。
0 0 0.0 0.0
210 193 306.7 229.2
需求总人数 613.46 需求总机器 可用人数 614 现有机器 现有人数 606 解聘人数 19 招聘人数 108
420 A产量(个)B产量
386
420 386 306.7 229.2 1050 965 613.46 229.23 230
各班总人数 306.7 各班机器数 229.2
需要原材料 1762500 现有原材料 1409300 需订原材料 706400 工资总计 1595000 研发费用 A 10万 B 10万 购买机器 0台 工资系数 112% (3)回顾总结:
1、在上期决策时,虽然考虑到了本期机器的增加会伴随着所需工人数量增多,但由于计算错误,只招了80人,在本期不得不再招108人,而下期并不需要这么人生产,下期又面临着最大量得解雇,为下期决策增加了负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人事管理。
2、因为不确认是否还要做下期的决策,所以在采购原材料方面主要考虑了满足本期的需要,但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出发,还是应该囤积一定量的原材料,也可以增加公司的净资产,减轻以后生产的负担。
3、本期虽然排名上我们还是第6,但和第4、5的差距明显缩小,说明我们公司的前景还是不错的,另外从整体上分析,各个公司的增长速度比以前几期都有所下降,预示着市场已趋近饱和,各个公司的竞争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此时,更需要我们以清醒的头脑和审时度势的态度来更加认真地分析和思考。 (四)后续
虽然第13期不是计划中的决策期数,但从公司的经营角度来看,我们也做好了这一期的准备。不过在上期的原材料采购上没有为这期做充足的考虑,以及第11期招聘人数算错导致这期最大化的解聘员工,但仍然有少部分人员闲置。经过这期,我们公司排名上升至第5名,基本没有订货和存货,随着市场的变化,我们的生产和营销决策也不断调整和变化,符合市场的需要和发展规律,但同时,我们公司的提升空间已经很有限了,因为规模
很难再扩大太多,竞争对手也日益强大,市场明显供过于求,因此,在量一定的情况下,我们应把重心转移到质的飞跃,寻求蓝海策略,从而使公司立于不败之地。 四、本课程的心得体会
虽然此次企业模拟决策我们公司的排名一直没有名列前茅,我们经历了失败,但我们从没有放弃,而是努力从失败中找到经验教训,愈战愈勇,从而从失败中走了出来,不断进步,渐渐走向了成功。总的来说,我们公司的模拟决策还是比较成功的,为此,我总结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1、在参加任何一个比赛前,一定要熟知比赛规则,这样在比赛中才能不吃哑巴亏。在之前的练兵环节中,曾出现过没有把解聘人数算对而使决策被修改,以及没有重视研发而降低了产品质量从而影响了产品的供货量、没有把应该招聘的人数计算准确等比较低级的错误,严重地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决策。
2、在制定决策时要善于与组员交流和沟通,明确每一期决策的目标和重心是什么,在有了大方向的前提下再进一步具体安排生产和销售。前两期我和营销经理没有做好生产前期的沟通,往往是生产过后再做以调整,从而降低了制定决策的效率。另外,也要积极和老师进行交流,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经验,避免走很多弯路。
3、要认真分析当前的市场环境,而不要过多依赖主观的判断,在第9期时我们就忽略了当前市场是供不应求的状态,我们应该努力使产量最大化,并采用高价策略提高收入,但我过多地考虑成本的节约,没有很好地安排生产,最终生产没有跟上销售,使得当期的利润也基本没有增长。
4、对人力资源的安排没有充分地重视。由于前几期一直是机器不足,所以只是一味地根据需求招聘新人,到后几期才发现工作人数不够,开始大规模招人,但下期又闲置了,又大规模解聘,这种做法不但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现金流、增加企业的成本,而且,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企业稳定的经营发展。
5、在整个决策模拟过程中,应该保持一个很好的心态,不骄不躁,避免做出比较极端的决策。另外,在每一期末,仔细地对本期的决策进行总结,和其它的公司进行分析对比,找到原因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不断改进。
此次企业模拟决策使我们了解了作为经营决策者所必备的素质:对商业环境的高度敏锐力和洞察力、制定决策的目标性和果断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和预测能力。感谢老师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用实践来指导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也会带着不断追求和探索的精神,努力前进。
东北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
金融学(CFA方向)
08级 边立婷 2011年5月18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