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心理过程)-试卷3

来源:华拓网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心理过程)-试卷3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

1.记忆信息的保持时间为0.25~2秒之间的记忆是( ) (分数:2.00) A.瞬时记忆 √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形象记忆

解析:解析:瞬时记忆的存储时间为0.25~2秒。 2.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是( ) (分数:2.00) A.听觉编码 B.视觉编码 √ C.语义编码 D.声像编码

解析:解析: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即瞬时记忆记住信息的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也就是视觉编码。 3.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进程的不均衡性,表现为( ) (分数:2.00)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解析:解析:遗忘的特点是先快后慢,不是均衡的。

4.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 ) (分数:2.00) A.过度学习 B.记忆的恢复现象 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 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解析:解析:学习后立即睡觉没有之后学习的影响,即没有了倒摄抑制的影响。 5.根据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成( ) (分数:2.00)

A.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 C.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 D.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解析:解析:根据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成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6.告诉你一个电话号码,你可以按照它去拨号,但打过以后,再问你该号码,你又不记得了。这是( ) (分数:2.00) A.瞬时记忆 B.感觉记忆 C.短时记忆 √ D.长时记忆 解析:

7.在对学习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记忆是( ) (分数:2.00)

A.有意记忆 B.无意记忆 C.意义记忆 √ D.机械记忆

解析:解析:需要理解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的是意义记忆。 8.储存量大而时间短的记忆是( ) (分数:2.00) A.长时记忆 B.瞬时记忆 √ C.短时记忆 D.声像记忆

解析:解析:瞬时记忆的特点是记忆容量大,但痕迹易衰退。 9.认为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的结果的理沦是( ) (分数:2.00) A.衰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

解析:解析:压抑说(动机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

10.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识记与回忆的干扰是( ) (分数:2.00) A.单一抑制 B.双重抑制 C.前摄抑制 √ D.倒摄抑制 解析:

11.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到的是哪种抑制的干扰( ) (分数:2.00) A.双重抑制 B.前摄抑制 C.单一抑制 √ D.倒摄抑制 解析:

12.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 (分数:2.00)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 √ B.复习越早越好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 D.当天复习 解析:

13.教师讲新知识之前都要先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并通过找到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来帮助学生记忆新知识,这种记忆属于( ) (分数:2.00) A.机械记忆 B.无意记忆 C.意义记忆 √ D.被动记忆

解析:解析:通过联系旧材料理解新材料进行记忆属于意义记忆。 14.“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呈( ) (分数:2.00) A.正加速 B.负加速 √ C.减速 D.不变 解析:

15.下列最容易遗忘的是( ) (分数:2.00)

A.系列材料的中间部分 √ B.系列材料的开头部分 C.系列材料的结尾部分 D.识记次数多的

解析:解析:系列材料的中问部分受到双重抑制,开头部分只受到倒摄抑制,结尾部分只受到前摄抑制。 16.难度小的材料适合( )复习,难度大的材料适合( )复习。 (分数:2.00) A.分散;集中 B.集中;分散 √ C.分散;分散 D.集中;集中

解析:解析:难度小的材料适合集中复习,更有助于对知识的系统掌握;难度大的材料适合分散复习,更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知识的消化。 17.“舌尖现象”可以用( )理论来解释。 (分数:2.00) A.消退说 B.干扰说 C.压抑说 D.提取失败说 √

解析:解析: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需要的信息,遗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所需要的信息就能提取出来。 18.( )指人们为了减轻心理不安,有意识地逼迫自己不去回忆那些引起特别痛苦的体验与感受的事件,或者以某种方式有意地歪曲它们,使其不再出现。 (分数:2.00) A.假性遗忘 B.真性遗忘 C.主动性遗忘 √ D.被动性遗忘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主动性遗忘的含义。

19.一位亲眼看见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 ) (分数:2.00) A.形象记忆 B.情景记忆 √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解析:解析: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20.下列哪种记忆类型符合俗语所说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恨不休”( ) (分数:2.00)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 D.动作记忆

解析:解析:情绪记忆是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它是个体将过去经历过的情绪情感体验保存在记忆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情感被重新体验到的过程。

21.在不需要意识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为( )

(分数:2.00) A.机械记忆 B.意义记忆 C.机械记忆 D.内隐记忆 √ 解析:

22.人们在游览过“万里长城”后,在头脑中留下了生动的长城形象。这种记忆是 ( ) (分数:2.00) A.情绪记忆 B.形象记忆 √ C.动作记忆 D.情景记忆

解析:解析:形象记忆是以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3.( )是对字词、规律、公式和各种概念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无关系。 (分数:2.00) A.陈述性记忆 B.程序记忆 C.情境性记忆 D.语义性记忆 √

解析:解析: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无关。 24.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 ) (分数:2.00) A.冯特 B.弗洛伊德 C.艾宾浩斯 √ D.罗杰斯

解析:解析:艾宾浩斯是第一个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家,并最早提出“遗忘曲线”。 25.由于考试紧张而引起的遗忘属于( ) (分数:2.00) A.消退说 B.干扰说 C.压抑说 √ D.提取失败说

解析:解析: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考生由于情绪紧张而遗忘,等考试过去可能就能想起来。

26.某同学读书10遍刚刚能背诵下来,他需要再读( )遍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分数:2.00) A.5 √ B.10 C.15 D.20

解析:解析: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

27.小王去年去过长城,至今长城的映像还留在他的脑海中,这种映像属于( ) (分数:2.00) A.知觉 B.表象 √ C.想象 D.思维

解析:解析:表象是指事物不在眼前时,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28.吟咏“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时,仿佛看到了江南秀丽的景色,这是一种( ) (分数:2.00) A.记忆表象 B.再造想象 √ C.创造想象 D.幻想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再造想象的含义。

29.设计师设计、描绘城市规划的蓝图的过程属于( ) (分数:2.00)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 C.无意想象 D.空想

解析:解析:设计蓝图属于创造想象过程。 30.幻想是( )的一种特殊形式。 (分数:2.00)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 C.无意想象 D.空想

解析:解析:幻想是有目的的,故不是无意想象;幻想是脱离现实的,故不是再造想象;不切实际的幻想是空想,但是幻想并不是空想的一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