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材分析(最新)
课题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具 准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1.师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 2.南泥湾的歌曲。 1.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 2.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延安,我把你追寻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时间 1课时 1.认识本课“延、昔、笋、茅”等9个生字,能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 4.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从介绍背景引入本课,
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让学生有时代感,走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进文本,激发学生学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习兴趣和求知欲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望。】 导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入
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分钟 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
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师: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全诗,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 老师做到范 读,给学生提【设计意图:学(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延、昔、笋、习诗歌老师做到范供读的范本,茅、炕、煌、旦、媚”的读音,并组词语。 新课 教学 ()分钟 读,读起来不难,给学生提供读的字音难点:“延”在本课读(yán),避免范本,读起来不难,易于接受。】 读成 (tínɡ),“媚”读(mèi)“笋”为平舌音,注意读准确。 (2)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阳。) 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三、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易于接受。】 【设计意图:这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一环节的设计,为学安精神 三、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生的预习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接下来的1.学习第一节。 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1)自读第二节。(板书: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 分组讨论、交流。 师点拨。 目标。】 【设计意图:带明确学(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着问题思考,巧妙地融合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习目标,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了对课文内容的了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解。】 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 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 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师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1.自学三、四两节。 (1)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 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总结,渗透德育教育。】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2.自学五、六两节。 (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板书: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课堂小结及拓展五、拓展运用 【设计意图:在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阅读实践中,引伸到安精神发扬光大。 课外,联系实际谈延伸()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安精神。】 分钟 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谈,教育学生懂得延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根据意思写成语。
(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顶天立地) (2)比喻眼前充满了好物品、好文章或有用的人材。(琳琅满目)
(3)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雨后春笋) 3.朗读诗的第六节,回答问题。 (1)第一句是(点明题目)的句子。 (2)第二、三、四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说明)。具体说来,就是用(“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用(“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暧”),用(“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七、总结全课
师: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
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板书 内容 延河叮咚的流水 枣园梨花的清香 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 延(yán yàn)安一旦(dàn dān)辉煌(huāng huánɡ) 春笋(sǔn shǔn) 奥(ào ao)秘茅(máo mào)屋 昔(xī xì)日明媚 (mèi mìe) 土炕(kànɡ kánɡ)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叮咚昔日破旧温热火红金色 ()的流水()的春光()的茅屋 ()的土坑()的太阳()的理想 三、根据要求写句子。 1.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追寻延安。(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什么是延安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yán dàn huánɡ sǔn ào máo xī mèi kànɡ 二、叮咚昔日破旧温热火红金色 三、1. 我们告别了茅屋。 2. 我们追寻延安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 3.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就不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四、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正本清源”教好诗歌上下了一番功夫,在三个。 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诗歌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修辞手法,不厌其烦,但学生听得糊里糊涂。一节课下来,收效微乎其微。
这节课则了让学生“问题(勇于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敢于释疑解难)——归纳总结(善于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例如,“我”到延安追寻?为何要追寻?课文中这两个关键问题让学生找出,并在教师启发下解决的。整堂课既有学生个人的读、思活动,又有的、交流;既有学生代表的发言,也有教师画龙点睛的小结。学生了学习上的和乐趣,了“自学,靠学”的思想。
二、抓住,教出特点,交给学生一片自学的金钥匙。
这节课从二类教材的特点,“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交给学生的是一片打开自学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如,这节课把解答学生的个问题“追寻”“扶”的,恰当地运用录像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地方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延安精神”深切的体会。在学生弄清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学生获得了一片自学的金钥匙。对个问题“为追寻”,学生学得。
三、着眼于练习,一练到底,把课后的“思考·练习”融于教学之中。 教师的教学,常常讲练脱节,讲是课堂上的事,练是回家的事,不理想。 这首诗写的是延安时期的事,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且语意含蓄,小学生
学起来确实有难度。这节课把“练”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将课后三个思考练习题恰当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巧妙地把讲与练起来,融为一体。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文是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作者介绍】
祁念曾,出生于1946年12月,民族,汉族,河南洛阳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共党员。曾任《红旗》杂志社记者,陕西某高校中文系副教授,《惠州晚报》总编辑,现任深圳商报社新闻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学生时代,曾以《大学生进行曲》《校园的路》等诗歌作品传诵一时。近年来,出版诗集《人生之恋》《春天的歌》《站立的河流》,散文集《红烛之歌》《艺术家的脚步》。
【其他相关资料】
延安市位于陕北南半部,地处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北连榆林市,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市、吕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市为邻,辖1区12县。延安古称延州,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于隋。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枣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当时毛主席所住的窑洞前面有几株梨树,开花时发出清香。
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
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例如1942年5月,在中央办公楼的会议室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毛主席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1945年4月,在中央大礼堂举行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主席在会上作了题为《论联合政府》的著名报告。
延河,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漫步,讨论革命道理。
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写近义词。
破旧——()昔日——()追寻——() 温热——()奥秘——()灿烂——()
二、明媚翩翩归来温热茁壮成长金色满目琳琅叮咚顶天立地 二、填写恰当的词语。 ()的春光()的燕子 ()的土炕()的小树 ()的阳光()的电器 ()的流水()的脊梁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追寻()。 追寻(),追寻()。 追寻(),追寻()。
2.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
像(),在追寻()。
3.诗的第二节中,连着用了四个“追寻你”,其中第一个“你”代表();第二个“你”代表();第三个“你”代表();第四个“你”代表()。
4.诗的第四节中,“航天飞机”和“电子计算机”代表();“老牛破车”代表();“宝塔山”代表();也代表()。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这首诗通过对延安、、等具体事物的歌颂,抒发了诗人 心情。
五、重点段落品析。
《延安,我把你追寻》(节选)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妙,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1.“破旧的茅屋”代表,“延安温热的土炕”指的是。这句话的意思是。
2.和这个诗句表达同样内涵的句子,诗中还有一句,抄下来,并写出它的意思。
诗句: 这句话的意思: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仿写《延安,我把你追寻》中的一段。
------------------------------------------------------------- 参考答案:
一、破损往日寻找温暖奥妙绚烂
二、明媚翩翩归来温热茁壮成长金色满目琳琅叮咚顶天立地 三、 1.信念,金色的理想,温暖,明媚的春光,光明,火红的太阳!
2.昔日的春光,茁壮成长的小树,雨露和太阳
3. 一是“延河叮咚的流水”,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二是“枣园梨花的清香”。实际上是讲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三是“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实际是讲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四是“杨家岭讲话的会场”。实际是讲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这一节连用了四个“追寻你”。先说“你”,再说“你”所代表的事物,好像同这些事物在当面讲话,显得非常亲切。
4. “航天飞机”和“电子计算机”代表现代化建设,“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也是指延安的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脊梁,是不可丢的。
四、枣园,南泥湾;继承,发扬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五、1.“破旧的茅屋”说的是过去的苦日子,“温热的土炕”表面上说的是土炕给人带来了温暖。实际上说的是一种精神,给人的力
量。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落后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不能忘记,革命战争年代,那种亲密的军民关系,党群之间的鱼水之情,更不能忘记延安的精神。
2.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我们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一定不能忘记,战争年代百折不挠的精神,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六、参考示例: 泰山,我把你追寻, 像结队南飞的大雁, 在追寻温暖的家园, 像欢快奔腾的溪流, 在追寻江河和大海, 像生机勃勃的植物, 在追寻雨露和阳光, 像无忧无虑的风筝, 在追寻湛蓝的天空。 习作 课题 写信 课型 习作 授课 1课时 时间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具 准备 教学设计 导入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能在一起上课,老师很高兴。设计意图 课件 把握书信语言的特点,正确的表情达意 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 1.知道书信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2.掌握书信的书写方式和信封和电子邮件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 3.把握书信语言的特点,正确的表情达意。 4.坚持运用书信的形式与人交往,书信练笔。 (大家说,我们能成为朋友吗?说起朋友,如果他们)分钟 远在他方,你会用什么方式和他们联系呢? (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加QQ好友)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师:的确,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联系方式。我也们从头脑中搜集内有许多朋友,还有许多像你们一样的学生朋友,我容,尽快走进今天写们除用这些以外,还经常用写信进行交流呢。因为作的课堂。】 信件接收到以后就会留下永远的纪念。没事的时候,翻阅信件,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师生之间、朋友之间浓浓的情谊,真是一种享受。而且有时候有些话不方便说,比如和好朋友吵架了,要和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呀,这就更需要用信件来帮忙了。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写书信。 二、审题指导 新课 教学 ()分钟 【设计意图:审 1.读题目,你都了解到了什么?(板书:写信) 题指导这个环节能例文导学 让学生很快了解题师:写信一点儿也不难,想跟对方说什么就说目,把握写作重点。】 什么,一一写清楚、写明白就行了。当然,写信和平时的作文是有所不同的。怎么不同呢?下面咱们一起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例信全文 阅读思考: 1.结合本文及以前接触过的书信,说说书信的基本格式。
2.这篇书信回答了女儿提出的什么问题? 3.谈谈这篇书信的语言特点。
合作交流:针对上面问题,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1.书信的基本格式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及日期六个部分,有时也可部分省略。
2.这篇书信回答了女儿“什么是爱情”这一问题。
3.这篇书信语言亲切自然,饱含真情实感,如涓涓细流,缓缓而来,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对女儿的爱。(板书:格式称呼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
三、要点点拨。 1.书信格式顺口溜
称呼顶格打冒号,先向亲友问个好; 正文每段空两格,一件一件不乱套; 署名日期别漏掉,工整写在右下角。 2.正文通常以问候语开头。问候是一种文明礼貌行为,也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节,体现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心。问候语最常见的是“您好!”“近
好!”依时令节气不同,也常有所变化,如“新年好!”“春节愉快!”问候语写在称呼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常自成一段。
3.问候语之后,常有几句启始语。如“久未见面,别来无恙。”“近来一切可好?”“久未通信,甚念!”之类。问候语要注意简洁、得体。
4.正文的主要部分——主体文,即写信人要说的话。它可以是禀启、复答、劝谕、抒怀、辞谢、致贺、请托、慰唁,也可以是叙情说理、辩驳论证等。这一部分,动笔之前,就应该成竹在胸,明白写信的主旨,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若是信中同时要谈几件事,更要注意主次分明,有头有尾,详略得当,最好是一件事一段落,不要混为一谈。
5.结尾,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习惯上,它被称做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不要乱用。
6.学习信封填写方式: (1出示信封课件) (2)明确填写方式 信封上有三条横线,
第一条线左边空两格写收信人的地址; 第二条写收信人的姓名; 第三条稍靠右写寄信人的地址; 右下角写寄信人的邮编。 7.介绍电子邮件的填写方式
一封电子邮件的基本内容通常分为三部分:收件人、主题、正文。
(1)填写收件人 (2)主题
主题填写时,要意思明确,让别人看到这个主题就大概能知道邮件的基本内容,如:对于……的想法,或者是对“……”的建议。
(3)首先是尊称,如:尊敬的爸爸、亲爱的姐姐等,如果是长辈就说“您好”,如果是一般的同事就说“你好”。事情说完以后,以祝福语结尾,再注明写邮件日期和写邮件的人。
(4)如果想要写信息或者材料内容比较多,也可以作为附件添加进去。
四、实战演练
师:你在中学已经生活了两年多,在这两年里,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成长的喜悦,也有不解的烦恼。在即将离别的时候,你对母校一定有着许多的
不舍;对你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一定有深切的希望和祝福。那么,就请你结合你的切身经历和感受给学弟学妹们写一封信:给他们传授学习的方法,教给他们交往的经验,和他们谈谈生活的道理,或者—— 要求:1.运用正确的书信格式。 2.条理清楚,表达准确。 3.有真情实感,避免空洞,矫揉造作。 4.恰当使用抒情、议论方法。 5.字数600以上。 五、拓展阅读 给妈妈的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 您好! 您知道吗?当女儿提笔给您写这封信的时候,我是经过了多么复杂的心理斗争和多么艰难的选择。但是,对不起,妈妈,在您和爸爸之间,我选择和爸爸在一起。 也许您认为我是个傻孩子。爸爸只是个穷教师,不能满足我的许多需求,我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吃穿都是名牌。的确如此,这些我都知道,但我向往温馨、平凡的生活,我渴望虽贫穷却充实的日子;我需要精神的丰富、心灵的净化,而不是物质的满足。这些都是您不能给,但爸爸能给我的。
也许失去了,才知道回忆的美好。童年的记忆总是让我记忆犹新,并没有在岁月的长河里烟消云散。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过得也慢,绿阴下、土路上、田野里、池塘边,总能留下我们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和快乐身影。扎着羊角辫,光着小脚丫的我,总喜欢在田野里到处追赶蜻蜒,任落日的余晖洒满全身,留下你和爸爸在后面肩并肩微笑着散步、轻谈。时不时,我会转过身,眯起眼睛,看你和爸爸,似懂非懂地笑,然后又去追捕蜻蜓……妈妈,您还记得吗?
妈妈,其实我明白,有许多事都不能用对与错来下定义。您有您的生活目标和向往,但不要强加给我好吗?也许我遗传了爸爸那份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心态,我喜欢跟着爸爸在夕阳西下谈论人生;喜欢陪爸爸在孤灯雨夜解读文学名著;喜欢坐在爸爸身边听他朗诵唐诗宋词。我常想我的前生是什么,为什么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却独爱这一份精神世界。也许我是唐时的一株柳,矗立在古风河畔;也许我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在清澈微波里;也许
我是明时的一股风,穿越在修长胡弄;也许我是清时的小女子,终日在河边洗衣涤物……所以我选择爸爸,选择贫穷,选择精神的充实,选择灵魂的深化。 妈妈,不要难过,我依然是您的女儿,依然爱您。原谅我做出这次选择好吗?这是我心灵的告白。不管岁月如何变换,您永远都是我妈妈,没有人可以代替您在我心中的位置。妈妈,我永远爱你! 祝您 身体健康永远年轻 您的爱女:明明 2018.7.7 简评:一个司空见惯的题材,一个司空见惯的选择。本文却亲切感人、令人信服。它虽然与作者的语言功底紧密相关,但作者选择书信的形式来写,更便于作者充分发现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情感,也更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可选择恰当的文体,常会有想不到的收获。 六、动笔练习 根据你刚才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格式写正确,内容写完整。 七、教师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写信,又了解课了信封的写法,老师希望你们能把写好的信放到信堂小结封里寄到收信人的手中。同时,也希望你们多运用及拓展“写信”这种联系方式很好地与你的亲人或者好朋延伸()友进行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感情,你们能做到分钟 吗?习作课,我们学习了怎样写景物地点的文章,要抓住特点,详略得当,做到中心突出,写出真实感受。 写信 板书设计 称呼 正文 格式祝福语 署名 日期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任务写书信,重点书信格式。 1.学习,总结出书信格式。 2.写一封完整的信,在写作任务中,让学生想写信,有明确的写信对象,有很多很多想对同学说的话,在写信的过程中,学生脑子里面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每个同学,都写好了一封信,是这么多次习作课,完成效果最好的一次。究其原因,就是两个:一,写信管用,针对性很强。二,第二步才是正式写信,这样学生既有内容可写,又懂得了写作方法,老师这种指导写作的方法确实管用。 3.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情况,通过了解写信的格式和要求,让学生知道了怎样去写信,怎样写格式。 4.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没能及时把握不同学生的写作情况,没能对学生的作品做出及时评价,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 语文园地
授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课 语文园地 间 教学 目标 教学 1.学习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注意课文中的有的不是一件事,先把每件事弄清楚,再把几件的事连起来,就能把握课文的重点了。 3.积累形容人的成语,古诗积累运。 4.练习句子的语气,体会不同句子,语气也不同。 1.学习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积累形容人的成语,古诗积累运用。 1课时 时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具 准备 教学设计 导入 ()分钟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学完了,现在,我们来到语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通课件 先把每件事弄清楚,再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课文的重点了。 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七,去汲过导入,激发学生学取里面的营养吧。(板书:语文园地) 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同学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你们对哪篇课文感悟深刻?和大家交流一下吧?(板书:完成填空)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能帮助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________的文章,课文中学生梳理学过的课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就像文内容,对本单元的《古诗三首》中讲的主要是十代英雄为了守卫连内容有个整体的认新疆,“_____________”的豪迈气概《为中华之崛起识。】 课
而读书》说的是________,周恩来是一个
教________________的人;《梅兰芳蓄须》中,梅兰芳学
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延安,我把你(追寻》是首现代诗,让我们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分钟 神的重要(板书:课文大意)
2.理解运用
(1)本单元课文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讲了三件事,注意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每件事的重点,再整体把握课文的重点。
(2)抄写词语,注意不要写错字。 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大义凛然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刚正不阿 (3)理解成语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句子,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重
大义凛然: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点。】 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这些词语都用来形容正义,不怕危险不怕困难,有高贵品质的人。(板书:读背词语)
(4)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感受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体会反问句更加强烈的表达效果。
(板书:读句子)
师总结:通过练习,学会把握事情的重点,几件事的重点,再把握课文的重点。
3.日积月累。(板书:日积月累(别董大)) (1)学生读读背背 别董大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了解词语
(2)作者: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含义的理解,积累运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用到写作中。积累运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淮南、四用古诗,学会这首诗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有大意,会背。】 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
常待集》。 (3)说说诗的大意。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所以感情真挚;作者以宽阔的胸襟,叙述眼前景色,让人感到悲壮凄凉。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落日黄云,大野苍茫,此情此景,不免有些伤感。日暮黄昏,并且又大雪纷飞,北风狂吹,只看见远方的群雁,出没寒云,使人使人产生了伤感。头两句写景但可以衬托出作者的忧郁伤感,使人像是置身于风雪之中。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课堂小结三、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抓住事情的起因、及拓展写法学以致用,培养经过、结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学积累了一些延伸()学生的写作能力。】 描写人的成语,学会了一首古诗。收获不少呀! 分钟 板书 内容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我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理解词语的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在讲授词语时,讲得不够详细练习不到位,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应该让学生试着造句,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完成填空 语文园地课文大意 读句子 读背词语 日积月累(别董大)) 度地提高。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形容人的词语:
奋不顾身、临危不惧、正气凛然、光明磊落、一马当先 无所畏惧、赴汤蹈火、气壮山河、顶天立地、百战百胜 冲锋陷阵、英姿焕发、勇往直前、知难而进、面不改色 智勇双全、英勇无双、豪情壮志、坚强不屈、剑胆琴心 粉身碎骨、赤胆忠心、坚贞不屈、旷古未有、赴汤蹈火 威风凛凛、威武不屈、威震天下、战无不胜、飒爽英姿 绝世超群、气冲霄汉、龙骧虎步、奋勇当先、一身正气 不畏艰险、舍身取义、英勇就义、宁死不屈、英姿焕发 《别董大》 【创作背景】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是年冬,与高适会于睢阳(故址在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
【作者简介】
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
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诗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诗鉴赏】
高适一生交游甚众,极重友谊。民间不但传颂着他与李白、杜甫等一代大诗人在汴州聚首同游的佳话,而且他与当时弹琴名手董庭兰之间的友谊也被视为美谈。《别董大》这首诗就是诗人给董庭兰送行时的赠言。
全诗四句,可分两层。诗的前两句着重写送别时的景色。首句“千里黄云白日曛”视野开阔,充分展现了西北黄土高原上风卷尘沙入云端的独特地域风光。“白日曛”三字给辽阔的黄土高原增添了迷茫暗淡的色彩。第二句“北风吹雁雪纷纷”,写出了送别的时令和气候。作者写天气骤变,也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朔风劲吹,大雪纷飞,本来已经够凄凉的了,耳边又传来鸿雁的阵阵悲鸣,则更令远行人大有孤雁离群之孤寂无依感。雁总是群飞的,它使整个画面都沉浸在依依
惜别的感情氛围中,令人在鸿雁的悲鸣声中联想到友谊。第一层这两句诗景中寓情,以情写景,场景空旷,笔力粗犷,但在粗犷中却又透出缕缕缠绵的情思,使送别的情调益发浓重。
诗的第二层感情基调和深沉抑郁转向放达高远。第二层的两句诗主要是对董庭兰辞友远行的安慰与鼓励。“莫愁前路无知己”安慰董大在前进的道路上处处都会遇到知心朋友;“天下谁人不识君”既是对第三句的补充,又是对董庭兰盖世美誉的赞扬,也是对友人光明前途的预言。诗的三、四句互为因果关系,第三句是果,第四句为因。倒置的句式,进一步表现董庭兰广交良友,珍重友谊。
和高适同时代的唐诗人李欣也曾作《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一诗,诗中通过描述董庭兰的美妙琴声,高超琴艺来表现董庭兰的为人和美好心灵。
如果说李颀对董大的评价是形象、具体的话,那么,高适的评价则是概括的、凝炼的。这首诗的意境高远,感情真挚,情景交融,语言纯朴,可谓赠别唐诗中的上乘之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