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内涵式发展探析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组织,自大学组织产生之时就在孕育着学生社团。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学生的求知领域、提高学生能力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现实状况也不尽如人意,还面临许多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积极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对加强与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学生社团的内涵式发展,并建议从高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组织建设,加强团队建设和队伍凝聚力建设、注重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与培育,积极挖掘工作着力点、认真驾驶好“三驾马车”,加强社团干部建设、提高奉献服务意识等四方面着手。
关键词:高校 学生社团 内涵式发展 建设
高校学生社团具有推动公民社会发展的潜功能,高校学生社团的潜在功能在于整合校内外资源、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弥补学生正式组织功能弱化、维护和促进学生消费主体权益及帮助弱势群体、实现和增强素质教育实效性以及培育和壮大公民社会。因此,基于高校学生社团对能学生产生如此之深远影响,本文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理念引领高校学生社团内涵式发展,其本质是强调社团“质”的发展,提升学生内在素质,并把社团发展与学生的成长、进步、价值联系起来。
一、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高校学生社团数量逐年增多,并呈现出自发性、广泛参与性、活动多样性等特点。这充分说明学生社团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与创造机会。但由于团队建设和队伍凝聚力不足及物质方面的短缺,学生社团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从团队建设方面上讲
高校学生社团社团管理体制和社团内部管理都够不完善。高校学生社团大都挂靠在学校团委,由社团管理中心或者社团联合会负责管理。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团委全面了解社团整体发展情况,不断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这种机制很难深入挖掘学生社团本身的育人功能,对进一步以社团为载体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存在较大缺陷。而在社团内部管理方面,由于对会员缺乏足够约束力。导致部分学生社团中存在频繁的人员流动现象。这些因素都制约着社团的健康发展。
(二)从队伍凝聚力方面讲
就目前而言,大多高校学生社团内部凝聚力有待加强。我们都知道,古代打战的军队,要打胜战,有三个要素:天时、地利、人和。而其中的人和更是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在队伍凝聚力方面的建设远远没有跟上社团的发展。众多的社员都存在着推卸心理,对组织的忠诚度和奉献意识都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社团内部团结性不够,因而制约着社团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从物质方面上讲
社团建设经费短缺、来源比较单一,并缺乏经费的持续增长,大型活动较难
开展。同时,学生社团的物质装备缺乏,活动场地难以保证、设施不健全,很多品牌活动较难施展。这也直接导致高校学生社团难以扩大发展规模,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二、高校学生社团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性与现实针对性
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在自愿的基础上依照章程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居于主导作用。
(一)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载体、提升德育工作的创新性。学生社团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丰富了教育内容、形式和手段,进一步拉近了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距离,还可以融入情景式教育,增强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引导力和说服力,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关系模式和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二)繁荣校园文化、维护校园稳定。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作为一种非正式团体,是校园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自我塑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还是高校间交流的窗口,有利于改善学校的校园风气,维护校园稳定,并有利于加强学校学生社团之间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建设和谐校园。高校学生社团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积极融入社会,不断了解社会需求,改造学生自身思想、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并通过在社团的积极锻炼后,为今后就业创业积累经验、打好基础,这样。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后。也能进一步构建构建和谐校园。
三、高校学生社团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
内涵式发展是社团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社团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社团的质量和效益是最基本的要素,其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过程中,要认真领会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即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和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把握发展规律
学校相关部门加强对社团的有效引导、积极管理,力争充分发挥出学生社团的积极效应和教育效果。学生社团要注重对社员兴趣的培养和保持,并不断提高社员对于各项活动的参与意识,既要重视社员综合素质的教育,又要顾及社员个性化的培养。
(二)创新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出以社员发展为主题的理念,遵循科学发展方针。学生社团应树立“人”的观念,正确处理好“关心人”与“关心工作”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注重社员主体作用,并努力实现与第一课堂的功能并重,达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二者有机互补,促使社员在理论学习上拓展动手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提升理论素质。
(三)破解发展难题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社团的运作不够规范、活动效果不够理想,部分社团发展统筹较难、社团发展基础不牢,内涵建设较少、缺乏文化指引等问题不断突出,同时,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制的推进、多校区的兴起发展,都需要高校积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大力促进学生社团发展,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管理、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四、高校学生社团内涵式发展建设思路探讨
高校社团随着高校的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但是瑕不掩瑜。我们应该看到,高校学生社团的文化视野已经形成,并且越来越为学生们创造了发展自我、不断创新的机会,搭建了展现自我、体现风采的舞台,提供了完善自身内在素质的渠道,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繁荣校园文化等方面颇具成效。因此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社团文化的重要意义,加强内涵建设,使其更好的发挥其在塑造当代优秀大学生中的导向性作用。
(一)加强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建设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党团组织进社团等措施,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目标的调控,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不渝的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学生,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学生的思想。积极探索学生社团的党团发展,利用学习型社团的广泛发展,如学理论研究会等开展理论教育和创新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加强社会化运作
高校社团建设应该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需要,引入外部资源,加大内部的管理和投入,丰富学生社团的文化内涵。高校社会化是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高等教育肩负着双重的历史使命:既要主动适应社会,又要积极引导社会。高校学生社团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就必须保持和发展与外部的联系与合作,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通过与社会的沟通和联系 可以扩展学生活动的阵地,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可以是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就学校而言,学生社团的社会化能够不断优化社团的解耦,拓展社团的服务功能,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学校能为社团的发展提供的帮助毕竟有限,目前80%的社团没有自身活动的固定场所,60%的社团存在活动资金不足的现象,通过与外部社会的联系,拉赞助与企业合作,广泛的借助社会的力量开展工作,走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可以保证社团活动的开展。学校应该鼓励社团走出去,使得高校社团文化具有广泛的社会化功能。只有这样社团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自我需求、学校需求和社会需求的三方面统一,更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加强系统化管理
高校学生社团要有效利用社团资源,加强社团内部管理和外部的协调与监督。指导教师要统筹社团的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社团管理方式和社团的主要思想理念。建立健全社团的规则制度,并要求所有的社团成员,努力学习、自觉遵守。加强对社团联合会的建立,鼓励他们举行诸如社团代表大会、“学生社团论坛”等活动,大家在一起交流经验和心得,促进学生社团的繁荣与发展。同时有意识的组织学生社团的领导学习一些先进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自觉地将先进的社团管理机制引入到社团的平日的管理中来。同时完善奖励机制,有目的的选择各个社团中思想先进的优秀分子加入到党组织中。并且注重宣传的作用,树立榜样意识,让社团的每一次活动都能够宣传到位,扩大影响力,鼓励各个社团向做的好的社团学习,促进发展进步。
(四)品牌化建设
品牌建设在经营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已毋庸置疑,而在高校社团中引入品牌意识,正是结合当前形势、运用现代管理理念的体现,本身就是一大特色。在日益社会化的校园中。品牌不但能够树立社团形象,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一个成功的品牌活动所蕴含的效应更巨大,影响更广泛。要将其做大做好的关键在于社团本身质量的提高和其自身特色的挖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继
承和发扬社团精神,塑造正确的文化导向作用,并更好的为构建和谐校园服务。 高校学生社团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高校社团文化内涵建设就要着眼于社团健康、协调的发展,推进教育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作为社团文化内涵建设的最高价值主体;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把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社团文化内涵建设的第一要义和根本目的。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作为大学生“三自教育”的有效途径,其活动不仅让社员在实践中增长经验、提升能力,更促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而且,肯定会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景象。高校通过以科学发展观理念引领高校学生社团内涵式发展,推动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笑兵.新形势下高校社团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山东济南 25035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2004]16号.
【3】王占军.高校学生社团运作及功能研究论述[J].江苏高教,2006,(5):112-115. 【4】李金林,申伟.高校学生社团体制目标和工作理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3,(8).
【5】张桂生,浅析高校大学生社团活动与学风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