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公路路基沉陷的处理技术_0

来源:华拓网


公路路基沉陷的处理技术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与路面共同承担车辆荷载。路基具有足够强度和稳定,才能保证路面强度稳定和平整。公路投入运营后,路基受到随深度增加的自重应力和地下毛细水上升造成的侵湿作用,同时车辆荷载造成的振动也会随路面、继而产生沉降等早期破损。不仅导致了通车的不便并且大大降低了公路的使用性能。本文就公路路基沉陷的处理技术进行了分析。

标签: 公路工程;路基沉陷;处理技术

引言: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公路工程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路基是公路交通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路基变形、坡度改变、滑塌等路基病害,致使公路通行受阻,影响交通质量和行人安全。因此,研究路基沉陷的影响因素,及时科学、合理地预防和维护公路路基危害,对于提高公路运行质量意义重大。

一、公路路基沉陷产生的原因

1.路堤填料选择不当

为保证路堤的强度和稳定性需尽可能选择当地稳定性好并具有一定强度的土石作为路基填料。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冻土、有机土、含草皮土、生活垃圾、树根和含有腐殖质的影响路基强度的土。路堤填料的一般要求挖取方便强度高,水稳定性好压实容易。其

中强度要求是按CBR值确定应通过取土试验确定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但是很多施工单位使用重钻土启水量超过规定的土或者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由于填方段的淤泥、沼泽土、冻土、有机土清除不彻底或者填料中混有生活垃圾以及含草皮、树根的腐殖土这些土块遇水即变成淤泥造成倾向约束力性能差。公路路基强度大幅度的降低最终造成了公路路基的沉陷。

2.基坑水土流失的影响

由于交通的条件限制,在辅道施工时,主道不能封闭,为此通道不能同时施工,只能先施工辅道段通道,待辅道通车后,再分阶段施工主道的左、右幅通道。辅道通车后,在施工主道段通道时,辅道通道的台背侧处于临空面,地下水及雨水汇集基坑,基坑内处于长期排水,从而导致辅道通道台背段的回填料流失,导致通道台背下沉。

3.工艺缺陷的影响

由于工艺缺陷,通道台背回填虽按规范进行了碾压和灌水密实,但靠近通道墙身的钢板桩处,拔出钢板桩后出现空间,这个空间区域的密实度自然降低,达不到设计标准,造成大多数通道处跳车现象;由于工艺缺陷,通道在主道段施工时,台背回填料流失,造成该处辅道路基下沉;由于填方连续填筑,虽然密实度合格,但由于加载过快,引起软基过大沉降。

4.交通过度超负荷使用的影响

交通流量大大超过原预测量,绝大部分车辆走辅道运行,重车和超载车辆比预测量剧增,加剧了路面破坏。目前,货车超载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泥头车、自卸车、货运车尤

为严重。同时,运送建筑材料的货车,因堆积过高,经常有大量的碎石、泥土等撒落在道路上,经重车碾压后,对路面损坏较严重。超重、超量车流产生的冲击加剧路基下沉的发展,引起路基的沉降以及路面的开裂。

综上所述,由于交通流量过大,超载、超速现象十分严重,从而对桥梁和道路造成严重破坏,是导致辅道下沉开裂的重要原因。

二、公路路基沉陷的防治对策分析

路基沉陷的成因决定了其很多不确定性,因此对路基的危害防治应从公路工程的设计中就予以充分考虑,并在工程施工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来实现质量达标,还要在公路路基养护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护方案,使路基始终保持健康的状态,从而避免路基灾害的发生或降低路基灾害带来的损失。

1.勘察设计阶段重视路基的灾害预防

公路勘察设计中的不规范和不到位是路基沉陷的重要原因。在公路的勘设阶段,不能仅依靠设计者的经验和设计原则来确定路基的施工标准;而是要结合路基所处地质环境和所承受的车辆载荷情况,来实际分析路基应当具备的抗压迫和承载能力,再进一步作出优化设计方案。部分业主往往在施工中只注重工程成本的控制,在公路设计阶段忽视或放弃了地质资料的整理,也没有给设计单位提供必要的路基所处地质环境资料,导致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对路基沉陷没有做出必要的考虑,引起后期公路通行中易发生路基灾害事故。因此,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有必要對公路沿线的地质资料进行有效的审视,并在公路纵横断面设计时,有目的的选取典型的区段进行沉陷技术设计。

2.路基加固技术措施分析

公路施工质量是保证路基良好的关键环节,施工队伍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作业水平都是工程质量的内在核心,其中技术管理和技术措施的采用十分关键。为了保证公路通车后的安全稳定性,对公路路基的沉陷危害必须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技术措施进行加固防治。

(1)换填法

填土换填法主要是针对路基沉陷不深且面积较小时采用。它将原受损路基中的填料挖除,更换成符合规范的填料重新整平压实。所用换填土宜选择塑性指数优良的亚粘土或砂砾土;挖除病害的路基时面积应适当扩大,并呈台阶形状,填土时由下往上逐层填筑,碾压密实,压实度应较之原来的基础高出1%~2%。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没有太多的技术要求,在实际中应用较为广泛。

(2)固化剂法

固化剂分为液态和固态两类,液态的固化剂主要是水玻璃;固态的有石膏、石灰、水泥等。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材料,固化剂可以在多种场合发挥作用。当路基沉陷发生时,假若路基填料受限,且要求数量较小时,可以在原填料中混合一些固化剂进行加固处理。液态的固化剂使用中,往往是通过将浆液打入填料使填料产生凝结达到固化效果,适用于深层土的固化凝结;固态固化剂使用中是与填料混合加压来形成固结硬化,主要适用于浅层填料的固化。固化剂的种类和用途不同,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应根据不同的需求及填料图的性质来选择固化剂。

(3)成桩加固法

成桩加固法主要有粉喷桩法、生石灰桩及灰土、碎石和干拌水泥碎石桩挤密法等,对于处理10m以内路基下沉病害,采用粉喷桩加固技术是十分有效的。粉喷桩是通过固体固化剂的注入,在软基之间进行一定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硬度的桩体;同时在桩体周围的土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并与桩体仪器承担载荷,起到加固的作用。采用这种方法时,应仔细分析路基沉陷的状况,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粉喷桩的施工设计和施工作业。粉喷桩的处理软基过程属于隐蔽工程,因此,应特别注意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和检验。

(4)压力注浆法

这种方法通过注浆管使浆液在一定压力的作用下渗透、充填进路基的空隙或砂石间的空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人工控制,使原本松散的路基变成强度高、结构成一体的新路基实体,实现路基的强度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路基沉陷面积大,深度深的情况,注浆的扩散情况受到灌浆压力的影响,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填料的种类、受损形状,及路基的密实度,强度等因素,来具体决定注浆的形式和灌浆压力,必要的时候还应进行现场试验。

3.公路的管理方面

在对公路的土质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中,尤其是在对土质不好的地段时更要求提高重视度。在公路施工现场中,要求严格依照公路工程施工的技术规定和要点实行施工作业,并解决施工单位的各部管理处理问题,提升施工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确保公路施工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三、结束语

公路路基沉陷严重影响着公路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必须引起工程人员的重视。路基沉陷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勘察设计阶段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因此在勘设阶段应充分考虑土质的影响,对不同的地形进行科学的分析,选择合理的方案来预防路基沉陷危害的发生。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公路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要求,保证公路工程施工的质量。同时,针对特殊路段进行特殊技术处理,采用合理的加固措施来保证路基的稳定。如此,路基沉陷危害就能够有效的防治。

参考文献:

[1]郑楚南.浅论公路路基的施工技术[J].科技资讯,2009,(22).

[2]黄宾,欧平.小议公路工程路基施工技术[J].广东科技,2010,(10).

[3]刘君萍.公路工程湿陷性不均匀沉陷防治措施[J].科技信息,2010,(01).

[4]张有春.张艳娟.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软土地基桥背路堤设计方案选定,交通建设与管理,201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