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配套K12】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篇第八单元专题1微生物的培养应用及传统发酵技术试题

来源:华拓网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专题1 微生物的培养、应用及传统发酵技术

2017·高考仿真练

1.(2016·武汉调研)有机化工原料氯苯不易降解,会污染环境,现欲从土壤中分离高效降解氯苯的微生物。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获得能降解氯苯的微生物,可在被氯苯污染的土壤中取样,并应选用以________为碳源的培养液进行选择培养。除碳源外,培养液还应含有________、无机盐和蒸馏水等。 (2)将获得的3种待选微生物甲、乙、丙分别接种在1 L含20 mg氯苯的相同培养液中培养,其他营养物质充裕、条件适宜,观测从实验开始到微生物停止生长所用的时间,甲、乙、丙分别为33 h、15 h、46 h,则应选择微生物________作为菌种进行后续培养。 (3)若要测定培养液中选定菌种的菌体数,既可以在显微镜下用________直接计数,也可选用________法统计活菌数目,一般前者得到的结果________(填“>”、“<”或“=”)后者。

(4)对选定的菌种进行细胞学检测,发现它没有具膜的细胞器,则该菌种属于________(填“原核”或“真核”)生物,其产生的降解氯苯的酶蛋白是在________上合成。 答案 (1)氯苯 氮源 (2)乙 (3)血细胞计数板 稀释涂布平板 > (4)原核 核糖体

2.(2016·吉林延边州质检)研究人员成功地从土壤中筛选到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请就如何从土壤中获得纤维素分解菌回答以下问题:

(1)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________。

(2)若获得纯净的菌株,常采用________进行接种,此过程所用的接种工具是接种环,操作时采用________灭菌的方法。

(3)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等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________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第二种是在________时就加入刚果红。________(填“第一种”或“第二种”)方法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

(4)如果观察到产生________的菌落,说明可能获得了纤维素分解菌。为了确定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

(5)下图为实验室培养和纯化菌种过程中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A.①②③步骤操作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B.步骤③中,每次划线前后都需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处理 C.步骤①中待倒入的培养基冷却后盖上培养皿的皿盖 D.划线接种结束后,将图④平板倒置后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答案 (1)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写不完全都不得分)

(2)平板划线法 灼烧 (3)纤维二糖 倒平板 第一种 (4)透明圈 (5)C

3.(2016·南昌一模)工厂利用苹果生产果汁、果酒和果醋的大致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预处理发酵发酵苹果―――→果汁――→果酒――→果醋

(1)用苹果加工成果汁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苹果的出汁率并使果汁变得澄清,在预处理时需要加入________;同时为了使其得到充分利用,节约成本,需要控制好________。 (2)苹果酒清香、明快,风味清爽,它是由果汁发酵产生的。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用________来检验。

(3)严格控制发酵条件是保证发酵正常进行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得到质量高、产量多的理想产物,通常所指的发酵条件包括________。(至少写出两项) (4)下列方案能对发酵过程中使用的菌种进行分离的是________。 A.用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 B.用尿素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 C.在常规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进行筛选 D.在小麦试验田中喷洒赤霉素进行筛选

(5)苹果酒在________的作用下,经过深层发酵可形成苹果醋;在此过程中,发酵温度要严格控制在________;同时要适时向发酵液中充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果胶酶 酶的用量 (2)酸性重铬酸钾 (3)温度、溶氧量、pH (4)C (5)醋酸菌 30~35 ℃ 醋酸菌是需氧型细菌,补充氧气,保证有氧环境

4.(2016·广东佛山二模)我国规定每升饮用水中大肠杆菌不能超过3个。某兴趣小组尝试对某品牌饮用水的大肠杆菌含量进行检测,操作简图如图甲,伊红美蓝培养基配方如图乙。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甲中滤膜的孔径应________(大于/小于)大肠杆菌。受此启发,对某些不耐高温的试剂可以怎样除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配制图乙中的基础培养基时,除了水分、无机盐以外,还应加入________(一种营养成分)以及________。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菌落呈现黑色,从功能上划分,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3)该小组通过统计________的数目,计算出单位体积样品中大肠杆菌数目,理论上他们的统计值比实际值________(偏高/偏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小于 用滤膜过滤除菌 (2)氮源 琼脂 鉴别

(3)黑色菌落 偏低 两个或多个大肠杆菌连在一起时,平板上只能观察到1个菌落 5.(2016·广东惠州二调)回答下列与玉米秸秆的处理有关的问题。

(1)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牛一般没有分解其的酶,但其胃内有一种微生物可以帮助其分解,这种微生物与牛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尿素并不是牛马的必须营养,过多甚至对其有害,但有经验的农民常在其草料内喷少量尿素,据此题的信息你认为尿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秸秆粉碎后可以用来作为蘑菇的培养基质。对培养基和接种针进行灭菌处理,常用的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青贮加工技术。将成熟期玉米秸秆切碎、收集或人工收获后,将其铡碎装贮于窖、缸、塔、池及塑料袋中压实密封储藏。秸秆处理后,气味微酸(乳酸菌生活的产物)芳香。 上述“压实密封”的目的是:人为造就一个________环境,利于乳酸菌的________。用经这样处理后的秸秆饲喂牲畜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图。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步骤(三)中稀释的目的是:________,步骤(四)中鉴别培养基中常加________从而使其呈现均匀的红色,步骤(四)中应挑选产生________的菌落即为所需菌落。 答案 (1)互利共生 为共生微生物提供N源,利于动物对纤维素的消化

(2)高压蒸汽灭菌 灼烧灭菌 (3)厌氧 无氧呼吸 适口性好,牲畜喜食,食量增大,消化率比普通秸秆饲料增加 (4)便于形成单菌落 刚果红 透明圈

6.实现生态农业,让秸秆回归农田的关键是获得能够高效分解秸秆的微生物。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秸秆的主要成分易被________酶分解;从功能上看,筛选能产生该酶的微生物所用的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2)甲、乙两组同学设计了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 培养基 A B 硝酸铵 + + 无机盐 + + 淀粉 - + 纤维素粉 + + 琼脂 + + CR溶液 + - 水 + + 注:“+”表示有;“-”表示无;CR为刚果红。

A培养基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要筛选的分解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加入刚果红(CR)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易被纤维素酶分解;筛选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的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2)从表中培养基的成分来看,A培养基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该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且以纤维素粉为唯一碳源,可利用刚果红来鉴定纤维素的分解情况。刚果红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无法形成红色复合物,培养基上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据此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答案 (1)纤维素 选择 (2)能 纤维素粉是唯一碳源 CR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培养基上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7.(2016·河南普通高中模拟)纤维素酶在生物燃料制作、布料处理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利用微生物提高纤维素酶产量是主要发展方向。如下图,用紫外线照射含有纤维素分解菌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的土样,分离、培养,再检测各菌株的纤维素酶的产生量。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从自然界获取纤维素分解菌,采集土样时应选择________的环境。

(2)紫外线照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0组未经紫外线处理,其作用是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培养皿中的培养基除含有水和无机盐、酵母膏、水解酪素、琼脂等外,还应有________,目的是选择纤维素分解菌。

(4)上述检测结果如下左图所示。由图可知,________组酶活力与A0组相同,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用刚果红染色法比较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纤维素酶的量的多少,可通过观察平板培养基上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环(如下图)来比较。其中与A1对应的是图中的________。

(6)若要保证上右图透明圈中均为单个细胞形成的菌落,操作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富含纤维素 (2)诱发基因突变,提高突变频率,获得高产的纤维素分解菌 对照 (3)纤维素 (4)A5 没有发生基因突变 (5)④ (6)菌液稀释度足够高,使纤维素分解菌分散成单个细胞

8.(2016·河北石家庄质检)回答下列有关微生物发酵技术的相关问题:

(1)在酿制葡萄酒时,课外小组用同一种葡萄汁对三种酵母菌进行发酵能力测试,结果如下: 菌种 原重/g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菌种1 菌种2 菌种3 150.5 158.4 164.8 151.83 156.73 163.82 150.85 154.78 161.51 149.38 152.99 159.43 148.34 152.10 158.24 147.32 151.24 157.25 145.94 150.04 155.49 从表格中培养基重量的变化分析,发酵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进行发酵前,发酵瓶要注意清洗干净,并且要使用________消毒。

(2)某同学在制作果酒之后,欲进一步制作果醋。他先接种优良的醋酸杆菌,再持续通入无菌空气,进一步发酵。请分析能否得到果醋?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作腐乳、泡菜时,需要氧气的是________,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 (4)利用纤维素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是高性能纤维素酶的获取,可以从土壤微生物中筛选。制备培养基时,常用________做唯一碳源,制成________(固体、半固体或液体)培养基。 答案 (1)菌种3 70%酒精(或酒精) (2)不能 温度不适宜(或温度在30~35 ℃之间) (3)制腐乳 毛霉 (4)纤维素 固体

K12小学初中高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