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遗传病》教学设计
《人类的遗传病》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以梅瑞尔的《首要教学原理》为指导思想,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四个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以及必修2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价值为理论依据。本节课教学充分运用问题、激活、展示、应用和整合这五个要素,以问题为中心构成学习循环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总结规律,通过填充表格形成知识体系,最终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认识、理解升华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人类的遗传病》这一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3节的内容,本节以遗传病的病理、危害、诊断和预防为线索,主要讲述人类遗传病的常识性的知识。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总结和概括的作用:与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本章的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2节《染色体变异》均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人类遗传病类型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遗传变异的类型以及变异可能对人类产生的不利影响;对人类的单基因遗传病的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基因、染色体和遗传基本规律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遗传基本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本节内容设计为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人类遗传病方式的探究(一)――单基因遗
传病》
(二)学情分析
知识
1.初中基础:了解XY型性别决定和染色体的类型。
2.高中基础:能阐明遗传的基本规律,概述生殖过程、基因的本质及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的,掌握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但是对遗传病的病理、危害、诊断和预防还不甚了解,对每种遗传病产生的原因和遗传的特点还不是很明确。
能力
具有一定的识图、抽象思维、分析资料、处理信息、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び爰壑倒?
体验过合作学习。
从心理上看,对人类遗传病有一定的好奇心,对知识的探究富有激情。
(三)教学条件分析
1.信息技术资源:制作教学课件。
2.媒体资源: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收集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相关知识。
3.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到患者家进行调查,但是患者的家庭不乐意接受调查,所以联系志愿者协会并请求帮助,以志愿者服务的方式进行调查,让学生体会疾病给患者家庭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在高考考纲中的要求是Ⅰ级水平,但是与其相关的运用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分析遗传系谱,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等确是Ⅱ级水平的要求,要求通过对图像的识别,图形、图像与思维的转换,利用遗传的基本规律对不同遗传病的遗传图谱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单基因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
难点:单基因遗传病的特点及有关遗传系谱图的解题策略。
(五)教材处理
课前进行“遗传病发病率和性别关系的调查”,为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做好准备。对于遗传方式的教学则充分运用问题、激活、展示、应用和整合这五个要素,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通过解决问题构建科学知识,从而掌握每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其特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习内容的复杂性(生物课程标准和考纲)、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环境的丰富度,把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简述单基因遗传病的概念和种类;
2.阐明单基因遗传病在家族中的遗传特点;
3.举例说明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能力与方法:
1.通过图解分析、问题串、讨论等学习方式,总结各种遗传方式的显著特点;
2.通过策略学习,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命的价值;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养成团队合作的意识,初步形成敢于合理表达自我观点的态度。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单纯由外向内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师围绕核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相应图表和问题串,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合作学习,凭借学生的主动学习,发现规律,建构知识体系,在观察发现与探究中获得情感体验并提高能力。
以学情定学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调查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学法,让学生从中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以及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养成团队合作的意识,形成敢于合理表达自我观点的态度,同时提升分析、处理信息以及归纳综合和语言表达能力。
基于考纲对遗传图解的要求,课堂上采用互助互评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正确书写遗传图解的方法,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五、教学前准备
教师:设计学生学案,制作教学课件,准备遗传病案例资料。
学生:收集遗传病资料,进行遗传病调查。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活动:引用杨焕明教授的话,赞美生命。
学生活动:认同生命的美丽在于生命的质量。
设计意图:引用杨焕明教授的话,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活动:提出相关问题。
1.下列哪些疾病是遗传病?
2.什么是遗传病?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常识和调查回答有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初步了解人类的遗传病,认同生命的价值,通过概念辨析,认识遗传病的实质。
(二)探究的过程及方法
教师活动: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什么?
学生活动:(回顾后回答)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探究的方法、探究的内容包括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探究实验和其他生物的有什么不同,并提示为了便于分析观察要绘制遗传系谱图)
学生活动:讨论得出用调查法,并明确本节探究内容是基因的显隐性和基因的位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中,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探究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
教师活动:以图解、问题串、讨论和辩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问题的发现]资料1:在一次人口普查中,调查人员发现了某农村一个家庭中,父母正常,两个儿子均患病,表现为智力低下,头发细黄,皮肤色浅和虹膜淡黄色,惊厥,尿有“发霉”臭味或鼠尿味――苯丙酮尿症。
资料2:2006年大连晚报刊登了金州一个家庭里有个并指的刘奶奶,这个家庭的儿子、女儿还有外孙、外孙女中共有六人并指。
资料3: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患儿肌肉萎缩无力,行走困难。患者后期双侧腓肠肌呈假性肥大。一般于4~5岁发病,寿命较短。
资料4: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于患者对磷、钙吸收不良而导致骨发育障碍。患者常常表现为X型(或O型)腿、骨骼发育畸形(如鸡胸)、生长缓慢等症状。
根据上述现象你能提出哪些假设?如何证明你的假设?这些遗传病有何遗传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事例,分组,选题。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善于从自己身边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和进行自主性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及团队合作的意识,体验科学
研究的一般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师活动:根据资料你能提出什么假设?
学生活动:[提出假设]分组分析讨论(每一组对某一资料的内容提出假设)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养成敢于合理表达自我观点的态度。
教师活动:你如何验证你的假设?
学生活动:[验证假设]讨论后得出验证假设的方法――进一步进行调查。
教师活动: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进一步调查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并要求学生用遗传图解表示出来。
学生活动:[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分组讨论后写出本组讨论的问题的结果和遗传图解,并选派代表上讲台进行投影展示和解说。(由全班学生讨论找出上述遗传图解的不足并改进)
设计意图:写出遗传图解,旨在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由问题入手,规范不同遗传病基因型和遗传图解的正确书写方式。与学过的分离定律进行整合,形成有关遗传的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活动:请依据其病理,对常见遗传病进行分类,并利用学案上的表格总结每种类型的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得出结论,讨论完成以下表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框架的能力。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时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在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作出归纳总结,形成对单基因遗传病遗传特点的深刻认识。
(四)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相关思考问题。
问题1:单基因病的遗传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下转第9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