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时评精评励志博士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2022年高考语文人民日报
文人民日报
写作关键词:真的猛士
立意高标
语言精粹
励志博士: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警策立骨,比照振篇〕
石羚
人民日报评论
2022年4月20日
这几天,一篇2022年博士论文的致谢让亿万网友泪眼婆娑。〔泪眼婆娑,揪住心,定住调。〕朴实真挚的文字毫无半点致谢的套路,黄国平借此道出了一路走来的坎坷与感悟。〔点出“致谢”的真诚本色,顺带一击当下众多惹泪套路。〕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中学,到西南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一步步走出大山的足迹,也是黄国平一步步改变人生的轨迹。〔连用两个“一步步”,完成从具象到抽象、从事例到事理的转换。〕〔开头段简述人物的事迹和网友们的感动,为下边议论张本。〕
人们感动的不是接踵而至的苦难,而是苦难中积聚的力量。〔“不是……而是……”的正反
论证,突出了黄国平的“猛士精神”。〕如果说悲剧是明明知道命运却无可奈何,那么黄国平就抓住了深井中唯一的绳索,在密不透风的晦暗生活中看见微光,改变了几乎写就的结局。〔“如果……那么……”的假设论证,“深井中唯一的绳索”“微光”的比喻论证,成就了一组上好的哲理句,也写就了黄国平那种与命运死磕的精神。〕支撑他的是考试后领到的奖金、一墙的奖状,以及奋斗不被辜负的时代。〔“奋斗不被辜负的时代”,此语一
出,点亮全篇的论述。〕从小山坳里的放牛娃到中科院的博士生,这条路他走了整整22年。与其说“命运到底还有一丝怜悯”,不如说命运劈头扔来一个个重担,他用小小的肩膀慨然负扛。〔“劈头”与“慨然”、“重担”与“小小”对举,人物的猛士精神立见。〕〔本段重点阐述黄国平在苦难中积聚力量的一种强大。〕
人们感动的不是令人歆羡的人生成就,而是坎坎坷坷的奋斗故事。〔此句与上段构成段首照应。〕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一句话羞煞读书人,〔前句为物质之困,后句为精神之窘:承上起下。〕面对物质和精神上的压力,黄国平记不清有多少次快扛不下去。他所遭遇的困难,与你我如此接近;他有过的犹豫、失望,每个人都真切可感。〔由此及彼,让论述下沉现实。〕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过五关斩六将的“开挂人生”,黄国平用历尽风雨见彩虹的经历,指出一条每个人都可以复制的成长、成才、成功〔三“成”,层层递进〕之路。〔本段重在阐述黄国平的奋斗故事为很多人指出了可供学习的成长之路。〕
越是路途艰险,越能看出信念的力量。对于黄国平而言,这个信念不过是“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有人难以理解,〔徐徐语文坊制作〕这样简单的道理如何支撑数十年寒暑?〔“简单”照应“不过”,开启设疑,也开启“支撑”的奇迹。〕确实,同样的道理,有人视为信念,有人权当空话;有人埋在心底,有人挂在嘴边。〔在假设干“有人”的转换间,呈现出“信念”的重要性。〕风雨之中志愈坚,生活的磨刀石让信念愈发闪亮。〔磨炼是青年最好的成长礼,实践是青年最好的墩苗田,然也!〕相反,“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背后,或许正是因为优裕的生活磨去了动力、波澜不惊的节奏消减了改变的冲劲〔写出了很多人的温水青蛙之患〕。长此以往,温室中的花朵将再也经不起风雨,失去信念的人将不再相信奋斗的价值。〔从反面论证了信念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本段重在阐述一个简单的信念就可以支撑起人生的大厦。〕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充满着读书无用的无稽之谈、一夜暴富的成功鸡汤,靠阶层固化、财务自由等贩卖焦虑的声音不绝于耳,靠丧文化、摸鱼生活来消除斗志的文章层出不穷。〔此句一出,批驳就开了挂,开启正本清源之路,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明白当下流行的“读书无用”“一夜暴富”“阶层固化”“财富自由”“丧文化”“摸鱼生活”等论调,都是消磨斗志的无稽之谈,极大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一些人因此改变了初心,放弃了价值,开始疑心一切、自我放逐。这那么致谢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重申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常识,反对了“听天命”而不“尽人事”的颟顸〔读作mánhān,糊涂而又马虎的意思〕。〔“致谢”的可贵之一在于重申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常识。注意,只是常识,却很多人迷糊了,所以“重申”才有意义。〕尤其在活力奔涌的流动中国,在脱贫攻坚催生山乡巨变、教育均衡助力时机公平的当下,黄国平、刘秀祥、钟芳蓉们的努力不会被生活所辜负。〔“致谢”的可贵之二在于证明了贫寒学子的努力不会被辜负,
因为是处在“流动中国”“脱贫攻坚”“教育均衡”的中国时代。全文因有了这么一句,就与一般谈“致谢”意义的文章不一样了,它使全文有了格局,有了时代强音!〕“没有什么人生是不可能的”,应当成为每个人心中最为笃定的信念。〔本段破立结合,阐述黄国平“致谢”的两重意义。〕
总评:这篇时评挖掘出了励志博士作为“真的猛士”的核心元素——直面惨淡、信念如磐、不懈奋斗,并将之上升为人们身心之永恒年轻的要义,这就使得个体事迹的论述有了哲学意义上的普遍升华。更重要的是,文章还能将黄国平等的努力不被辜负,深层定位于“流动中
国”“脱贫攻坚”“教育均衡”的中国时代带来的奇迹,而不仅仅限于个人努力,如此论述“曲终收拨留神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使全文立意周全而高格。且行文破立结合,在“树人”的同时不断顺带一击地治病“救人”,对诸多“套路”与无稽之谈的抨击与粉碎,如此便能给予人们更多地导向与引领。因为站位高,所以呈现出的语言也是精警有力的,出现了诸如“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一句话羞煞读书人”“风雨之中志愈坚,生活的磨刀石让信念愈发闪亮”之类值得铭记的好句,让文章有了燃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