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中职生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教案
【课题】心理健康概念和标准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标准,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蕴含的成长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要求】认知: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情感态度观念:关注自己胜利和心理发展特点,追求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运用:能主动进行心理调适,做积极、乐观、勇于面对现实的人。 【教学方法】教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体验学习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案例:马加爵杀人案件 复旦大学研究生张亮亮虐猫事件 引出 :什么引起了心理问题?
(1)遗传因素:观察、模仿,重复长辈的行为方式或心理活动方式。 (2)躯体与心理因素: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 (3)促发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如工作学习压力大、人际、婚恋挫折等。
感染、外伤和躯体疾病: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长期被疾病折磨等。 心理异常的判定原则
一、心理反应的适应性原则:即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与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对外界客观现实的反应是人所理解的
二、心理过程的协调性原则:心理过程的跟各种心理现象之间都必须具有协调意一致性。 三、个性特征的稳定性原则:任何心理过程在每个具体个人身上的表现,都会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总会时时处处明显地表现出来。
常见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一、心理缺陷
所谓心理缺陷,是指无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备的心理调节时适应等平衡能力,心理特点明显
1
偏离心理健康标准,但尚未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心理缺陷的后果是社会适应不良。 常见的心理缺陷是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 二、变态心理
变态心理是指人的心理行为异常,亦称为病态心理,就个心理变态而言,变态心理主要表现为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时各种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失常的总称。 根据障碍的表现变态心理可分为:
1、人格障碍 2、心身障碍 3、精神失常 4、缺陷性心理障碍 5、智力落后 6、特殊条件下心理障碍 三、心理疾病
1、人格障碍(包括心理变态人格和性变态人格) 2、神经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 抑郁症、神经衰弱、癔症) 三、心理疾病
3、心身疾病(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
4、精神病(精神疾病是指由于各种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症 ) 一组调查数据显示:
中职生中厌学情绪严重的占38.6%,缺乏自信的占32.5%,常有焦躁反应的占29.6%,不善于交往的占52.36%,挫折承受能力较弱的占77.32%,情绪易激动的占31.21%,偏内向型的占,另外,诸如说谎、懦弱、自卑、孤僻、冷漠、早恋、报复、逆反等心理问题也占较大的比重,有的学生因此无法继续学业。 学习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够认真, 学习自信心不足, 甚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多数学生只求过得去,甚至是得过且过。究其原因,由于基础知识较差,认知水平较低,对专业知识因不懂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学,最后发展到厌学。从而使学习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使学习无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情感心理问题
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进入重点中学就已取得进入大学的“通行证”,就有前途和出息。进入职校,等于在成长道路上领到一张红牌,被判定是“下场”或没出息。在社会和家庭这种双重影响刺激下,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大,最明显表现在他们的情绪上。易容冲动、自控力弱、理智性差。 不善于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产生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
2
青春期心理问题
中职生的年龄阶段处于青年早期。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基本特征是,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第二性征的迅速发育,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性意识和性情感开始萌发,渴望多了解性知识,但又怕别人发现或讥笑。这个时期已由初中阶段的“异性疏远期”而转为“异性接近期”,较易对异性产生好感,甚至产生狂热的追求,从而导致精神上的种种烦恼,影响学业的完成。
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自我意识问题)
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家庭生活影响,独生子女长期形成的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现象严重,到学校后被打破,心理上难以承受,往往通过逆反言行来满足自我,却很少去考虑别人,最终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特困生的心理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怕被贴标签而导致的自卑心理; 对各种补助的依赖心理。 生活适应问题
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对集体的生活环境的不能适应,如有的同学因不习惯双层床铺或没有空调而导致失眠。学生生活上的不适应会在心理上造成紧张焦虑情绪,总盼望回家得以放松,对正常学习产生了较大影响。 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相当一部分中职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当面临学业、生活、情感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时是就容易受挫。 社会影响
社会是个大染缸,形形色色的不良现象对中职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家庭影响
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家庭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父母长辈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方式等。 学校教育影响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由于各种原因使中职生中的大多数成为“问题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他们又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对环境的不适应,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对文化专业课缺少兴趣,学习动力下降,导致心理苦闷和消极悲观情绪。 自身心理因素影响
学生自身的消极因素。中职生的问题行为绝大多数都是由学习成绩差、厌学所引起的,由于成绩不理想,产生自卑情绪和自暴自弃的情绪。并且更加的自尊和敏感。
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影响其身心健康。不过,形成中职生心理问
3
题的最主要因素还是中职生自身的原因:
1.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和欲望驱使,做出有违准则和他人利益的行为。
2.好奇心强,精力旺盛,追新猎奇,盲目模仿消极东西。 3.意志薄弱,产生许多利己、消极的行为。 4.不良行为习惯。 心理有了问题怎么办?
积极寻求多渠道的帮助—天助自助者 (神父与上帝的故事) 最终还得靠自己!(需要点信心和毅力) 中职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学会宣泄、寻求支持
有矛盾、悲伤和痛苦时,不妨向你的朋友倾吐出来,心里会觉得轻松许多,还可以从朋友的劝告中得到安慰与支持。
诉诸文字,随着心中的苦水顺着笔端流出来,心中可能会平静许多。
大哭一场。心理医生认为,压力导致失衡,而哭泣可以使你恢复平衡,使中枢神经系统紧张消除。 回避应激源
当遇到较大的刺激、或者遇到挫折、失败而陷入自我烦恼的状态时,最好是暂时离开你所面临的情境,转移一下注意力,暂时回避以便恢复心理上的平静,将心灵的创伤填平。 分散注意。
当情感遇到激烈震荡时,宜将情感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忘我的去干一件你喜欢的事,如写字、打球等,从而将你心中的苦闷、烦恼、愤怒、忧愁、焦虑等情感转移、替换掉。 改变认知、调整观念
对人谦让,自我表现要适度,有时候要学会当配角和后天工作人员。 培养健全个性
多替别人着想,多做好事,可以使你心安理得,心满意足。 自我放松调节法
放松调节是通过对身体各部分主要肌肉的系统放松练习,抑制伴随紧张而产生的血压升高、头痛、手脚冒汗、腹泻、睡眠等生理反应,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焦虑情绪。
放松调节首先要学会体验肌肉紧张时的感觉,即收缩肌肉群,注意体验其感觉;然后再放松肌肉群,注意体会相反的感觉。
呼吸调节也是放松调节的一种。通过某种特定的呼吸方法,来解除精神紧张、压抑、焦虑、急躁和疲劳。比如,紧张时,采用深呼吸的方法可减缓紧张感。平时也可以到空气
4
新鲜的大自然中去做呼吸训练。 升华法
指受挫后将那些为社会所不容的本能冲动加以净化和提高,使之成为某种高尚的追求,以保持内心的安静与心理的平衡。如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孙子膑足而修《兵法》,司马迁受宫刑而写《史记》等。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