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耗、消耗指标统计计算细则.
水泥(熟料)生产过程主要能耗、消耗指标
统计计算细则
水泥(熟料)生产过程主要能耗、消耗指标统计计算细则
1 范围
本细则规定了水泥(熟料)生产过程主要能耗、消耗指标的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 本细则适用于股份所属从事水泥(熟料)生产各企业能耗、消耗指标的统计、计算,通过统一标准,实现各企业间的横向对标,为消耗类备品、备件的评价提供依据。
2 能耗指标
2.1 熟料烧成标煤耗
2.1.1 定义
在统计期内用于水泥窑烧成每吨熟料的入窑实物煤折算成标准煤,称为熟料烧成标煤耗,以M s 表示,单位为千克标准煤每吨(kgce/t)。
2.1.2 燃料统计范围
统计期入窑原煤量,包含两部分1、根据入磨原煤水分、出磨煤粉水份、统计期窑
头、尾喂煤称累计量倒推出入磨原煤总量。2、经盘库后的原煤调整量,该部分应充分考虑:原煤在输送过程中的实物损耗及水分损耗量;在粉磨过程中的排渣量(立磨)。
2.1.3 计算方法:
M s =A / B×Qnet.ar / 29307=Q / 29307
式中:
M s — 吨熟料标准煤耗,kg 标煤/t熟料
A —使用原煤量,kg
B —熟料产量,t
Q net.ar —入磨原煤收到基低位发热量,kj / kg
Q — 单位熟料热耗,kj / kg熟料
其中:
Q net.ar =Qnet.ad ×(100-Mar /(100-Mad -25.09×[Mar -M ad ×(100-Mar / (100-Mad ]
式中:
Q net.ad —煤粉分析基低位发热量,要求:取样点在出磨以后入细煤仓之前;每天测定
一次,统计期末加权平均得出Q net.ad 值。
M ar —入磨原煤收到基水分,%。
M ad —入窑煤粉分析基水分,%
2.2 烘干标煤耗
2.2.1 定义
统计期内产出每吨烘干后物料,入烘干机实物煤折算成标准煤,以M h 表示,单位为千克标煤每吨(kgce/t)。
2.2.2 燃料统计范围
统计期入烘干机原煤量。烘干系统如未配置原煤计量设备,要求烘干煤使用或就近堆储前必须以输送机具装载量为单位进行检斤,并将检斤单据存档。统计期末根据盘存结果确定使用量。
2.2.3 计算方法
M h =A / B×Qnet.ar / 29307
式中:
M h — 吨烘干标准煤耗,kg 标煤/t烘干物料
A —使用原煤量,kg
B —烘干后物料量,t
Q net.ar —入烘干机原煤收到基低位发热量,kj / kg 。要求:取样点在入烘干机之前;每天测定一次,统计期末加权平均得出Q net.ar 值。
2.3 石灰石电耗
2.3.1 定义
统计期内生产每吨石灰石,矿山系统的电力消耗,以Q st 表示,单位为千瓦时每吨(kwh/t)。
2.3.2 电耗统计范围
包括破碎机、石灰石输送设备、石灰石堆料设备以及矿山辅助系统统计期耗电量。
2.4 生料分步电耗
2.4.1 定义
统计期内生产每吨生料,生料制备工序的电力消耗,以Q r 表示,单位为千瓦时每吨(kwh/t)。
2.4.2 电耗统计范围
从原料取料至生料入库环节所有设备统计期内耗电量。包括生料粉磨、窑尾废气处理、辅助原料破碎、烘干、堆取料系统设备(无矿山企业包括石灰石堆料设备)耗电量。不包括辅助用电量。
2.5 熟料分步电耗
2.5.1 定义
统计期内生产每吨熟料,熟料制备工序的电力消耗,以Q c 表示,单位为千瓦时每吨(kwh/t)。
2.5.2 电耗统计范围
从生料出库至熟料入库环节所有设备统计期内耗电量。包括烧成、原煤烘干、煤粉制备系统耗电量。不包括辅助用电量。
2.6 水泥分步电耗
2.6.1 定义
统计期内生产每吨水泥,水泥制备工序的电力消耗,以Q s 表示,单位为千瓦时每吨(kwh/t)。
2.6.2 电耗统计范围
从熟料出库至水泥入库环节所有设备统计期内耗电量。包括水泥粉磨、石膏破碎、混合材破碎、烘干系统耗电量。不包括辅助用电量。
2.7 包装电耗
2.7.1 定义
统计期内对应单位包装量,包装、发运系统消耗的电力,以Q b 表示,单位为千瓦时每吨(kwh/t)。
2.7.2 电耗统计范围
水泥出库系统、包机、散装发运系统耗电量,不包括辅助系统用电量。
2.7.3 计算方法
Q b =A /(B+C)
式中:
Q b — 包装电耗,kwh/t
A —耗电量,kwh
B — 袋装包装量,t
C— 散装发运量,t
2.8 辅助用电量
2.8.1 定义
统计期生产辅助系统消耗的电力,以Q f 表示,单位为万千瓦时(104kwh)。
2.8.2 电耗统计范围
统计期内供水、供风系统;化验室、维修车间、仓库、生产车间办公楼用电、生产区照明用电及线损。
2.8.3 辅助用电分配
辅助用电按照吨水泥辅助用电:吨熟料辅助用电:吨生料辅助用电=1:1.16:1.16进行分配。
2.8.4 工序辅助用电计算
2.8.4.1 水泥辅助用电量
Q snf = Qf ×A÷(A+B×2.32)
Q snf —水泥辅助用电量 kwh
Q f —辅助用电总量 kwh
A—水泥产量 t
B—熟料产量 t
2.8.4.2 熟料辅助用电量
Q slf =(Q f - Q snf )/ 2
Q slf —熟料辅助用电 kwh
Q f —辅助用电总量 kwh
Q snf —水泥辅助用电量 kwh
2.8.4.3 生料辅助用电
Q ssf =(Q f - Q snf )/ 2
Q ssf —生料辅助用电 kwh
Q f —辅助用电总量 kwh
Q snf —水泥辅助用电量 kwh
2.9 熟料综合电耗
2.9.1 定义
在统计期内生产每吨熟料综合电力消耗,包括熟料生产各过程的电耗和生产熟料辅助过程的电耗,以Q cl 表示,单位为千瓦时每吨(kwh/t)。
2.9.2 电耗统计范围
从原燃材料进入生产厂区开始,到熟料出厂的整个熟料生产过程消耗的电量。
2.9.3 计算方法
Q cl =(A× Q r + Qf 1)/ B + Q c
式中:
Q cl — 熟料综合电耗 ,kwh/t
Q r — 生料分步电耗,kwh/t
Q c — 熟料分步电耗,kwh/t
A — 生料耗用量,t
B — 熟料产量,t
Q f 1—生料、烧成环节分摊的辅助用电量,kwh 2.8.4.2-3)
2.10 水泥综合电耗
Q f 1= Qslf + Q ssf ,(参见
2.10.1 定义
在统计期内生产每吨水泥综合电力消耗,包括水泥生产各过程的电耗和生产水泥辅助过程的电耗,以Q ce 表示,单位为千瓦时每吨(kwh/t)。
2.10.2 电耗统计范围
从原燃材料进入生产厂区开始,到水泥出厂的整个水泥生产过程消耗的电量。
2.10.3 计算方法
Q ce =(A× Q cl + Qf 2)/ B +Q s
式中:
Q ce — 水泥综合电耗 ,kwh/t
Q cl — 熟料综合电耗,kwh/t
Q s — 水泥分步电耗,kwh/t
A — 熟料耗用量,t
B — 水泥产量,t
Q snf —水泥分摊的辅助用电量,kwh
2.11 点火油耗
2.11.1 定义
在统计期内生产每吨熟料消耗的点火用油量,以Y d 表示,单位为千克每吨(kg/t)。
2.11.2 燃料统计范围
统计期内窑点火、升温、保温过程中消耗的柴油量。
2.12 熟料烧成综合煤耗
2.12.1 定义
统计期内用于水泥窑烧成每吨熟料的入窑燃料折算成标准煤,称为熟料烧成综合煤耗,以Q s 表示,单位为千克标煤每吨(kgce/t)。
2.12.2 统计范围
由生料出库直到熟料入库过程中所有的能源消耗量。有余热发电,余热发电供电量需扣除;有燃煤发电,发电煤以及所发电不纳入计算;既有燃煤发电又有余热发电,余热发
电供电量扣除,燃煤发电量不纳入计算。
2.12.3 计算方法
2.12.3.1 无余热发电、有燃煤发电:
Q s = Ms +(A+B )×1000÷C
式中:
Q s —熟料烧成综合煤耗 kgce/t
M s —熟料烧成标准煤耗 kgce/t
A—水泥窑点火用油折标煤 tce
B—水泥窑其他用能折标煤 tce
C—熟料产量 t
2.12.3.2 有余热发电、有燃煤及余热发电:
Q s = Ms +(A+B-D×1.229÷10000)×1000÷C
式中:
Q s —熟料烧成综合煤耗 kgce/t
M s —熟料烧成标准煤耗 kgce/t
A—水泥窑点火用油折标煤 tce
B—水泥窑其他用能折标煤 tce
C—熟料产量 t
D—余热发电供电量 kwh
2.13 熟料综合能耗
2.13.1 定义
统计期内生产每吨熟料的综合能源消费量,称为熟料综合能耗,以Q sn 表示,单位为千克标准煤每吨(kgce/t)。
2.13.2 统计范围
由原、燃材料入厂到熟料入库过程中所有的能源消费量,及其辅助环节能源消费量,
不包括石灰石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有余热发电,余热发电供电量需扣除;有燃煤发电,发电煤以及所发电不纳入计算;既有燃煤发电又有余热发电,余热发电供电量扣除,燃煤发电量不纳入计算。
2.13.3 计算方法
Q sn =Q s +Q cl ×0.1229
Q sn —熟料综合能耗 kgce/t
Q s —熟料烧成综合煤耗 kgce/t
Q cl —熟料综合电耗 kwh/t
2.14 水泥综合能耗
2.14.1 定义
统计期内生产每吨水泥的综合能源消费量,称为水泥综合能耗,以Q nn 表示,单位为千克标准煤每吨(kgce/t)。
2.14.2 统计范围
由原、燃材料入厂到水泥出厂过程中的所有能源消费量,及其辅助环节能源消费量,
有燃煤发电的要计入发电环节的能源消耗量,同时去掉发电环节向系统的供电量,不包括石灰石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
2.14.3 计算方法
2.14.3.1 有燃煤发电、有燃煤发电和余热发电
Q nn = (Q s ×A+B+C+D+E-F×0. 1229)÷G +Q ce ×0.1229
Q nn —吨水泥综合能耗 kgce/t
Q s —吨熟料烧成综合煤耗 kgce/t
A—生产水泥耗用熟料 t
Q ce —吨水泥综合电耗 kwh/t
B—烘干混合材耗用燃料 kgce
C—发电耗用燃料(包含原煤与成品油) kgce
D—物料倒运用燃料 kgce
E—消耗其他成品油 kgce
F—发电供电量 kwh
G—水泥产量 t
2.14.3.2 仅有余热发电、无发电(有窑)
Q nn = (Q s ×A+B+C+D)÷E +Q ce ×0.1229
Q nn —吨水泥综合能耗 kgce/t
Q s —吨熟料烧成综合煤耗 kgce/t
A—生产水泥耗用熟料 t
Q ce —吨水泥综合电耗 kwh/t
B—烘干混合材耗用燃料 kgce
C—物料倒运用燃料 kgce
D—消耗其他成品油 kgce
E—水泥产量 t
2.14.3.3 粉磨站
Q nn = (A+B+C)÷D +Q ce ×0.1229
Q nn —吨水泥综合能耗 kgce/t
A—烘干混合材耗用燃料 kgce
B—物料倒运用柴油 kgce
C—消耗其他成品油 kgce
D—水泥产量 t
3 可比能耗指标
3.1 可比修正系数计算
3.1.1 熟料强度等级修正系数
K sl =(52.5÷A )0.25
K sl —熟料强度等级修正系数
A—熟料平均28天抗压强度 Mp
3.1.2 水泥强度等级修正系数
K sn =(42.5÷A )0.25
K sn —水泥强度等级修正系数
A—水泥平均28天抗压强度 Mp
3.1.3 海拔修正系数
K hb =(A ÷101325)0.5
K hb —海拔修正系数
A—企业所在地海拔高度 m
3.1.4 混合材修正系数
K hh =3×(A-20)÷1000
K hh —混合材修正系数
A—混合材掺加量 %
3.2 可比能耗数据
3.2.1 吨熟料可比综合电耗
Q kcl = Qcl ×Ksl ×Khb
Q kcl —吨熟料可比综合电耗 kwh/t
Q cl —吨熟料综合电耗 kwh/t
K sl —熟料强度等级修正系数
K hb —海拔修正系数
3.2.2 吨熟料可比烧成综合煤耗
Q ks = Qs ×Ksl ×Khb
Q ks —吨熟料可比烧成综合煤耗 kgce/t
Q s —吨熟料烧成综合煤耗 kgce/t
K sl —熟料强度等级修正系数
K hb —海拔修正系数
3.2.3 吨熟料可比综合能耗
Q ksn = Qkcl ×0.1229+ Qks
Q ksn —吨熟料可比综合能耗 kgce/t
Q kcl —吨熟料可比综合电耗 kwh/t
Q ks —吨熟料可比烧成综合煤耗 kgce/t
3.2.4 吨水泥可比综合电耗
Q kce = Qce ×Ksn ×(1+Khh )
Q kce —吨水泥可比综合电耗 kwh/t
Q ce —吨水泥综合电耗 kwh/t
K sn —水泥强度等级修正系数
K hh —混合材修正系数
3.2.5 吨水泥可比综合能耗
Q Knn = Qnn ×Ksn ×(1+Khh )
Q knn —吨水泥可比综合能耗 kgce/t
Q nn —吨水泥综合能耗 kgce/t
K sn —水泥强度等级修正系数
K hh —混合材修正系数
4 消耗指标
4.1 石灰石单耗(柴油、炸药、导爆管)
4.1.1 定义
统计期内开采每吨石灰石所消耗的柴油、炸药、导爆管量,单位分别为千克每吨、千克每吨、发每吨。
4.1.2 统计量及范围
统计期内,矿山消耗柴油、炸药、导爆管量。其中柴油为矿车、液压铲、钻机消耗量。 统计期内石灰石开采量(不含剥离量)
4.2 吨石灰石消耗
4.2.1 定义
统计期内生产单位石灰石,分别在炸药、雷管、柴油方面投入的费用。
4.2.2 统计量及范围
统计期内炸药、雷管、柴油消耗量及单价(不含税),统计期内石灰石产量。
4.3 砖耗
4.3.1 定义
相邻两次中修间隔生产每吨熟料消耗的耐火砖重量,以Z 表示,单位为千克每吨(kg/tcl)。
4.3.2 统计量及范围
相邻两次中修间隔(前次中修结束至本次中修完成)内窑内及预热器、三次风管、篦冷机换砖(包括挖补)使用的新砖重量。
两次中修间隔期内熟料产量。
4.4 浇注料单耗
4.4.1 定义
相邻两次中修间隔生产每吨熟料消耗的浇注料重量,以J 表示,单位为千克每吨(kg/tcl)。
4.4.2 统计范围
相邻两次中修间隔(前次中修结束至本次中修完成)内窑内及预热器、三次风管、篦冷机更换浇注料(包括修补)使用的浇注料重量。
两次中修间隔期内熟料产量。
4.5 吨熟料砖及浇筑料消耗
4.5.1 定义
统计期内生产每吨熟料在耐火砖、浇筑料方面投入的费用,分别以M Z 、M J 表示,单位为元每吨。
4.5.2 统计量及范围
统计期内挖补、更换耐火砖、浇筑料种类、对应单价(不含税)及使用量,统计期内熟料产量。
4.6 球耗
4.6.1 定义
相邻两次清仓间隔内生产每吨产品(生料、水泥、煤粉)消耗的研磨体重量,以M y 表示,单位为克每吨(g/t)。
4.6.2 统计范围
相邻两次清仓间隔(前次清仓结束至本次清仓完成)内消耗的研磨体。
两次清仓间隔期内产量。
4.6.3 统计要求
以年度为单位必须进行清仓,筛除(拣除)变形、破碎的以及尺寸过小的介质,回装球及废球必须进行秤重。
4.6.4 计算方法
M y = (Qz +Q b -Q h ×106/ Nc
式中:
M y — 研磨介质的磨耗,g/t
Q z — 初装介质重量,t ;
Q b — 补球重量,t ;
Q h — 筛球后可回用球重量,不包括筛选出的尺寸过小介质(直径小于所在仓出料端
篦缝的1.5倍),t
N c — 统计期产品总量,t
4.7 吨产品研磨体费用
4.7.1定义
统计期内生产每吨产品(生料、煤粉、水泥)在研磨体方面投入的费用。以M yx 表示,单位为元每吨。
4.7.2 统计量及范围
统计期内前次清仓级配用新球规格、对应价格(不含税)及重量;补球规格、对应价格(不含税)及重量。统计期产品生产量。
4.8 耐磨件磨耗
4.8.2 定义
单位产品对应的耐磨件磨损重量。以M c 表示,单位为克每吨(g/t)
4.8.3 统计量及范围
耐磨件包括:辊式磨辊套、磨盘衬板、球磨机衬板、磨头护板、隔舱板、出磨篦板。磨损量为自耐磨件初始安装(新件或堆焊件)至拆离设备(报废或离线堆焊),耐磨件的重量变化。
初始安装至拆离设备期间产量。
4.8.4 统计要求
备件安装前以及拆离设备后必须进行秤重。
4.8.5 计算方法
M c = (Qz -Q b ×106/ Nc
式中:
M c — 耐磨件磨耗,g/t
Q z — 初装重量,t ;
Q b — 拆离设备时重量,t ;
N c — 周期内产品总量,t
4.9 辊压机磨耗
4.9.1 定义
单位产品对应的辊面磨损重量。以M g 表示,单位为克每吨(g/t)
4.9.2 统计范围
辊压机辊子初装(新辊或离线堆焊后回装)开始至离线堆焊(或报废)期间内在线堆
焊消耗焊材重量以及统计期开始、结束时点辊体重量变化。
初始安装至离线堆焊期间产量。
4.9.3 统计要求
辊子备件安装前、离线堆焊前必须进行秤重,在线堆焊时使用的焊材也要进行重量统计。
4.9.4 计算方法
M g = (Qz + Qc -Q b ×106/ Nc
式中:
M c — 辊压机磨耗,g/t
Q z — 初装重量,t ;
Q b — 离线堆焊时重量,t ;
Q c — 统计期内在线堆焊消耗焊材重量,t ;
N c — 周期内产品总量,t
4.10 磨、耐热件消耗
4.10.1 定义
单位产品对应的耐磨、耐热件费用。以M x 表示,单位为元每吨。
4.10.2 统计量及范围
耐磨、耐热件新件出库价格或离线堆焊价格(不含税)。
初始安装(新件或堆焊件)至拆离设备(报废或离线对焊)期间产量。
4.10.3 计算方法
M x = P / Nc
式中:
M x — 耐磨、耐热件消耗,元 / 吨;
P — 新件出库或离线堆焊价格,元;
N c — 周期内产品总量,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