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练笔,大有作为
来源:华拓网
一一_ 一 小小练笔,大有作为 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一小学王蕴芬 3.练笔在评 小练笔还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注重 练笔两者有机统~,才能达到“神”的境界。只读书不 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 练笔,是 囵吞枣.泛泛而读,结果只能是收效甚微; 作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 只练笔不读书,是无水之源.最终只能落个山穷水尽 意的表达应予鼓励。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为学生建 杜甫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和 的地步。R有多渎书,勤练笔,方能事半功倍,发展思 维,培养能力。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引导 、 -.,{ 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汀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简 介中也明确指出:苏教版教材在“读写结合”上采取了 “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的编写策略。所谓“长短结 合”,是说一方面要致力于长期积累,“多布云彩”,不 急于求成;另一方面也要因“课”制宜,搞一些模仿性 的迁移训练。所谓“大小结合”,是指既有专项的习作 训练(大作文),也有随课文安排的“小练笔”(小作文)。 大作文自成系列,小练笔机动灵活,从而构成整套教 材的作文体系。而笔者认为,这种随课文的小练笔,因 为其机动灵活.更具针对性,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有很大的作用,值得大力提倡。下面,笔者就以小学高 年级为例,谈谈小练笔的“大作为”。 一、小练笔。大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随课文进行的小练笔,好处有i。 1.理解运用相得益彰。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 义深化了理解,二者水乳交融.互动互促 , 2.为学生提供现成的“下锅之米”。“巧妇难为无 米之炊”,学生认为没有“话”可写.一直是写作训练的 难点。这种随课文进行的小练笔以课文内容为素材, 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 有效突破了这一瓶颈。 3.小练笔的随机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 的密度,从而也极大地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 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 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 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了语文1.具性 和人义性的高度统一。 二、小处着眼。勤于练习。注重评价 那么,小练笔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笔者认为: 1.练笔在小。顾名思义,小练笔,就要小,就要精。 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一二百字足矣,不必洋洋洒洒万 言,而是从细微处着眼,贵在传神。如写人物。开门见 山,只写人物的一个方面。 2.练笔在勤。练笔要有一定的频率,特别是对于 高年级学生,每篇课文都应适当安排5—8分钟时问进 行小练笔。一课一练,日积月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 高大有帮助。 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练 笔.还应有学生的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及典型案例 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 程。教师应重视对练笔的修改和评价,引导学生自改 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以共同提高 写作水平 、 三、敏锐捕捉训练点。合理选择训练形式 要使小练笔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大作为”。教师最 重要的还是寻找好关键的训练点,不拘形式。合理选 择,但求有效。小练笔的训练点可从以下方面把握。 1.仿写..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羊1l本能,是任何正常人 都存在的心理现象。没有今天 模仿,就没有明天的 创造。儿句或一段精彩的话,既可形象地描绘一个事 物的美丽、抒发一种感情.又适合展示另一事物的风 姿、流露类似的感情,巧妙地稍微加一些变化,就可以 将描写这个事物的句子迁移到对另一事物的描写上。 这种训练在小学阶段最常见,尤其适合低年级段,但 在高年级段也经常会运用 比如,学习了《我们爱你 啊,中国》,则可让学生模仿2~6小节的 式,以“我们 爱你——”为开头,进行诗歌创作,学生也不乏优秀的 篇章;学习了《谈礼貌》,可模仿课文,选择一个能说明 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写一写;学习了《广玉兰》,要求 学生观察喜欢的一种花,用一段话写Ⅲ它的特点。 2.续写。这是高年级语文学习中常用的一种训练 形式。如《爱之链》一课可以“乔依醒来……”为开头, 展开想像写一段话;学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后, 可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写一写40年后,美穗子和她的 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的情境。 3.补自。任何一篇文章,作者在写作时通过具体的 字词句及谋局布篇,物化_『其中的内容与思想.但往 往言不尽意,文章自身仍然有许多的空白点, 这正如 丰子恺先生在评价绘画艺术时所说的“ ,然后有生 气”一样,文章自身也正 为有¨r这些“留 ”。才具有 了让读者对照自我的空间。文本给学生留下的“ 白”,往往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而教师如果善于敏 锐地抓住这些“空白处”,引导学生写一写.往往能收 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中 说:肖邦听到祖国起义失败,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 腔热情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 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此时, 2009q-z第6期(总第457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