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塘沽一中 鞠建敏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学习方式 探究 实践 反思 评价
[摘要]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在保证全体学生具有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充分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习情景的创设,加强实 思,结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实际,灵活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共同发展。
化学课程标准秉承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笔者通过一年以来新课程试教实践过程中的亲身体会,认为在实际的教学中,应综合运用:情景渗透、实验探究、问题性学习等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下面谈一谈使用新教材的几点体会与反思。
一、 合理使用教材、研究教材
针对基于模块的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不仅要领会课程改革思想,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还要结合课程的内容标准研究教材的体系结构,切实把握内容的深、广度,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
新课程现行的教材有几种版本,我校现在使用的是人教社的必修1和必修2。和原来的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色彩缤纷,精彩纷呈。每一单元前面的彩图、课本中的插图,都直观地展示了化学中的美,使教科书的人文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同时得到充分的体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容上看,新教材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点变化了;知识内容的编排体系、逻辑结构改变了;并且增加了如[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的栏目,除此以外还增添了许多融知识性、趣味性、开放性、创造性于一体的栏目:[科学视野]、[科学史话]、[实践活动]、[资料卡片]等。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些小栏目的作用是我们实施新课程该改革的一线教师要经常考虑的问题。例如:在讲到《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一节时,结合课本中三段[科学视野]的内容,我事先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搜集资料、图片,查找关于硅、二氧化硅、硅酸盐在生活中的应用。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使我的课堂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二、 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激发兴趣,兴趣是创新学习的原动力。当学生对一个事物充满兴趣时,他的感觉会变得敏锐,想象会变得自由,思维会变得活跃,构成了自由创新的心境,学习就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创造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习情景的创设,营造民主、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他们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1) 通过新闻事件或历史资料创设情景
例如:引入《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一节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三个镜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在与英法联军作战中首次运用化学武器,此种炸弹炸
开以后,发出大量的黄绿色的气体,趴在战壕里的联军士兵吸了以后都牺牲了。后来才发现此种黄绿色的气体是有毒的氯气。
◆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液氯泄漏,造成28人死亡,两万多亩农作物受损,画面上农作物枯黄、变白。
◆2005年10月30日,武汉一废品收购点的液氯钢瓶发生泄漏,消防队员进行紧急处理。画面上消防队员将钢瓶浸入到了石灰水中。
通过这样的情景的引导,学生兴趣盎然,或看,或思,或议。为后面同学们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埋下伏笔。
(2) 通过实验来创设情境
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一有效教学手段来创设情景,既能达到对疑难问题的解决,也符合现在探究性学习的要求,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讲《化学能与电能》一节中的“原电池”装置时,我通过复习初中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实验入手:
[教学情景1]
【实验指导】介绍实验桌上的物品:一个灵敏电流计,两片铜片、两片锌片、一根石墨电极、两杯相同浓度的硫酸、导线。
指导学生做以下三个实验:1. 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2. 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3. 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
说明实验注意事项,要求同学认真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 。
【学生活动】实验并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 1. 锌片上有气泡,因为锌能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2. 铜片上没有气泡,因为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3. 铜片上有气泡。
【设疑】铜片上的气体是哪里来的?
通过观察铜片上产生气体这一反常现象,来讲解原电池这个装置。
(3) 通过生活常识来创设情境
如在讲解《生活中的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和乙酸》这一节时,提问:“酒为何越陈越香?”;“烧鱼时为何要加少量的料酒和食醋来去掉鱼腥味?”来引入课题。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难忘的化学学习体验,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里,用自己的亲历感悟化学的魅力,提高能力。而且,教师也应该充分地展现自己,凭借自身的素质,使化学教学更富有时代的气息,从而让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每一节课中,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 新教材大大强化了学生活动探究的力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学习就是要利用学生的
探究本能,通过合适的探究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并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探究的内容有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性质和用途的比较等。探究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分组实验,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上代替教师演示实验,或者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实验等。
在必修2有机化学的教学中,讲到《乙醇》一节时,分析乙醇的空间结构和化学性质,我采用了以下教学过程:
[教学情景2]
【师】:结构决定性质,你了解乙醇的结构吗?已知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可看作是乙烷分子中多了一个氧原子。
【教师】:展示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探究活动】 请同学们设想在乙烷分子中插入一个氧原子会是什么情况?有几种可能?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拼插C2H6O的结构,并在纸上画出可能的结构。
找一位学生在多媒体的实物投影处拼插乙醇分子的结构。
【教师指导】:可能的结构式。
I II
【教师】:分析Ⅰ式和Ⅱ式中氢原子位置,各有几种情况?怎样证明乙醇的分子结构是I式还是II式?我们通过金属钠与乙醇的反应实验来证明。
【定量探究乙醇的结构】:
已知 1 mol 无水乙醇与足量钠反应,收集到 11.2 L(标准状况)的氢气。根据这个实验数据,你能做出判断吗?
【学生】:1mol乙醇分子有6mol氢原子,如果6mol氢原子完全变为氢气,将生成 3mol氢分子。而实验中生成0.5mol氢分子,证明只有1mol氢原子被取代,说明乙醇分子中有一个氢原子与其它氢原子不同。推测乙醇分子的结构只能是I式。
【师】:展示乙醇分子的球棍模型
【深入探究】:那么 I式和Ⅱ式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
通过上面的教学实例来看:探究性教学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的一般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得出结论。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化学知识的“再发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
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地去建构信息。”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通过设计一项重大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并支持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的活动。经过实践证明:探究性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是一种与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原则相吻合的学习方式。
四、 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刚升入高中的高一新生来说。初高中化学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跨度较大,许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学些什么、怎样去学”。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1.重视掌握化学双基,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高中化学知识面广、横向纵向联系多、疑难点密布。因此,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化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准确地表达一些最基本的化学用语,加强基本概念的学习。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类比、抽象等思维过程理解基本概念、原理,使自己具有在具体情景中灵活应用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2.知识建构网络化、类比化,提高记忆效率。化学知识是零散的,只有多整理建构有效的网络,才能使知识活化为自己的内存,而且记忆更加牢固。因此说,学习需要小结、整合。在新教材试教过程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做小结,并且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学习小结。从实践来看,这样做的效果远远要比照抄教师或参考书上的现成总结好得多:学生做的小结越来越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3.联系生活,养成积极参与实验、实践的习惯。 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机会,如老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主动参与其中。捕捉每个实验细节,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在新课程实践中,我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方式。如学习了原电池的知识后,我发动学生在课余开展调查研究,调查市场中不同类型电池的特点,性能和用途。并查阅资料,了解废旧电池的污染和回收情况,并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回收旧电池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利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反思自己这一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这其中喜忧参半,有成功之处,也有很多不足。我觉得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把握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化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设立了由必修、选修模块组成的课程结构,拓展了学生的选择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而且教材内容编排顺序的改变也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必修1的第一章以实验作为高中化学的切入点。这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编排思想符合高一新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
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对于我的教学实践也有很大的启发。如前面提到的让学生自己做学习小结这个教学实例。在过去,我总是担心学生不会做学习小结,因此经常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小结,并把自己做好的小结直接灌输给学生,其实这样做不但使学习小结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使学生丧失了一次自主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机会。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更新观念,敢于放手,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有关知识,其效果要比直接传承好得多。
2、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多种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它的可参与性和成就感是其它教学手段难以具备的。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特别注意将某些演示实验(简单的试管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自主操作实验。还经常安排一些家庭实验,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水果电池);在讲解甲烷的正四面体的空间构型时,布置回家的作业为用土豆、牙签来拼插甲烷的空间结构。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这样就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
3、及时反馈,正确评价
为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反馈原理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还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应该说,教学过程不是事先预设的,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的口头回答、实验操作、课堂练习等反馈信息迅速做出反应和调控。而在课余时间,我尝试着让学生写“化学周记”这种新的反馈方法。周记中记录他们学习的成长历程。通过“周记”这个与学生沟通的平台,我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中的感悟和困惑,调控自己的教学过程。那么,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呢?除了最常见的纸笔评价方法,我首次采用了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的方法。档案中保存学生的单元知识小结、科技小论文、市场调查报告、查阅的学习资料、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等。在新课程改革中,这种全新的评价方式对我来说也是初步的尝试,我感觉具体做法中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有待于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继续改进。
4、教师应辩证的对待学生探究性学习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问题来探究,以及怎样按照科学探究的常规步骤有序进行探究活动,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若盲目地让学生去探究,反而会使学生忽略了一些学习中最为本质的东西。应该说,只有将探究学习、接受学习以及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5、提高驾驭必修课程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实施一年以来,我在教学中感到的最大困惑就是如何恰当地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的矛盾。经历了教学中的失败后,我也渐渐体会到必修课程是为了学习其它化学课程模块奠定基础,教学中应严格控制知识的深广度,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要求中学化学教师要深入学习、认真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作为教师平时应多调查反馈、多看、多学、多实践,才能有一定的底蕴,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素质的更高要求,才能更加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结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灵活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并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积极探索,与时俱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达到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王祖浩.着眼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