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复习辅导与测试试题:板块二 中国近代史 通史模拟训练2 含解析

来源:华拓网


通史模拟训练(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鸦片战争后,英国商人要求“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据此可知( )

A.英国要求对华贸易自由化 B.清朝官员贪污腐化严重 C.英国要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D.损害了中国关税和贸易主权

解析:选A。材料英国商人要求“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实际上是要求中国对英国开放市场,推动英国对华贸易自由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朝官员贪污腐化严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中国与英国贸易数据的对比,不能反映出英国要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故C项错误;材料中国可以制定并颁布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不能体现出中国关税和贸易主权遭到损害,故D项错误。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约谈判中,清政府对增开商埠、割地、修改税则、赔款各项均比较容易的予以接受。但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由多次拒绝,甚至打算以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这说明清政府( )

A.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B.仍然抱有天朝上国观念 C.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

第1页 共11页

D.开始建立近代外交体制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但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由多次拒绝,甚至打算以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可知清政府仍然抱着天朝上国的心态与外国交往,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或不符合史实,排除。

3.太平天国的文官考试在定都南京后即行开始,在整个统治期间未曾中断。考试形式在许多方面与清制相同,内容包括基督教的主旨和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此外,考试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这表明太平天国( )

A.放宽了参与政治的限制 B.得到了正统人才的支持 C.个人崇拜氛围十分浓厚 D.制度创新力度存在不足

解析:选A。材料中“内容包括基督教的主旨和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此外,考试的社会基础比较广泛”表明放宽了限制,故A项正确;正统人才的支持,与材料中“内容包括基督教的主旨和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不符,故B项错误;仅仅靠材料中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不能充分体现个人崇拜氛围十分浓厚,故C项错误;材料中“太平天国的文官考试”有所创新,而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制度创新,故D项错误。

4.1935年,党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指出“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并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这表明中共意在( )

A.寻求共产国际的帮助 B.争取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

第2页 共11页

C.停止内战、联蒋抗日 D.准备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解析:选B。关门主义指党的组织发展工作中的一种偏向,即忽视或以各种理由拒绝接收符合党员条件的同志入党,批判关门主义不是要寻求共产国际的帮助,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政治策略,解决了政治路线问题,既着重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在政治策略上的错误,也警戒全党汲取大革命中无产阶级放弃领导权而导致革命失败的教训,从而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无反映,故C项错误;材料“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不是为了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而是为了发动、团结与组织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抗日,故D项错误。

5.1939年1月,国民党发布国军第二期作战指导方案,强调:“国军应以一部增强被占领地区内力量,积极开展广大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敌人”。同时,主要部队配置于铁路要线,“保持现在态势”,“尽量牵制敌人”。这说明国民政府( )

A.消极抗战的应对之举 B. 全面抗战的战略构想 C.对日军力量的新认识 D. 战略战术的适时调整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可知从1939年1月国民党发布的第二期作战指导方案可以看出,国民党采用游击战和阵地战结合,反映了新阶段国民党战略战术的调整,故选D项。材料说明国民党积极抗战,故A项错误;全面抗战是依靠人民抗战,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日军的认识问题,故C项错误。

6.据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统计,中国国内市场四大类商品货值所占比重如下表,它反映出该时期( )

第3页 共11页

农业产品 手工业制造业产品 近代工业矿业产品 国内产商品合计 进口洋货 A.列强在华势力减弱 C.传统生产方式稳固

1920年(%) 42.3 32.2 12.7 87.2 12.8 1936年(%) 43.0 25.5 19.4 87.9 12.1 B.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D.官僚资本迅速扩张

解析:选C。据材料表格我们不难得知,传统的农业、手工业产品依旧占据了过半的绝对优势地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占据接近75%的比重,这就很充分的表明了传统生产结构的稳固,故选C项。

7. 1887年,盛宣怀的电报总局与英国大东、丹麦大北公司签订“齐价合同”,“更得分收每年五、六十万,岁入共二百数十万元”。这表明中国近代电报业( )

A.实现与洋商的平起平坐 B.在国际竞争中颇具优势 C.挽回了国家的部分利权 D.受到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齐价合同”“更得分收每年五、六十万,岁入共二百数十万元”可知,中国近代电报业挽回了国家的部分利权,故选C项。A、B、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8.以下数据显示了中国两种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量的变化,它反映了( )

中国茶叶出口额 中国蚕丝出口额 1931年 5108万元 14704万元 1933年 3858万元 5642万元 下降幅度 30% 61% A.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第4页 共11页

B.官僚资本挤压了民族资本空间 C.农业生产水平急剧下降 D.欧美贸易保护打击了中国经济

解析:选D。根据材料表格时间段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方资本主义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时期,为了化解本国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了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不断提升的民族关税使得国际间贸易环境日益恶化,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故选D项。

9.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下列史实能为费教授提供论证的是( )

A.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 B.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 C.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 D.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

解析:选D。材料中“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强调西方对中国的影响。D选项中留声机属于西方事物,故正确。A选项中“书玩”、“砚筹”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故排除;B选项中“张灯作戏”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故排除;C选项中“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故排除。

10.如图是1912年、1936年中国进口产品分类统计。其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第5页 共11页

A.工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B.重化工业发展日渐萎缩 C.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D.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

解析:选A。观察图,可知材料反映进口产品中轻工产品比重下降,重工产品比重上升,而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达到旧中国的最高峰,故A项正确;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达到旧中国的最高峰,重工业也得到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得出自然经济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能看出工业性质,故D项错误。

11.光绪二年,郭嵩焘率随员在伦敦设立了使馆。他将赴英途中的见闻记入《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该书寄到总理衙门,遭到满朝文武大臣们的攻击和漫骂,直到他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该书的遭遇反映了( )

A.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 B.洋务派主张变革中国的制度 C.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阻力大 D.洋务派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解析:选A。根据题干材料得知,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的提议遭到了国内封建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和攻击,这就说明中国近代化进程阻力强大,故选A项。洋务派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进步力量,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近代中国外交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

第6页 共11页

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获取了清廷最高统治者的认可与支持,故D项错误。

12.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 )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 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 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选A。据材料“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可以得出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制外来的侵略,故选A项。B、C、D三项不符合史实。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2年,清政府上谕称“我大清朝律例一书,折衷至当,备极精详”,但也不得不承认“为治之道,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同时要求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咨送外务部”。此后清政府颁行的经济法规包括10余类,近20项,其内容涉及工商综合类、商标、矿业、铁路、金融、商品赛会、度量权衡、经济社团以及奖章章程等诸多方面。如《商人通例》界定了商人的身份和他们的权利、义务。《商标注册暂拟章程》规定“如有侵害商标专

第7页 共11页

用权者,准商标主控告,查明责令赔偿”。《破产律》注意维护债主的利益。《大清国矿物章程》规定“外商概不准收买矿地”。《奖励华商公司章程》规定“官商绅民投资兴办公司,凡能集股五十万以上者,按集股数额多寡,给予不同奖赏,集股五千万以上者奖励头等顾问官,加头品顶戴,赐双龙金牌,子孙世袭商部四等顾问官”。对于清末经济法规的制定,预备立宪公会在肯定其“椎轮荜路,厥功至巨”的同时,也指出“政府颁布商事法令,每不与商人协议,致多拂逆商情之处。是非徒不足以资保护,而且转多窒碍”。

——摘编自朱英《论清末的经济法规》

材料二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美、欧各国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社会改良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事务。20世纪初,英国议会加快了社会经济立法脚步。1908年6月,议会颁布了《养老金条例》。其内容为,财政拨款120万英镑作为非捐助性养老金的费用。所有年收入不超过31英镑的70岁以上的老人均可申请领取养老金。1905年,《失业工人法》应运而生。1911年,《失业保险法》作为《国民保险法》的第二部分由议会通过。1908年通过的《矿工8小时工作法》是第一个对成年男子限制工时的立法。1912年又应矿工的要求通过了《矿工最低工资法案》。1909年实行的《行业委员会法》,专门解决“血汗工人”的最低工资问题。同年还颁布了《房屋和城镇计划法》。1908年,《健康保险法》获得议会通过。

——摘编自刘华平《论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立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经济法规颁行的背景及政治影响。(10分)

(2)依据材料说明20世纪初中英两国立法的主要区别及启示。(10分)

第8页 共11页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时间“1902年”及经济法规内容从社会环境、晚清政府、经济发展与阶级力量变化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清政府颁行的经济法规内容、管理层面、经济发展对政治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区别,据两国经济法内容、两国立法方式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启示,根据中英立法的背景和内容说明。

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推行;西方文明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影响:推动中国社会法制化进程;传统的官商关系有所改变;提升了民族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不能充分满足资产阶级的要求;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

(2)区别:清朝立法重在鼓励经济发展,立法程序较少体现民意;英国立法重在促进社会公平,议会立法符合民主程序。

启示:法制化是历史潮流;法律建设应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保驾护航;法律建设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民主政治是法制建设和经济持久发展的重要前提。(任答二点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人们长期珍爱的信念,如相信人类的进步具有普遍性。一位名叫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德国退休教师以《西方的没落》为题出版了一部专著,悲叹西方的衰落。有史学家这样描述一战后的欧洲社会对“民主”和“科学”的态度:“许多对19世纪进步尤其是对科学和技术的崇拜受到了攻击。科学家领导人类对自然进行有益的征服的梦想看起来已经破灭了。因为科学家在战争期间发明了毒气和烈性炸药。民主成为另一个倒下去的崇拜对象,普通民众通常把民主制看作是正在衰落的政治体系,把它同腐败的和

第9页 共11页

无效的政党政治联系起来,想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

而与此同时的中国,一本名为《新青年》的杂志风行中国知识界,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鲁迅等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以改造落后的国民和社会为己任。

——据(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20分)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一战后欧洲和中国对民主和科学的不同态度,提炼观点,结合中外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

答案:示例:

观点:社会价值观的兴衰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论述: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启蒙思想家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腐败加剧,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集团利益的代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化学产品等人类科技进步的成果被应用于战争,造成了巨大的杀伤力;生产力倒退,社会持续动荡,人们开始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科学”提出怀疑和挑战。

20世纪前期的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是真正的民国并没有建立起来。袁世凯政治上推行专制,思想领域尊孔复古,中国社会各进步阶层深恶痛绝。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第10页 共11页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日趋深入人心,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信西方的民主思想和科学法则能够拯救中国。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奋起反击,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因此,一定的价值观念是一定的社会条件产物,是特定环境下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社会物质、思想长期准备的必然结果。

第11页 共1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