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西师大版五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2》教案(打印版)

来源:华拓网
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第5课时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例3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被除数小数点向右移动数位缺乏时要补“0〞占位的方法。

难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比拟下面各数的大小

114 114.0 114.00

要求学生先比拟,再说一说根据什么比拟大小的。归纳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计算下面各题

23.4÷0.9 2.34÷0.9 234÷0.9

教师:这三道题都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同学们对前两题做得又对又快,但对234÷0.9做起来有困难。难在什么地方呢?难就难在被除数是整数而除数是小数,这种问题又怎样处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自由读题,列出算式:114÷9.5。

教师:这道题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发现被除数是整数。

教师:以前我们在解决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的除法时是怎样解决的?

引导学生说出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

数再进行计算。

教师:扩大相同的倍数再计算会影响计算的结果吗?

学生:不会。

教师:114÷9.5能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计算吗?请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独立操作。

教师:9.5变成整数需要扩大几倍?

学生:10倍。

教师:那么114也需要扩大几倍?

学生:10倍。

教师:114÷9.5变成了1140÷95,现在你会计算了吗?

独立思考这道题怎样算,再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注意指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算法,并随学生的答复板书:

提问:被除数的末尾为什么要添上一个0?不添0行不行?

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要在114末尾添0的认识。

试一试:2÷0.25 5.4÷0.45

议一议: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指导学生先观察例题,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几位〔位数不够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其实我们还可以把计算方法归纳为几个简单的步骤来操作。在学生概括计算方法的根底上,教师引导学生把计算法那么归纳为3个程序的操作步骤:

一看:看清楚除数有几位小数。

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位缺乏时,用0补足。

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那么计算。

三、稳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集体订正后,让学生找一找这些商比被除数大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当除数小于1时,它们的商大于被除数。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相关习题,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板书笔记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2〕

例3 114÷9.5=12〔天〕

答:114kg饲料可以喂12天。

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通过小数的性质的复习,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了必要的知识铺垫。同时,教师利用数字相同但除式不同的三道计算题,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感受计算的难点和障碍,

既提出了新的问题,又启发和调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例题时,采用尝试、思考解答例题的方法,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也开展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9课时 问题解决〔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2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景中,能借助所学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过程的严谨性。

2. 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根本策略。

3.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决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难点: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根本策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多媒体课件演示: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学生计算后,抽一学生的作业到视频展示台展示,并请他说说他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要这样算?引导学生说出梯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进行直观地演示。

教师:看来同学们前面的知识学得不错,今天我们就要利用你学过的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例如1。

教师:从这个情景图中,你能了解到什么信息?

引导学生从题中找出这样几个信息:这堆圆木堆放的横截面形状像梯形,每一层比上层都少1根;知道顶层、底层圆木的根数,堆放的层数;要求这堆圆木一共有多少根。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圆木、钢材等堆放成这样的形状,要知道这堆圆木一共有多少根,你准备怎么解决呢?

学生讨论后答复。如果有学生说出可以一根一根地数时,教师肯定这种方法后追问:如果每层堆放了很多根,堆了很多层,这样一根一根地数还方便吗?

教师:是呀,如果我们能找到圆木的堆放规律,就能比拟巧妙地,也更方便地算出圆木的根数了。同学们能发现它的堆放规律吗?

引导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强调堆放规律是:从上往下,一层比一层多放1根。

教师:你能利用这个规律来求圆木的根数吗?怎么求?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算法后汇报,估计学生提出的方法有:

(1)把每层的根数加起来:3+4+5+6+7+8=33(根)。

(2)把第1层的根数和最后一层的根数相加(3+8),第2层和倒数第2层的根数相加(4+7),第3层和第4层的根数相加(5+6),这样就有3个11根:(3+8)+(4+7)+(5+6)=11×3=33(根)。

教师:刚刚同学们利用圆木的堆放规律,较为巧妙地算出了圆木的根数,除了这样算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算法呢?

如果学生能说出来,就由学生来表达自己的算法,如果学生分析有困难,教师那么作下面的引导。

教师:刚刚我们还知道这样一个信息,这堆圆木的横截面像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教师:那咱们能不能像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式那样来分析圆木总根数的计算方法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多媒体课件演示将同样的两个横截面是梯形的圆木图形一正一反的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学生看后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汇报:

引导学生说出:把两堆完全一样的圆木一正一反地堆放,每层圆木的根数就同样多了。

教师追问:每层圆木的根数是多少呢?

教师:这11根怎么得来的呢?

引导学生分析出这11根是“顶层的根数+底层的根数〞。

教师:那这样两堆圆木的根数又是多少呢?

引导学生分析出:两堆圆木的根数=(顶层的根数+底层的根数)×层数,从而分析出:一堆圆木的根数=(顶层的根数+底层的根数)×层数÷2。

教师:这种方法和求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拟相似,但它是在求面积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不是在求面积,它是在求圆木的根数。虽然圆木堆放的形状的横截面

像梯形,但不是一个标准的梯形,因为这些圆木的中间有空隙。

教师:虽然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梯形,但是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借鉴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类似的问题可以相互借鉴。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看它的结果是否和我们前面算出的结果一样。

学生计算,并得出一样的结果。

教师:根据我们刚刚的验证,你能推导出类似的求圆木总根数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答复板书:总根数=(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堆放的圆木、钢管的根数。这种方法你掌握了吗?请试着做一做练习二十四第1题。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例如2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制作这些标志牌大约需要的铝皮包括哪些局部呢?

引导学生分析制作这些标志牌需要的铝皮包括两个局部,17块标志牌所需的铝皮和在制作过程中损耗的铝皮,教师根据学生答复板书:制作这些标志牌大约要多少平方米的铝皮=17块标志牌所需的铝皮+在制作过程中损耗的铝皮。

教师:这两局部中什么是直接告诉的?什么不知道?

让学生意识到损耗的铝皮是直接告诉的,而17块标志牌所需的铝皮不知道。

教师:怎样求17块标志牌所需的铝皮?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小组交流想法。

抽学生汇报。随学生的汇报教师逐步完成右面的板书。

在学生理解题意的根底上,抽一学生到黑板上解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对于最后计算的结果,你们保存一位小数后是多少?(6.7m2)如果计算结果是6.617m2。那么保存一位小数后会是多少呢?

学生可能会答复:6.6m2和6.7m2两种答案。

教师:为什么会有同学认为是6.7m2呢?理由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里保存一位小数,不能对保存的下一位“四舍五入〞, 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材料只能多不能少,少了无法制作成要求的数量。因此,不管要求我们保存的下一位的数是多少,我们都不能舍去,而应该往前进一。所以6.7m2比6.6m2恰当。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解答这类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保存近似值的方法。

教师:同学们比拟一下这两道例题,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两道例题都要借鉴或用到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且在解答时都要层层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式来一步一步地解答。

教师:这种类似的题同学们知道怎么解答了吗?让我们来试一试。

三、稳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四第5题。

教师:在解答这道题时我们应该先算什么样?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引导学生层层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解答,并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学生解答后全班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你节课你都学到了些什么?学生答复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四的相关习题。

板书笔记

问题解决〔1〕

例1 总根数=(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例2 制作这些标志牌大约要多少平方米的铝皮=17块标志牌所需的铝皮+在制作过程中损耗的铝皮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表达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其中简单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提出来,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巧妙的解法,那么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圆木堆放的规律一步一步地进行探讨,这里“规律〞是巧妙解法的根本所在,所以教学中十分关注对规律的分析,让学生结合堆放的规律来分析解题方法,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