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课程标准
(GYZB/K××××-2009)
0 概述
本课程以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为基础,着眼与信息技术在日常办公、工作过程中基本应用方法的学习、掌握,突出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学以致用与拓展知识面的目的。
0.1 适用专业
本标准适用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实施。
0.2 学时与学分
建议课程实施时量为64∽72标准学时,建议课程学分为3∽4学分。 1 课程定位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各专业的学生而言,应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熟练办公软件、熟练上网操作的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养。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已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操作技能已成为人们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计算机应用》已成为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
1.2 相关课程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开设是后续所有与计算机相关课程学习的基础。如《办公软件》、《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学习都必须以其为前提。
2 课程目标 2.1 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能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熟练掌握Windows 2003、Word2003、Excel 2003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技巧,以及初步了解PowerPoint2003、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HTML文档、FrontPage2003的基本知识,具备初步计算机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2.2 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 2.1.1 知识目标
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正确理解信息技术领域基本名词术语的含义并学会使用它们;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典型应用领域及其对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巨大作用和影响;正确理解计算机及其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及有关操作的含义,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掌握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数据处理、电子幻灯片等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日常文字编辑、电子图表制作等数据处理工作。了解Internet的发展历史、及加入方法,掌握WWW、E-MAIL、FTP等术语的概念,学会使用IE浏览器浏览
Web网站及FTP网站。
2.1.2 能力目标
全面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操作; 全面掌握Word 2003 的各项功能; 全面掌握Excel 2003的各项功能; 掌握PowerPoint2003的各项功能;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组成和系统结构; 通过本课程学习有助于获得Office认证。
2.1.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环保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从事计算机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相关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3 课程内容标准 3.1 课程设计思路 3.1.1 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模块设计:以学生从“零起点”到“办公高手”的学习过程为主线,重组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章节进行模块化设计,从“基础知识模块”到“基本操作模块”到“综合应用模块”,循序渐进开展教学。
工学结合:从学校、企业、事业单位“信息化办公”的实际工作出发,针对培养目标选取 “真实的工作任务”。
任务驱动:结合学生“购买电脑---课堂学习---课外生活---校外实习----毕业论文”整个大学阶段遇到的问题,设计了不同的学习情境。
必需够用:满足后续课程学习的要求和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3.1.2 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构建了基于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任务的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基于“任务驱动、案例模仿、创意设计”的思路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实施了“五个阶段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1.3 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思路
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基础、心理特征;针对本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工学结合”、“兴趣导向”为原则,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课内与课
外结合”、“教师指导与自学结合”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教师自主开发软件应用到教学、技能训练和考核中,提高教学效率。
3.1.4 考核方式的设计思路
通过游戏式的测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学生在案例的模仿练习和闯关测试过程中掌握基本操作,再通过综合应用模块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阶段问题的能力,达到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岗位实际问题的要求。
3.2 课程内容选择
计算机基础知识 操作系统Windows XP 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 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3
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03 Internet应用基础 常用工具软件
3.3 课程内容标准
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知识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知识点涉及到的原理、方法能给予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有关操作步骤。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操作命令,进行Windows 2000设置和管理、Word 2000和Excel 2000的一般使用,演示文稿和网页的制作、Internet的使用。
学会——是指能独立地完成指定的文档编辑、表格制作和电子邮件收发等实际操作。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是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 教 学 内 容 1.计算机发展简史 2.计算机的类型 3.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 4.数及其表示 5.信息的编码 7.计算机硬件系统 8.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9.计算机软件系统 10.信息的内部表示和外部形式 11.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护 12.微型计算机系统
知 道 √ √ √ √ √ √ √ √ 理 解 √ √ √ 掌 握 学 会 (二)中文Windows XP
教学要求 教 学 内 容 1. Windows XP 基本知识 2. Windows XP的资源管理 3. Windows XP的系统环境设置 (三)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
教学要求 教 学 内 容 1. Word 2003的基本知识 2. Word文档的基本操作 3. Word文档的编辑操作 4. Word文档的排版操作 5. Word表格的制作 6.图文混排 7.样式与模板 8.邮件合并 (四)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3
教学要求 教 学 内 容 1. Excel 2003中文版概述 2. Excel 2003的界面 3. Excel 的数据 4.数据的运算 5.数据的输入与编辑 6.Excel 2003的工作表函数 7.分式中坐标的引用 8.审核工作簿 9.基本操作 10.图表与图形 11.数据管理与分析 12.Excel在管理中的应用 (五)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03
教学要求 教 学 内 容 1.PowerPoint2003的基本认识 2.演示文稿的制作 3.演示文稿的放映 4.统一幻灯片的风格 5.动画与超级链接技术 知 道 √ 理 解 掌 握 √ √ √ √ 学 会 知 道 理 解 √ 掌 握 √ √ √ √ √ √ 学 会 √ √ √ √ √ 知 道 理 解 √ 掌 握 √ √ √ 学 会 √ √ √ √ 知 道 理 解 掌 握 √ 学 会 √ √ (六)Internet应用基础
教学要求 教 学 内 容 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组成与系统结构 2. Windows XP的网络和通讯功能 3.INTERNET基础知识 4. IE浏览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5.网页的制作 (七)常用工具软件 知 道 √ 理 解 掌 握 √ √ √ √ 学 会 教学要求 教 学 内 容 1.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4 课程资源标准 4.1 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师德高尚、治学严谨。院、系两级领导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统一安排,采取多种措施合理的解决了教学与师资培养间的关系。通过硕士学位进修、下企业锻炼、校内导师培养等多种形式实现中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计算机信息管理教研室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专任教师,包括谢勇、涂岭、阮文、周朕、吴代文、祝旭、李原、张蕾等。
4.2 实习实训条件
《计算机应用》课程相关的实践场所有:5404、5405、5407、5408机房4间,不仅配备300多台高档计算机,而且还配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其中包括有路由器,交换机,网络管理软硬件,投影仪等,为各种教学手段提供了相应的教学仪器设备,保障了校内实训的顺利进行。设备完好率100%,可同时容纳6个教学班进行实验和实训,能充分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各实验实训室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
4.3 教材及参考资料
《计算机应用》教材要在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下,实行多样化。可以选用高职高专优秀教材,也可以选用面向21世纪编写水平较高的教材。
4.4 其它资源
可以选取配套的上机实训指南,安装操作应用考试软件,方便教学效果的考核。 5 课程考核标准 5.1 考核方式
这门学科的评价依据是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方式、分制与分数解释:
知 道 理 解 掌 握 学 会 √ 平时成绩×0.3+期末集中考试×0.7=总评成绩 期末考试采用笔试,条件成熟时宜采用机试的方式。 5.2 考核内容
计算机基础知识,约占20%。 Windows操作系统,约占20%。
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使用,约占50%。 Internet应用基础,约占10%。 5.3 考核结论
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 6 课程实施建议 6.1 教学模式
教师教学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组织学生以课堂听讲、案例分析、讨论、模拟练习、课后复习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强调学生“做中学”,巩固学习成果,提高职业能力。
组织学生去企业实地参观考察和见习。
6.2 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技能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就业后的岗位工作就是使用计算机,通过办公自动化软件,把素材进行信息化处理、加工形成办公文件。因此,本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是以满足各行各业文职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为目标进行设计,依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采用“实例教学、模拟训练”的教学方法,通过真实的实例来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6.2.1 教学模式的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教师、学生、情境和实例四个因素的整合,总体采用实例教学、模拟训练教学模式,教学中的教学流程大体是这样:
(1)虚拟工作环境与工作职位。
(2)创建工作情境:创建一个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
(3)提出学习实例:在教学情境下导入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实例作为学习中心; (4)教师对实例进行剖析讲解; (5)学生对实例进行模拟训练;
(6)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并收集学生的模拟训练成果。
通过上述教学流程完成了教师用实例的教学,学生用实例模拟训练。使学生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在学的过程完成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应用。
6.2.2 教学模式的创新 (1)教学模式的变革
采用实例教学、模拟训练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明确的实例,学生通过完成实例学习、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2)教学场地的转换
由传统的教室教学到多媒体教室教学,由实验室教学到多媒体实训场教学的转变,而且还注重教学内容与企事业单位办公应用和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接轨。
(3)考核方式
由理论考试到操作技能考试的转变;引进了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国家劳动部计算机高新技术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不组织期末考试,用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作为本课程的考核成绩,并且每位同学还可自愿报名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证书的考试。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课堂讲授、教师操作演示、上机实训、实例分析、互动性学习等多种方法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了教、学效果。
本课程大量采用案例法将需讲授的内容,化解到具体独立的实例制作中,教师可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对制作的实例进行剖析讲解。
(1)课堂讲授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对制作的实例进行剖析,解决了教材重难点,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教师操作演示
教师直接在多媒体投影机进行设计操作示范,制作技术和要领的讲解与示范结合,并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实现教师机与学生机同屏显示教学内容,使授课与学生上机练习随机进行,做到了真正的互动式教学;
(3)上机实训
有选择性地布置一些思考题和实训题,强化学生加强课内外上机练习,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4)实例分析
在教案中准备不同的教学实例,将这些实例让学生分析、讨论,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 从而以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6.3 教学手段
主要采用实例教学模拟训练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和电子课件进行教学。
6.3.1 运用多媒体演示教学
任课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尽量采用音像图文资料,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有课堂教学电子课件,演示操作技术等电子课件。在计算机实训室中采
用多媒体系统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将真实环境的操作演示与多媒体课件的讲授相结合,使教学更具直观性和互动性。
6.3.2 基于网络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网上辅导
依托校园网以及本课程提供的网络课堂构建自主学习平台,实现环境、资源、活动全面数字化,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还有大量的实例、教学观摩、录像光盘、网络资源可供学习、评价以及自学。优化了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收得实效。
6.3.3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
构建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大力发展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方式多样化,既有校内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性的实践教学,又有校外实训基地的企业岗前技术培训,以及企业师傅带徒弟的顶岗实践。
7 其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