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精选中考比较阅读题(部编教材初二)2019.5
《⼩⽯潭记》精选中考⽐较阅读题(部编教材初⼆)2019.5九、2006太原阅读⽂⾔⽂,完成1114题,(12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所依⽇光下彻,影布⽯上,........不可久居,乃记之⽽去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溪,南流数⼗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洄悬激注佳⽊异⽵,垂阴相映此溪若在⼭野,则宜逸民退⼠之所游处;在⼈间,则可为都⾢之胜境,静者之林亭⽽置州以来,⽆⼈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遁世隐居的⼈⑥置州:设置州郡
11、[甲]⽂第⼀段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描写溪⽔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解释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③南流数⼗步南:④不可名状名:
13、⽤现代汉语说说下⾯句⼦的意思(4分)
①其岸势⽝⽛差互,不可知其源②佳⽊异⽵,垂阴相映
14、⾯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产⽣“怅然”的情绪?(2分)三、11、(潭)⽔和(游)鱼清流触⽯,洄悬激注12、①⼤约,⼤概②凄清,冷清清③向南④说出
13、①那⽯岸的形状象狗的⽛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的源头②秀美的树⽊奇异的⽵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
14、这⾥景⾊优美却⽆⼈赏爱,触发了作者对⾃⼰境遇的感慨⼗⼀、2006仙桃市、潜江市、江汉油⽥三、阅读与探究(共40分)(甲)从⼩丘西⾏百⼆⼗步,隔篁⽵,闻⽔声,........不可久居,乃记之⽽去
(⼄)⼦城①西北隅,雉堞圮毁②,榛莽③荒秽因作⼩楼⼆间,与⽉波楼④通远吞⼭光,平挹江濑⑤,幽阒辽?⑥,不可具状⑦夏宜急⾬,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声宜⿎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声丁丁⑧然;宜投壶⑨,⽮声铮铮然:皆⽵楼之所助也公退⑩之暇,被?鹤氅,戴华阳⼱?,⼿执《周易》⼀卷,焚⾹默坐,消遣世虑江⼭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树⽽已待其酒⼒醒,茶烟歇,送⼣阳,迎素⽉,亦谪居之胜概也(节选⾃王禹偁《黄冈⽵楼记》)(12分)【注】①⼦城:城门之外的套城,也叫瓮城、⽉城②雉堞(zhìdié):城墙上矮⽽短的墙圮(pǐ):毁坏③榛:丛⽣的杂树莽:深密的荒草④⽉波楼:在湖北省黄冈县城上⑤平挹(yì)江濑(lài):意思是平视沙滩清流似乎伸⼿可汲挹:汲取濑:沙滩上的流⽔⑥阒(qù):静?(xiònɡ):远⑦状:描述⑧丁丁(zhēnɡzhēnɡ):棋⼦敲击声⑨投壶:古代宴饮时举⾏的⼀种娱乐游戏,⽤箭往壶⾥投,以投中次数决定胜负⑩公退:办公归来?被:同“披”?华阳⼱:道⼠戴的头⼱?第:只8.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尤清冽()(2)不可具状()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法相同的⼀项是()(2分)A. 乃记之⽽去公退之暇B. 其岸势⽝⽛差互待其酒⼒醒C. 潭西南⽽望野芳发⽽幽⾹D. 以其境过清以中有⾜乐者
10.⽤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2分)江⼭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树⽽已11.⽂段理解(6分)
(1)甲⽂第⼆段共有三句,其中侧⾯描写潭⽔清澈透明的是第_________句;⼄⽂第⼀段中由远及近写景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暗⽰了作者在政治上的遭遇的⼀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 ”(3分)(2)甲⼄两⽂都表现了作者遭贬后为排解内⼼愤懑⽽寄情⼭⽔的⼼境,请根据两⽂内容,结合作者的⼼境,补写下⾯的对联(3分)见永州⽯潭,乐⼭⽔树⽵,感受凄寒之景;登黄冈⽵楼,宜琴棋诗壶,
三、(共40分)(⼀)8.(1)格外(或:特别、尤其)(2)详细(或:全部、⼀⼀)(2分)9.D(2分)10.江流⼭峦之外(或:江流⼭峦的远处),只看到风中的⽩帆,沙滩上的⽔鸟,轻烟淡云,翠⽵绿树⽽已(或:翠⽵绿树罢了)(2分错⼀处扣1分,扣完2分为⽌)11.(1)第⼀空:⼀(或:1)第⼆空:远吞⼭光,平挹江濑第三空:谪(或:谪居)(3分每空1分)(2)⽰例:“消遣世虑之情”、“排解谪居之忧”等(3分酌情评分)
⼗⼆、2006天门(正卷) (⼆)⼩⽯潭记(柳宗元)(11分)从⼩丘西⾏百⼆⼗步,隔篁⽵,闻⽔声,.........不可久居,乃记之⽽去.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折蛇⾏,明灭可见( ) (3)凄神寒⾻,悄怆幽邃( ) (4)不可久居,乃记之⽽去( )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法相同的⼀项是( )(2分)
A.暮寝⽽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荆国有余地⽽不⾜于民(《公输》)B.前⼈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满井游记》)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答司马谏议书》) 以塞中谏之路(《出师表》)D.其真⽆马邪(《马说》)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愚公移⼭》)11.⽤现代汉语翻译下⾯句⼦(2分)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译:
12.理解填空(2分)
课⽂多⾓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法主要有:①点⾯结合如写⽯:“________________ ”是⾯,“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声”是远,“下见⼩潭”是近⑧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上”是静,“______________”是动④虚实相⽣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写_________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13.选⽂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3分)(⼆)9.①⼤约(表数⽬不确定)②像蛇⼀样③使……寒④离开(每个词0.5分)10.B
11.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着,参著不齐,随风飘动(2分)12.①全⽯以为底③俶尔远逝④鱼⽔(每空0.5分)
13.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境(3分)⼆⼗、2008年荷泽市⼩⽯潭记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所依。⽇光下澈.......。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去。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溪。南流数⼗步,合营溪。⽔抵两岸,悉皆怪⽯,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洄悬激注。佳⽊异⽵,垂阴相荫。此溪若在⼭野,则宜逸民退⼠之所游处;在⼈间,则可为都⾢之胜境,静者之林亭。⽽置州以来,⽆⼈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①以.其境过清()②不可名.状()11.翻译下列句⼦。(4分)
①⽃折蛇⾏,明灭可见。②佳⽊异⽵,垂阴相荫。
12.两⽂各写出了⽔怎样的特点,分别运⽤了什么描写⽅法?(4分)甲⽂:⼄⽂:
13.两⽂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例说明。(2分)10.答案:①因为②说出
评分: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看到溪⽔像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时隐时现。
②美好的树⽊与奇异的⼭⽵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评分: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甲⽂:清澈透明,侧⾯(间接)描写⼄⽂:⽔流湍急,正⾯(直接)描写评分: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13.答案:借景抒情例如甲⽂借描写⼩⽯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境。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六、(09南京)阅读下⾯古诗⽂,完成题。(13分)次北固⼭下王湾
客路青⼭外,⾏⾈绿⽔前。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海⽇⽣残夜,江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潭记(节选)柳宗元从⼩丘西⾏百⼆⼗步,隔篁⽵,......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观第五泄①记(节选袁宏道
从⼭门右折,得⽯径,数步,闻疾雷声,⼼悸。⼭僧⽈:“此瀑声也。”疾.趋,度⽯罅②,瀑见。瀑⾏青壁间,撼⼭掉③⾕,喷雪直下,怒⽯横激如虹,忽卷掣折⽽后注,⽔态愈伟,⼭⾏之极观.也。游⼈坐欹岩下望,以.⾯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飞⾬泻崖,⽽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xià):裂缝。③掉:摇动。1.下列句中加点同意义相同的⼀组是( )(2分)
A.伐.⽵取道齐师伐.我 B.似与游者相乐.⼭⽔之乐.,得之⼼⽽寓之酒也C.疾.趋,度⽯罅必为有窃疾.矣 D.⼭⾏之极观.也此则岳阳楼之⼤观.也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受沫”中的“以”意义和⽤法相同的⼀项是( )(2分)
A.⽆从致书以.观 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皆以.美于徐公3.⽤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所依。翻译:
(2)瀑⾏青壁间,撼⼭掉⾕。翻译:
4.以上诗⽂部描写了⽔,请从中分别选—个表现⽔的特点的字,填⼊下⾯空格中。(3分)(1)《次北固⼭下》:□(2)《⼩⽯潭记》:□ (3)《观第五泄记》:□
答案:1.(2分)D
2.(2分)B
3.(4分)(1)潭中的鱼⼤约有⼀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瀑布在青⾊的⽯壁间飞泻,震撼着⼭⾕。 (每句2分,意对即可)4.(3分)(1)平(或:绿) (2)清 (3)伟(或:疾) (每处1分)5.(2分)(1)思乡之情 (2)⽽犹不忍去 (每处1分)
三⼗⼆、(2010年辽宁省锦州市) (⼀)阅读甲、⼄两选⽂,回答l2~l5题。(l2分)
[甲]从⼩丘西⾏百⼆⼗步,隔篁⽵,闻⽔声,如鸣佩坏........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草堂,⽽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三、四⾥为青⽺宫,溪时远时近,⽵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清华,神肤洞达.⾃宫以西,流汇⽽桥者三,相距各不半⾥。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来”是也。 (选⾃《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的佩⽟。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的美⽯。③潆回:⽔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1)⽔尤清冽冽: (2)佁然不动佁: (3)西折纤秀长曲西: (4)尽溪,平坦如荠尽:13.翻译下列句⼦。(4分)(1)⽇光下澈,影布⽯上。译⽂:
(2)⾏三、四⾥为青⽺宫,溪时远时近,⽵柏苍然。译⽂:
14.甲、⼄两⽂在语⾔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法上有什么不同点?(2分)答:
15.⼄⽂第⼀段“少陵浣花居在焉⽿”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2分)答:
(⼀)⽂⾔⽂阅读(12分)12.(1)寒冷(2)愣住(3)向西(4)⾛到……尽头(每词1分,共4分)
13.(1)阳光直照到⽔底,鱼的影⼦映在⽯上。(或:太阳光直射⽔底,(鱼的)影⼦散布在潭底的⽯头上。)(2分)(2)⾛了三四⾥路,就是青⽺宫,溪⽔有时远有时近,⽵⼦和柏树苍翠碧绿。(2分)14.相同点:都使⽤了⽐喻和排⽐的修辞⽅法。(1分)不同点:甲⽂写景动静结合;⼄⽂以静景为主。(1分)15.杜甫。(1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等。(1分)三⼗四、2011年吉林省⽂⾔⽂阅读(15分)(甲)阅读下⾯两篇短⽂,回答问题。(10分)
从⼩丘西⾏百⼆⼗步,隔篁⽵,闻⽔声……崔⽒⼆⼩⽣:⽈恕⼰,⽈奉壹。
元丰六年⼗⽉⼗⼆⽇夜,解⾐欲睡,⽉⾊⼊户,欣然起⾏。念⽆与为乐者,遂⾄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空明,⽔中藻荇交横,盖⽵柏影也。何夜⽆⽉?何处⽆⽵柏?但少闲⼈如吾两⼈者⽿。
9、两篇短⽂的作者柳宗元、苏轼分别是我国____________ 代和 _________代⽂学家。(1分)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悄怆幽邃(2)怀民亦未寝
11、《⼩⽯潭记》第⼆段通过刻画游鱼的形神姿态表现了潭⽔的什么特点?(2分)答:
12、苏轼在《记承天诗夜游》中以⾼度凝练的笔墨对⽉夜进⾏了描写,请⽤⾃⼰的语⾔将这种美丽景⾊描绘出来。(2分)答:
13、两篇短⽂都写于作者被贬期间,分别表达了柳宗元和苏轼怎样复杂的⼼情?(3分)答:
(⼄)阅读下⽂,回答问题。(5分)武昌九曲亭记苏辙
每风⽌⽇出,江⽔伏息①,⼦瞻杖策②载酒,乘渔⾈,乱流③⽽南。⼭中有⼆三⼦,好客⽽喜游。闻⼦瞻⾄,幅⼱④迎笑,相携徜徉⽽上。穷⼭之深,⼒极⽽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⑤。意适⑥忘反,往往留宿于⼭上。【注释】①伏息:平息。②杖策:拄着拐杖。
③乱流:横渡江⽔。④幅⼱:古代男⼦⽤绢束发。⑤劳:慰劳。⑥意适:⼼情畅快。14、⽂中“闻⼦瞻⾄”中“闻”的意思是。(1分)
15、请根据选⽂内容写出⼦瞻“意适忘反”的原因。(2分)答:
16、选⽂记叙了⼦瞻谪居黄州时出游之事,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2分)答:
(⼀)⽂⾔⽂阅读(15分)9.唐宋(共1分,每空0.5分)10.(1)忧伤的样⼦(2)“躺着休息”或“睡觉”(共2分,每⼩题1分)11.围绕“⽔清”回答即可。(2分)12.围绕“⽉光如⽔清澈透明,⽵柏影如藻、荇交错纵横”回答即可。(2分)13.柳宗元的⼼情围绕“乐与忧”回答即可;苏轼的⼼情围绕“欣喜悠闲与失意悲凉”回答即可。(共3分,内容2分,语⾔表达1
分)14.“听说”或“知道”。(1分)15.围绕“娱情⼭⽔(热爱⾃然),与⼭中⼈相处融洽(⼭中⼈热情好客)”回答即可。(2分)16.围绕“⾝处逆境可以通过寄情⼭⽔、结交朋友等⽅式来排解苦闷”或“处于逆境中应该有豁达乐观的⼈⽣态度”等⽅⾯回答即可。(2分)
三⼗五、(龙东地区农垦、森⼯·2011)(⼀)阅读⽂⾔⽂,回答10—13题。(共10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所依,........不可久居,乃记之⽽去。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溪。南流数⼗步,合营溪。⽔抵两岸,悉皆怪⽯,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洄悬激注。佳⽊异⽵,垂阴相荫。此溪若在⼭野,则宜逸民退⼠之所游处;在⼈间,则可为都⾢之胜境,静者之林亭。⽽置州以来,⽆⼈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10.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以其境过清.()(2)不可名.状()11.翻译下列句⼦。(4分)
(1)⽇光下澈,影布⽯上。(2)徘徊溪上,为之怅然!12.两⽂各突出了⽔什么特点?(2分)甲⽂:⼄⽂:
13.两⽂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2分)答案:(⼀)阅读⽂⾔⽂,回答10—13题(共10分)
10.(1)凄清(2)说出评分标准:每个词解释准确1分,共2分。
11.(1)阳光照到⽔底,鱼的影⼦映在⽔底的⽯头上。评分标准:重点词语“澈”翻译正确1分、语句流畅得1分。
(2)在⼩溪岸上⾛来⾛去,为这⾥景⾊⽆⼈欣赏感到失望(闷闷不乐)。评分标准:重点词语“怅然”“之”翻译正确1分,语句流畅(意思对即可)1分。
12.甲⽂:清澈透明;⼄⽂:⽔流湍急。评分标准:甲⽂答出“清澈”即可得1分、⼄⽂答出“湍急”即可得1分。13.借景抒情。⽰例:甲⽂借⼩⽯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境。⼄⽂借溪⽔景⾊奇特、⽆⼈赏爱,表达了作者的怅惘之情。
动静结合。⽰例:甲⽂⽇光下澈,影布⽯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抵两岸,悉皆怪⽯,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洄悬激注。评分标准:答出借景抒情或动静结合1分,举例正确1分。
三⼗九、(扬州市·2011)阅读下⾯两段⽂⾔⽂,完成10-13题。(16分)
【甲】从⼩丘西⾏百⼆⼗步,隔篁⽵,闻⽔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去。
【⼄】道洲城西百余步,有⼩溪。……⽔抵两岸,悉.皆怪⽯,攲嵌盘屈①,不可名.状。清流触⽯,洄悬激注。休②⽊异⽵,垂阴相荫③。此溪若在⼭野,则宜逸民退⼠④之所游处;在⼈间,则可为都⾢之胜境,静者之林亭。⽽置州已来,⽆⼈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草,以裨⑤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右溪”。刻铭⽯上,彰⽰来者。
(元结《右溪记》,有删节)【注释】①攲(qí)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②休:美好。③阴:树荫。荫:遮蔽。④逸民退⼠:退居⼭林的隐⼠。⑤裨(bǐ):使。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凄.神寒⾻()⑵悉.皆怪⽯()⑶不可名.状()⑷为之怅.然()
11.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法相同的⼀组是(3分)A.都⾢之.胜境⽆丝⽵之.乱⽿(刘禹锡《陋室铭》)
B.以.裨形胜以.中有⾜乐者,不知⼝体之奉不若⼈⽿(宋濂《送东阳马⽣序》)C.乃.疏凿芜秽乃.诈称公⼦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司马迁《陈涉世家》)D.以其.境过清其.真⽆马也(韩愈《马说》)12.翻译下列句⼦。(6分)
⑴其岸势⽝⽛差互,不可知其源。(2分)
⑵此溪若在⼭野,则宜逸民退⼠之所游处。(2分)⑶为溪在州右,遂命之⽈“右溪”。(2分)
13.【甲】【⼄】两⽂的作者带我们去“⼩⽯潭”和“右溪”游览了⼀番,请你向同学概括介绍“⼩⽯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3分)①②③
答案:10.(4分)⑴使……凄凉使……感到凄凉(凄清)⑵全,都。⑶说出⑷失望,失意,惆怅
11.(3分)C于是,就。A结构助词,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B来/因;D它的/表推测语⽓,恐怕。
12.(6分)⑴(2分)那⽯岸的形状像狗⽛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的源头。(得分点:“⽝⽛”,像狗地⽛齿,1分;“差互”,相互交错,1分。)
⑵(2分)这条溪⽔如果在荒⼭野外,那是很适合隐⼠游览和居住的地⽅。(得分点:若,如果,1分;宜,适合,适宜,1分。意思对即可。)
⑶(2分)因为溪在州城之右(的右边),就命名它为“右溪”。(得分点:“为”,因为,1分;“命”,命名,1分。意思对即可。
)若整体翻译不通顺,酌情扣分。
13.【甲】【⼄】两⽂的作者带我们去“⼩⽯潭”和“右溪”游览了⼀番,请你向同学概括介绍“⼩⽯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3分)①都地处荒郊,少有⼈来。(从【甲】⽂中的“寂寥⽆⼈”和【⼄】⽂中的“⽆⼈赏爱”等语可以看出。)
②都是以⽯为底、为岸(从【甲】⽂中的“全⽯以为底,近岸卷⽯底以出”和【⼄】⽂中的“⽔抵两岸,悉皆怪⽯”等语可以看出。)
③景⾊都很优美。(从【甲】⽂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和【⼄】⽂中的“休⽊异⽵,垂阴相荫”等语可以看出。)④都能使⼈产⽣凄凉、惆怅之感。(从【甲】⽂中的“凄神寒⾻,悄怆幽邃”和【⼄】⽂中的“徘徊溪上,为之怅然”等语可以看出。)(每写出1点得1分,⽆需举出相应的语句。得满3分为⽌。意思对即可)四⼗、(2012年陕西)
【甲】⾃渴①。西南⾏不能百步,得⽯渠。民桥其上。有采幽幽然,其鸣乍⼤乍细。渠之⼴,或咫尺,或掊⾜,其长可⼗许步。其流抵⾛⽯,伏出其下。逾⽯⽽往有⽯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折西⾏,旁陷岩⽯下,北堕⼩潭。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俢鱼。⼜北曲⾏圩-,睨若⽆穷,然卒⼊⼲渴,其侧皆诡⽯怪杰,奇卉美箭②,可列坐⽽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柳宗元《⽯渠记》)【注释】。①渴(he)地名,指袁家渴。②箭:⼩⽵。③⿇(xiu),⽵荫.
【⼄】从⼩丘西⾏百⼆⼗步,隔篁⽵,闻⽔声,.......,蒙络摇缀,参差披拂。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民桥.其上()(2)逾.⽯⽽往有⽯泓()(3)北堕.⼩谭()(4)卷.⽯底以出()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法相同的⼀组是( )。(2分)A.有泉幽幽然然胡不已乎B. 安陵君其许寡⼈其侧皆诡⽯怪⽊
C.⾃渴西南⾏不能百步⾃⾮亭午夜分,不见曦⽉D.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然卒⼊于渴3、⽤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4分)(1)其长可⼗许
步。(2)风摇其巅,韵动崖⾕。
4、甲⼄两段⽂字所描写的⽔,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2分)
1、(1)搭桥,架桥(2)越过,经过(3)落⼊(4)弯曲,翻卷来源2、C2分)
3、(1)它的长度⼤约⼗来步。(2分) (2) ⼭风吹动树梢,悦⽿的声⾳响动⼭⾕。(2分)4、甲⽂:清澈幽深,鸣声多变。⼄⽂:谭⽔清冽,⽔声悦⽿。四⼗⼀、(2012年天津市)阅读《⼩⽯潭记》的节选⽂字,回答问题。
从⼩丘西⾏百⼆⼗步,隔篁⽵,闻⽔声,如鸣佩环,......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去。1.下⾯句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尤清冽冽:凉B.卷⽯底以出卷:弯曲C.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可以D.乃记之⽽
去去:离开
2.下⾯句中的加点词语的⽤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A.影.布⽯上B.潭西南..差互
..⽽望 C.⽃.折蛇.⾏,明灭可见 D.其岸势⽝⽛3.下⾯对选⽂的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写隔⽵林,闻⽔声,“伐⽵取道”才见⼩潭的经过,给⽂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B.作者描写潭⽔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者相互映衬,具有画⾯感。C.⼩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对悄怆之景,作者⼼境不免凄寒悲凉。D.作者将⾃⼰的情感融于⼭⽔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阅读⽂⾔⽂,回答题。
⽵似贤,何哉?⽵本①固.,固以树德,君⼦见其本,则思善建②不拔者。⽵性直,直以⽴⾝;君⼦见其性,则思中⽴不倚③者。⽵⼼空,空似体道④;君⼦见其⼼,则思应⽤虚受⑤者。⽵节贞,贞以⽴志;君⼦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⑦,夷险⼀致者。夫如是..,故君⼦⼈多树为庭实焉。
【注释】①本:根。②建:树⽴。③倚:偏颇。④体道:包含仁德。⑤虚受:虚⼼接受。⑥砥砺:磨练。⑦名⾏:名节操⾏。4.解释⽂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1)⽵本固固:(2)夫如是如是:
5.请将⽂中画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故君⼦⼈多树为庭实焉。6.⽂中“⽵似贤”表现在哪些⽅⾯?请简要概括。(2分)1.C2.A3.D
4.(1)稳固(2)像这样(2分)
5.因此君⼦⼤多种植⽵⼦,作为庭院中的观赏物。(3分)6.⽵“本固”“性直”“⼼空”“节贞”,如同君⼦的美德。(2分)四⼗⼆、(2012年菏泽)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所依。......。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去。
【⼄】夜雪⼤作。时欲登⾈⾄沙市[1],竟为⾬雪所阻。然万⽵中雪⼦敲戛[2] ,铮铮有声,暗窗红⽕,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坎⽌[3],任之.⽽已。鲁直所谓﹕“⽆处不可寄⼀梦”也。――袁中道《游居柿录》
作品注释[1]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五⾥长江北岸。[2]雪⼦:即霰,南⽅称雪⼦。[3]流⾏:远⾏。坎⽌:静⽌。1、【甲】⽂的作者是(朝代)⽂学家(⼈名)。(2分)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明.灭可见()③任之.⽽已()④辄.复不遂()
3、翻译下列句⼦。(4分)①其岸势⽝⽛差互,不可知其
源。②时欲登⾈⾄沙市,竟为⾬雪所阻。
4、甲⽂“潭中鱼……皆若空游⽆所依”从侧⾯表现了;⼄⽂“万⽵中雪⼦敲戛铮铮有声”反衬了。(2分)5、甲⼄两⽂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甲⽂表现了,⼄⽂表现了。1、唐代柳宗元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①⼤约②明亮③它④都
3 、翻译下列句⼦。(4分)①溪岸的形状像狗的⽛齿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②当时原本是打算乘船到沙市的,竟然被⼤雪所阻挡了4、⽔清夜静
5、甲⽂抒发了作者因被贬官后内⼼产⽣的⽆法排遣的凄苦,忧伤、愤懑之情。⼄⽂写出了作者在夜雪中感受的情趣,表达了随遇⽽安,任其⾃然的感情。四⼗四、(2013年辽宁锦州)
【甲】⼩⽯潭记(节选) 柳宗元从⼩丘西⾏百⼆⼗步,隔篁⽵,.....不可久居,乃记之⽽去。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远从⼭门右折,得⽯径。数步,闻疾雷声, ⼼悸。⼭僧⽈:“此瀑声也。”疾趋,度⽯罅②,瀑见。瀑⾏青壁间,撼⼭掉③⾕,喷雪直下,怒⽯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后注,⽔态愈伟,⼭⾏之极观也。游⼈坐欹⑥岩下望,以⾯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飞⾬泻崖,⽽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既奇,思亦变幻。【注释】①第五泄: 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瀑布,当地⼈称瀑布为“泄”,因此那⼭也叫五泄⼭,是著名旅游胜地。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横激:突兀的岩⽯横拦瀑布,激起⽔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1.解释选⽂中加点的词语。(4分)(1)⽇光下澈.: (2)其岸势⽝⽛
..差互: (3)疾趋..: (4)⼭⾏之极观.也:2.翻译选⽂中划线的句⼦。(4分)
(1)凌神寒⾻,悄怆幽邃。(2)数步,闻疾雷声,⼼悸。
3.请从【甲】【⼄】两段⽂字中各找出⼀个表现⽔的特点的字。(2分)(1〉《⼩⽯潭记》: (2〉《观第五泄记》:
4.两篇选⽂,让我们感受到⼩⽯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填⼊下表。(2分)选⽂表达的感情《⼩⽯潭记》《观第五泄记》
四⼗五、2013苏州阅读《⼩⽯潭记》中的两段⽂字,完成6~9题。从⼩丘西⾏百⼆⼗........似与游者相乐。6.下⾯哪⼀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B.全⽯以为..底⾃以为
..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C.从.⼩丘西⾏百⼆⼗步⼩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D.皆若.空游⽆所依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7.下⾯哪⼀个句⼦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现象?(2分)()
A.⽇光下.彻 B.腰.⽩⽟之环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尉果笞.⼴8.阅读第⼀段,说说“伐⽵取道”对表现⼈物⼼理和⼩⽯潭特点的作⽤。(2分)
9.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能让你感受到⼩⽯潭“⽔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2分)阅读下⾯⼀篇⽂⾔短⽂,完成第10题。
甲⼄⼆⼈同游太⾏⼭。甲⽈:“本⼤⾏,何得称太⾏?”⼄⽈:“本太⾏,如何称⼤⾏?”共决于⽼者,⽼者可甲⽽否⼄。甲去,⼄询⽈:“奈何公亦颠倒若是?”答⽈:“⼈有争⽓者,不可与辩。今其⼈妄谓⼰是,不屑证明是⾮,有争⽓矣。吾不与辩者,使其终⾝不知有太⾏⼭也。”
10.把⽂中画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奈何公亦颠倒若是?②吾不与辩者,使其终⾝不知有太⾏⼭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