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区域性无线电监测网建设探讨
来源:华拓网
民营科技 2010年第5期 实践・思考 新时期区域性无线电监测网建设探讨 林敏锐谢培辉朱春格 (广东省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从新时期无线电监测网建设的必要性展开分析,提出无线电监测网的集成建设思路,归纳了区域性无线电监测技术设施的部署原则, 并对无线电监测安全保障预警应急的组成和机制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无线电;监测;集成;安全保障 1 新时期无线电监测网建设的必要性 监测站以及移动监测站。固定测向站主要用途是通过多个测向站点的 无线电管理是政府的行政职能,代表国家对无线电频率这一重要 测向结果交汇定位来确定无线电干扰源的大致位置范围。由于城镇化 的战略资源进行有序合理和有效地配置和管理。当前无线电新技术, 进程使得城区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引起无线电反射带来的多径传输效 新业务,新设备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无线电通信在 应,直接影响了无线电测向结果的精确度和稳定度,而且当固定测向 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无线电管理更加显现出重 要的资源配置和维护国家权益的重要作用,这都对无线电管理尤其是 无线电监测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对履行好国家管理职能提出更加严 峻的挑战。 新时期区域性无线电监测网建设要以无线电监测业务为中心,把 信息化与无线电技术融合,便捷和智能地集成不同厂家的各种监测软 硬件设备,实现无线电监测在业务层面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 集成化和便捷化,达到区域范围内的联合监测、信息共享、业务融合, 从而较大地提高无线电监测和管理水平,确保充分利用无线电频谱资 源,同时防止和查处有害干扰,改善和净化电磁环境,对保护和促进 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无线电监测网的集成建设思路 新时期区域性无线电监测网建设需要采用集成融合的思路,以 “大无线”全局观念,将信息化与无线电技术相融合,通过集成平台模 式实现无线电监测各种资源在业务层面的集成和融合,将各种孤立的 无线电监测站点连接形成网络化的监测体系,实现集中或分散模式开 展监测业务;通过规范的数据接口,实现跨地区、跨单位、跨设备的 监测数据共享交换和信息资源整合;通过无线电监测网的统一入口即 可调用全网的各种软硬件设备;并且集成平台能够紧随无线电管理业 务发展需要,可灵活集成业界主流的各种监测测向软硬件设备,保证 无线电监测网的扩展性。 新时期区域性无线电监测网的集成建设需重点解决的技术关键问 题包括:首先,制定接口标准,统一各种应用系统的接口,完成应用 系统间的数据交换,避免“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各无线电 监测系统之间监测数据传输的规范化,不同的无线电监测系统通过采 用标准接口服务程序,实现各种无线电监测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 源共享。其次,制定监测设备的系统调用接口协议程序,无线电监测 网能智能外挂各种不同监测系统,增强和完善无线电监测功能,通过 集成平台调度各个监测站软硬件设备,定制自动监测任务,交互监测 数据,进行联网监测,提高无线电监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再次,制 定监测网的单点登陆机制,通过无线电监测网系统集成平台入口即可 统一使用全网的各种软硬件设备,用户只需输入一次用户名和密码就 可以直接在不同监测系统之间跨系统访问,而不必反复输入同一用户 在不同系统中的用户名和密码,从而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方便使用。 最后,制定无线电监测网的系统门户,将分散异构的无线电监测信息 资源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系统访问入口,实现结构化数据资源、非结构 化文档、各种应用系统跨数据库、跨系统平台的无缝接入和集成,提 供一个无线电监测信息资源的集成化和可视化的展示和操作环境。 3区域性无线电监测技术设施的部署原则 区域性无线电监测网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无线电监测基础技术 设施的装备和部署,新时期无线电监测技术设备发展更加宽带化、网 络化和数字化,为无线电监测设备的部署规划提供了更多选择和便利。 以无线电监测业务为中心,根据不同监测设备的技术特点和优势,以 及区域范围内的地理空间情况,科学合理布设无线电监测站点,才能 更加高效和准确开展无线电监测任务,有针对性地捕捉和分析空中无 线电信号特征和参数,为无线电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区域性无线电监测网的基础技术设施主要涵盖固定测向站、固定 站的测向覆盖范围较小时,其使用效率并不高,V/UHF固定测向站对 远距离的发射源测量精度高,且距离越远测量精度越高。在规划固定 测向站布局时,要以测量发射功率稍大的发射源为监测对象,站点选 址尽量选择离城市较远的郊区或边缘以及多个城市之间的制高点,这 样可以达到较大的测向区域覆盖,同时,降低城市发展对测向站周围 环境的影响程度。固定监测站最主要用途是通过El常监测建立监测数 据库,分析和预测电磁环境变化趋势,使用效率高,是无线电监测技 术设施建设的重点,由于开展监测任务基本不受城市周围环境的影响, 建设难度较低,易于实现,而且其造价远远低于测向站,因此可以在 区域内大量布局,逐步覆盖主要监测范围。移动监测站可分为临时架 设系统和移动监测车,临时架设系统在执行任务时可迅速载运到监测 地点并且在较短时间内架设起来开展无线电监测或测向工作。移动监 测车机动性强,便于应对突发事件或执行专项任务,在查找有害干扰 时可以迅速逐步接近目标。移动监测站主要用于固定监测站和测向站 覆盖不到和难以监测的区域。 4无线电监测安全保障的预警应急 根据无线电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新时期为了建立健全保护民 航、水陆交通、电视广播、重大活动任务等重要无线电业务频率安全 保障的长效机制,需要建立功能完备和技术先进、应急指挥和联合作 战的无线电监测网,通过无线电监测安全保障的预警和应急管理进一 步提高无线电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 无线电监测安全保障预警和应急的技术支撑涉及到无线电监测值 守系统、重点监测站点或重大事件现场视频监控系统、事故预测预警 系统、事故态势监控系统、应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联合指挥调度系 统、现场应急指挥系统、应急资源保障系统、应急模拟演练系统以及 地理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除了以上必要的应用系统作为技术支撑外, 还要对于各种重大任务、重要活动、突发事件以及特殊时期的无线电 安全保障,研究和制定应急处置的预案和机制,明确无线电安全保障 的目标、重点监测和保障对象、各联合作战单位的职责、监测应急处 理程序、各种无线电监测资源的归集和调配、事后评估分析对策等内 容。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性无线电监测月报的收集和分析,对海 量的历史监测数据做到快速入库、快速检索、快速分析,通过对重点 区域关键时期的无线电频谱数据统计分析,利用动态频道占用度分析、 动态频段占用度分析、信号跟踪分析、时间趋势分析、信号比对等结 果信息,为无线电安全保障的应急指挥提供各种信息储备和决策依据。 结束语 紧随经济发展,民航、广播、通信等行业的无线电传输业务更加 繁 ,无线电的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这些都对无线电监测和管理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无线电监测网的建设,需要在现有无线电 技术设施和应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以全局观念,依据集成融合的思 路,形成网络化的监测体系,实现各类无线电监测设备和数据的整合 和共享,注重区域性无线电监测站点的科学合理布局,提升无线电安 全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保证无线电通信的正常和安全。 参考文献 f11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z1. f21吴海燕.无线电监测网络建设的新思考lJ1.中国无线电,20o6(3). f31邹三庚.浅议无线电管理信息化IJI.中国无线电,2009(3). 作者简介:林敏锐(1976__),广东省潮州市人,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PMP工程师,199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电子系(学士),目前X-作于广东省 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