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0(题后

来源:华拓网


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近现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0 (题

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部题型 2.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 【墨球大战计划】北京大学2000年欧美近现代史真题;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历史学综合真题;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世界史真题

正确答案:1983年3月美国总统里根提出的战略防御计划。其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洲际战略导弹和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其技术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武器或常规打击武器,在敌方战略导弹来袭的各个阶段进行多层次的拦截。美国希望通过该计划维持其核优势;同时,也想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太空武器竞争,把苏联的经济拖垮。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2. 【里根经济学】东北师范大学2000年美国史真题;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世界史真题

正确答案:美国总统里根执政期间推行的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问题严重,1981年里根上台后,提出经济复兴计划,主要内容包括:降低税收,放松对经济的管制,紧缩通货,削减政府开支。其理论来源于供应学派、传统的保守经济学派和货币学派。这一政策以紧缩社会福利开支为代价,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未使美国经济完全摆脱“滞胀”。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3. 【供应学派】北京大学2000年欧美现代史真题

正确答案:20世纪70—80年代初影响美国经济政策的一个宏观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德尔、拉弗等。该学派认为,供给自行创造需求,使供求达到均衡;强调对供给进行分析;主张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供给。该学派既反对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也反对货币主义以稳定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使其经济稳定的观点.主张以刺激经济方程中的供应来刺激经济的发展;主张政府减少税收、减少财政赤字、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后,基本上采用供应学派的理论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4. 【艾德礼政府】南京大学2015年世界史基础真题

正确答案:1945—1951年工党领袖艾德礼组建的政府。在1945年7月的英国大选中.艾德礼领导的工党取得压倒优势的胜利,艾德礼出任工党内阁首相兼国防大臣,直至1951年。首相任内,艾德礼对内推行社会改革,实施企业国有化政策,废除1927年工会法,实行新的卫生保健制度和社会保险措施。在对外政策方面,追随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并参加朝鲜战争;推动西欧联合,参加西欧联盟条约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竭力维护大英殖民帝国,实行印巴分治;1950年1月,艾德礼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英两国正式建交。1951年因工党在议会大选巾失败,辞去首相职务。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5. 【英国病】2015年历史学统考真题

正确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发展迟缓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增长缓慢,后来人们把这种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长期发展缓慢、国力相对削弱的现象叫作“英国病”。导致英国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有:(1)殖民体系瓦解。(2)英国国内固定资本投资相对落后。(3)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受到传统势力的限制,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4)英国国内生产发展和国际收支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6. 【英美特殊关系】

正确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对外政策的原则方针。该政策最早是由温斯顿.丘吉尔提出的。他主张,为了反对“铁幕”后的国家,美英应建立军事同盟关系,并将这种特殊关系作为三环外交政策的基础。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战后至70年代,英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奉行依附和追随美国的政策。从70年代开始,随着英国国内经济状况的恶化,英联邦的逐步解体,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以及苏联威胁的增加,英国有限地松弛了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于1973年宣布加入欧洲共同体。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7. 【三环外交】北京大学2001年欧美现代史真题;南京大学2006年世界史真题

正确答案:二战后初期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外交战略。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联系,充当三者的联结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该外交政策试图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希望法、德和解,恢复欧洲均势,并利用原有的殖民地体系,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8. 【撒切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1925—2013)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世界通史真题

正确答案:英国第49任首相,1979年一1990年在任。她在担任首相期间深化了“英美特殊关系”,反对苏联,被称为“铁娘子”;1982年对阿根廷发动马岛战争并取得胜利;1984年与中国政府签订《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在经济上,减少政府干预,对国营企业实行私有化;在财政上,采用货币主义政策,使英国经济最终走出了长期“滞胀”的局面。撒切尔夫人的政治哲学与政策主张被通称为“撒切尔主义”。撒切尔夫人在任首相期间,对英国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面貌作出了既深且广的改变。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9. 【撒切尔主义】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世界通史真题

正确答案:英国首相撤切尔的施政方针。撒切尔反对过去历届政府的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政策,主张充分保障企业主经营自由,提倡自由市场的自发发展;坚持货币主义,抑制通货膨胀,削减社会福利费用开支。在社会改革上,她力主消灭“依赖文化”,促使人们自谋职业。在外交政策上,她强调和保持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积极稳妥地发展同苏联的关系,谋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独特作用”。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10. 【货币主义】北京大学2002年欧美现代史真题

正确答案:20世纪50一60年代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又称货币学派,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他于1956年发表《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一文,对传统的货币数量说作了新的论述,为货币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货币主义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在货币政策方面,则主张实行按照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增加货币数量的所谓“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影响了西方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11.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正确答案:1946年根据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宪法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46年10月,制宪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告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正式成立。该宪法确定两院议会制,并对共和国总统的权力作了严格限制。第四共和国建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努力发展国民经济。总的政策仍然是坚持国有化的方向,继续实现重要经济部门的国有化。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12.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正确答案:法国历史上第五个资产阶级共和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法兰西第四共和国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1958年5月,极端殖民主义分子在阿尔及利亚发动叛乱,局势混乱。1958年9月,戴高乐提出的加强总统权力和行政权力的新宪法被通过,10月,新宪法生效,第五共和国宣告成立。1959年1月,戴高乐就任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奉行维护法国独立,反对霸权主义的政策。1964年1月,中法建立外交关系。第五共和国时期法国政治上较为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13. 【法目五月风暴】北京大学2002年世界通史真题;中山大学2012年世界史复试真题

正确答案:1968年法国发生的大规模学生运动,又称“五月运动”“五月事件”。3月,巴黎大学农泰尔分院出现了学生运动,要求改革学校的教育制度。5月3日,巴黎大学学生罢课并占领了大学校舍,进而引发社会各界的游行示威。5月30日,戴高乐宣布解散议会进行新的选举。次日,戴高乐改组了政府。6月12日,政府宣布禁止游行示威。6月16日,警察进驻巴黎大学,拘捕了学生运动的骨干分子,五月风暴逐渐平息。6月举行议会选举,戴高乐派获胜,他为了避免“五月危机”的重演而进行了改革。戴高乐虽然重新控制了局势,渡过了危机,但五月风暴所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并未随之消失。次年戴高乐由于公民投票失败而引退。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14. 【戴高乐主义】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历史学科基础真题;黑龙江大学2018年世界史真题;中央民族大学2018年世界史真题

正确答案: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奉行的对外政策。戴高乐上台执政后锐意改革,对内加强政府权力,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戴高乐主义争取和维护了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并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15. 【哈尔斯坦主义】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世界史基础真题

正确答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推行的一项对外政策。1955年由外交部哈尔斯坦建议制定,故名。主要内容:联邦德国代表整个德国,不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不同与民主德国建交的任何国家(苏联除外)建立或保持外交关系。后为新东方政策代替。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16. 【新东方政策】北京大学2002年欧美近现代史真题;苏州大学2015年世界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

正确答案:1969年西德勃兰特政府上台后推行的一条旨在与苏联、东欧缓和的外交政策。主要内容是:放弃主张东西方对立的“哈尔斯坦主义”,宣布在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争取达成与东方的谅解,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俄、东欧的关系;承认东德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表示愿意实现两德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以和平方式谋求德国的统一。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17. 【《农地改革法》】

正确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在美英苏盟军总司令部指令下所通过的农地改革法案的总称。在美国占领当局敦促下,日本政府先后于1945年12月,1946年10月两次颁布《农地改革法》。该法规定: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出租

地和在村地主超过1町步的出租地(北海道为4町步)由国家征购,专卖给农民;农民应付的地价,分24年还清;残存出租地的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地租率为水田25%以下。农地改革到1949年基本完成。经过农地改革,建立了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从而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并为日本经济起飞创造了条件。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18. 【道奇计划】苏州大学2015年世界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苏州大学2016年世界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

正确答案:二战后美国占领当局为稳定和恢复日本财政经济而制订的一项方案。1949年,为稳定战后的日本经济,由美国占领军当局的财政顾问、美国底特律银行总裁道奇提出一项经济计划。该计划规定严格平衡政府预算,以抑制通货膨胀。同时,将日元多汇率制改成单一汇率制,将美元与日元的汇率锁定为1美元兑换360日元。该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美国资本渗透和控制日本经济,同时基本上制止了通货膨胀,为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带来转机。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19.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正确答案:日本政府制订的1960一1971年度长期经济发展计划。计划于1960年12月经池田勇人内阁通过并付诸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首先确定了最大限度地谋求经济稳定增长,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实现充分就业的总目标。主要内容是:充实社会资本,扩大公共事业投资;在产业结构中,提高重工业、化学工业的比重;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_的发展;培训人才,振兴科学技术;缓和、缩小两极差距,确保社会安定。该计划的制订和实行,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20. 【舒曼计划】浙江大学2001年世界现当代史真题;吉林大学2013年历史学基础真题;苏州大学2015年世界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

正确答案: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的西欧煤钢联营的建议,即欧洲煤钢联营计划。1950年5月公开发表。主张将法国和西德的煤钢工业置于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管理之下,其他西欧国家都可以自愿加入。西欧各国首先使这两个基本工业部门实现一体化,然后,其他部门也按同样原则处理,直到一切贸易障碍在整个经济领域消除。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国根据这一计划在巴黎签订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协定》,规定在6国范围内成立煤钢共同市场等。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21. 【《欧洲煤钢联营协定》】2007年历史学统考真题

正确答案:1951年,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签订的协定。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计划(即“舒曼计划”)。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协定》。该协定把煤、钢生产等经济活动置于共同管理和监督之下,

是后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基础性协议之一。该协议的实施缓解了德法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欧洲的统一。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22. 【《罗马条约》】

正确答案:1957年在罗马签订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的总称。1957年3月25日,六国政府首脑和外长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该条约的宗旨是创建共同的经济区,在各经济部门间逐步实现共同政策,为合理利用先进技术制定地区性竞争规则;内容涉及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运输和贸易政策及商品、劳务、资金的自由流通等政策。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同时成立。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23. 【欧洲共同体】北京大学2000年欧美近现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世界通史真题;厦门大学2014年历史学基础真题;中山大学2016年历史学基础真题

正确答案:1967年成立的欧洲区域性组织。简称“欧共体”。1965年4月,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宗旨是在欧洲各国人民之间建立不断的、愈益密切的、联合的基础,清除分裂欧洲的壁垒,保证各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和就业的条件,并通过共同贸易政策促进国际交换。后发展为欧洲联盟。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24. 【欧洲联盟】复旦大学2014年历史学综合真题

正确答案:欧洲国家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简称欧盟。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十二国于1992年2月7日签订的《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后成立。欧盟总部设在布鲁塞尔。欧盟的主要机构有欧洲理事会、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欧洲中央银行等。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宣布欧元为法定货币。截至2013年,欧盟拥有28个成员国。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25.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历史学综合真题

正确答案:1991年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达成的协议。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首脑会议,通过包括建立经济和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正式签署,确定了在2000年前实现政治、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战略目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经各成员国的议会投票和公民公决后完成批准程序,于1993年11月正式生效。欧洲联盟的建立标志欧洲在一体化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涉及知识点:

世界近现代史

26. 【欧洲一体化】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世界通史真题

正确答案:从经济到政治、从西欧到东欧的全面一体化的过程。早在1969年,欧共体就曾做过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的决定,并制订了初步计划,但由于各成员国在经济货币联盟的目标、原则和实施步骤等方面长期存在着深刻的分歧,始终未能实现。1991年12月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第46届欧共体首脑会议,终于通过并草签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并于1992年2月正式签署。统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欧洲一体化

进程的历史性转折。欧洲一体化的深度和广度居于世界区域一体化的前列。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27. 【《洛美协定》】南京大学2009年世界史复试真题;中山大学2017年历史学基础真题

正确答案:197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9国同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的经济贸易协定。其主要内容是:非、加、太地区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欧共体建立稳定出口收入基金,以补偿46国12种初级产品出口下跌造成的损失,欧共体5年内年向这些国家提供42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该协定明显有利于非、加、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直到2000年被新协定所取代。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28. 【西欧联盟】

正确答案:二战后西欧九国组成的旨在协调成员国防务政策的政治磋商组织。其前身为布鲁塞尔条约组织。1954年10月23日,布鲁塞尔条约组织五国同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在巴黎签署《巴黎协定》,决定将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改为西欧联盟。1955年5月6日《巴黎协定》生效,西欧联盟正式成立。联盟总部最初设在伦敦,1993年1月迁至布鲁塞尔。联盟的宗旨是促进欧洲的团结和推动欧洲统一的进程。西欧联盟在防务与东西方关系上与北约基本一致,但更强调欧洲安全和防务。1991年1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同意西欧联盟作为欧共体和北约组织之间的联络机构,并将作为欧洲联盟防务的组成部分和加强北约欧洲支柱的手段进一步发展。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29. 【尤里卡计划】

正确答案:20世纪80年代,面对美国、日本日益激烈的竞争,西欧国家制订了一项旨在尖端科学领域内开展联合研究与开发的计划,即“尤里卡计划”。1985年,欧共体12国在巴黎举行部长级会议,宣布“尤里卡计划”诞生。它的目标主要是提高欧洲企业的国家竞争能力,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该计划是西欧联合起来改变西欧高科技相对落后于美、日的重大步骤。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30. 【第三次浪潮】苏州大学2015年世界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

正确答案:美国学者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出的概念。第三次浪潮指由工业化社会走向新型社会的大变革和新飞跃。他认为人类经历了两次巨大变革的浪潮,第一次是农业革命,第二次是工业文明的兴起,现在正在开始建设一个卓越的新文明,即第三次浪潮;第三次浪潮的特点是信息革命,以遗传工程、微电子学、太阳能等新技术为标志,它们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的冲击、挑战和机会,导致社会的大变革和新飞跃。 涉及知识点:世界近现代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