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语文新设计一轮复习第三部分阅读专题5文言文阅读习题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一、(2018·贵阳)
鱼我所欲也 《孟 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亦我所欲也 .B.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C.所恶有甚于死者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 A.故不为苟得也 B.贤者能勿丧耳 C.呼尔而与之 D.乡为身死而不受
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乡邻因害怕死亡而不接受 是进亦忧 范仲淹《岳阳楼记》) .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 .
一狼得骨止 (蒲松龄《狼》) .
3.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①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②本心”。
4.下表对本文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共同特点进行了梳理,请在空缺处填写相应内容。
1
篇目 项 目 列举事例 运用排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运用对比 把“①一箪食、一豆羹”与“②万钟”在财富数量上作对比 把“多助”与“寡助”的结果作对比 《鱼我所欲也》 乞人不屑“蹴尔”之食的事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守城方得“地利”却“③委而去之”的事例 二、(2017·贵阳)
公输(节选) 《墨 子》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胡不见我于王 .B.今有人于此 .C.舍其文轩 .
D.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 A.然胡不已乎 B.此为何若人
这些胡人不会停止进攻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于舅家见之 (王安石《伤仲永》) .所欲有甚于生者 (《鱼我所欲也》) .醒能述以文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 .复立楚国之社稷 (司马迁《陈涉世家》) .
2
C.荆之地方五千里 D.宋无长木
楚国的土地方圆有五千里 宋国没有高大的树木
3.选文中,通过“文轩之与敝舆”“①粱肉之与糠糟”“锦绣之与短褐”对比,墨子得出楚国攻宋是“②为与此同类”的结论。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与这一段选文都围绕“劝说”展开,下表对此进行了梳理,请在空缺处填写相应内容。 劝说性质 外交 劝说目的 劝说楚王放弃攻宋 劝谏齐王广开言路 劝说方式 劝说结果 墨子 以窃疾设喻 ②楚王必定取宋 邹忌 内政 ①以家事设喻 齐王欣然纳谏 三、(2016·贵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 .(3)亲戚畔之 .2.翻译句子。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本文开篇用两个“不如”强调了“①人和”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借战争论述了施行②仁政的重要性。
4.下列与选文相关的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孟子〉两章》中两篇选文的结构方式不同: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构是先分后总。
B.孟子善用对比:本文把“多助”和“寡助”作对比,《鱼我所欲也》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
去:离开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
畔:同“叛”,背叛 (4)故君子有不战 故:所以 .
3
C.本文中四个“非不”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三个“莫不”(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都表达了强烈的肯定语气。
D.《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是“得道”的表现,《陈涉世家》中“天下苦秦久矣”是“失道”的结果。
1.写景类文言文 写景类文言文 写了什么景 三峡各具特色的四《三峡》 季风光,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山川自然之景 抒了什么情 怎样抒情(方式)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借景抒情 抒发了作者对山水之美的喜爱之情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达观借景抒情 月夜景色 自得中隐含着惆怅悲凉;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境 抒发了作者劝友人放下争名夺利之借景抒情 《与朱元思书》 《小石潭记》 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心、忘情于天地大美之中的心境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借景抒情 小石潭的幽美和静穆 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和凄苦 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借景抒情 《岳阳楼记》 岳阳楼阴雨和晴朗的景色 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借景抒情 《醉翁亭记》 《湖心亭看雪》 滁州幽深秀美的朝暮四季自然之景 湖心亭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 2.叙事类文言文 叙事类文言文 叙了什么事(事件概括) 叙了什么人(人物形象)\\中心思想 4
《咏雪》 谢太傅与子侄辈在家中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 子侄辈:聪慧机敏 陈元方:聪明、直率刚直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元方与父亲友人对话的场景 友人:不守信用,无礼;知错就改,有羞耻心 陈太丘:守信之人 《狼》 一屠夫晚归途中与两狼争斗并杀两狼 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听取劝诫后学有所成 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 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狼:贪婪、凶狠、狡诈 屠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 孙权:善于劝诫 吕蒙:虚心听取劝告,勤奋上进 卖油翁:纯朴厚直,怀技而谦谨 陈尧咨:自命不凡 愚公:有顽强毅力、不怕困难 智叟:不智不勇、自作聪明,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 通过渔人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秦王: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唐雎:不畏强暴、英勇沉着 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于天资和条件 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 齐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 《孙权劝学》 《卖油翁》 《愚公移山》 挖山,最终感动天帝派天神将山挪走 《周亚夫军细柳》 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 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桃花源记》 过,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 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使秦王折服,完成使命 记叙了宋濂早年虚心求教和勤劳学习的经历 邹忌劝说齐王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 《唐雎不辱使命》 《送东阳马生序》 《邹忌讽齐王纳谏》 3.说理类文言文 说理类文言文 《〈论语〉十二说了什么道理(表达什么态度) 对修身、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指导 怎样说理(方法和思路) 通过语录体展开说理 5
章》 《诫子书》 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穿井得一人》 相。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杞人忧天》 不要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 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寄予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告诉人们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富贵不能使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操守动《富贵不能淫》 摇,威武不能使意志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虽有嘉肴》 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 希望实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 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 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的原则——《曹刿论战》 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观点,《出师表》 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贰的思想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通过家信中寄予教诲与劝勉 通过寓言故事展开说理 通过寓言故事展开说理 通过托物言志展开说理 通过托物言志展开说理 通过寓言故事展开说理 《陋室铭》 《爱莲说》 《河中石兽》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大道之行也》 《马说》 《鱼我所欲也》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6
考点1 文言实词 1.以形析义法
汉字以形声字居多,形旁大多表意,所以可以根据形旁推测字义。如形旁为“禾”,可推测与五谷有关;形旁为“贝”,可推测与金钱有关;形旁为“皿”,推测与器皿有关。
2.音义辨析法
通假字即是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如《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中的“要”同“邀”,“邀请”的意思。
通假字一般可根据字形探求本字。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同舍生皆被绮绣”的“被”,从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从字形相近方面探求,应为通假字,同“披”。
3.成语印证法
许多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实词的意思。 4.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词语,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意思。 5.语境推断法
实词具有多义性,在解释词语时,要紧抓上下文,推断实词的意思,尤其针对一词多义的词语更适用。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朝”:“朝服衣冠”中意为早晨;“皆朝于齐”引申为朝拜;“入朝见威王”中意为朝廷。
6.古今对照法
一般情况下,古今异义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变化:
(1)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汉语中的词义小,而在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
(2)词义缩小: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汉语中词义大,而在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变小了。如“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思。
(3)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现在却变成另一个方面的意思。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4)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词义较强,而在现在所表示的词义则较弱。如“怨”,古代是指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词义较弱,而在现在所表示的词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现在表示仇恨、怀恨。
(6)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古代指地位低、见识浅,最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劣,含贬义。
7.语言结构推断法
7
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古人行文常讲究对举,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特点。如《送东阳马生序》“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中,“腰”与“戴”对应,故“腰”应为动词,意为腰佩。
考点2 文言虚词 1.代入筛选法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表并列关系,表转折关系,表顺承关系,表递进关系,表修饰关系,等等。将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一一分析和筛选。
2.语境推断法(同考点1) 3.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分两种:第一种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祈使、反问、委婉协商等,相当于“恐怕”“或许”“难道”“大概”“可能”,如“其真无马邪”;第二种是指示代词,翻译为“那”“那个”“那些”,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特殊的语法功能,可以通过判断句子的主干成分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知 识 链 接
文言虚词用法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字可代“我”和他,近指“这”,远指“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目的“用来”“由”原因。
考点3 朗读节奏划分 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后要停顿。
2.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3.文言文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必须停顿。 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5.“也”用在句中表停顿语气时,朗读时应停顿。 6.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7.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如: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8.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之后要停顿。
8
9.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关系、意义划分朗读节奏。 10.利用对文章的理解来划分停顿。 考点4 翻译句子 1.对译法
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替换被译的文言词。如“野芳发而幽香”,译为“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味”。
2.保留法
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照录。如“庆历四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照录。
3.替换法
对少数文言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在译文时用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当的词去替换。如“吾欲之南海”中的“吾”替换为“我”,“之”替换为“去”,全句翻译为“我想要去南海”。
4.增删法
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如“齐师伐我”,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国”;“乡为身死而不受”,译为“从前(为了礼义),宁可死也不接受(施舍)”。对少数文言虚词不译或删去,如“夫环而攻之”中的“夫”在翻译时删去。
5.移位法
对一些与现代汉语句式结构不相同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换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如“何陋之有”,换为“有何陋”;“战于长勺”,按照“于长勺战”的语序来翻译。
6.意译法
对不能逐字逐句翻译的词语,在理解句子大概意思的前提下,找出相近的含义加以表示。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直译为“鸢飞到天上,看到山峰,就会平息内心”;意译为“那些追求名利想要飞黄腾达的人,远远望见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这里意译显然比直译更准确。
知 识 链 接
翻译文言句子顺口溜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 省略补出,倒装调换;异义活用,置换现汉; 无义虚词,删去不译;领会语气,务求达雅。
考点5 文意理解与概括 1.理解句子、归纳主要内容类
如:找出文段中能表达(反映、论及)某一内容的词语(或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请你具体指出××表现在哪些方面等。理解句子,要注意结合语境、写作背景、文章结构来深入领悟其含义。概括内容要点一般要注意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可找
9
中心句;若没有中心句,可以提炼关键信息或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2.把握主旨(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等)类
如: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反映(讽刺)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完成这些题目要注意不同文体的特点,如“说”“铭”“表”等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这类文章的主旨就是作者所阐述的见解和主张。
3.概括作者情感类
这类题目要求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解题时要注意从选文中具体的事、言、行入手,从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入手,从作者对人物、事件的好恶情感入手,从对文中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入手。
4.分析人物特点类
如:主人公具有哪些性格特征?选其中的一人,略作评析。完成这类题目,应注意抓细节,因为细节可以反映性格、体现修养。
5.表达感悟类
如:谈体会、看法或认识等。应对此类题目的具体办法是紧扣文本,以文本为构想答案的出发点;审清题意,以题目要求为答案的归宿点;合理想象,以合情合理的人物评价、细节描写、场景烘托和独特评价等作为使答案内容更丰富、生动的因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吕蒙正
吕蒙正不喜记人过,初任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
③
①
②
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之,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
④
犹不平,悔不穷回。蒙正曰 :“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故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服其量。
【注释】①吕蒙正: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②朝士:朝中官僚。③参政:此指做参知政事。④罢朝:结束朝会。
(有删改)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时人服其量 .B.何损 .C.一知其姓名 .D.则终身不能忘 .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C ) A.吕蒙正不喜记人过 吕蒙正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10
B.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 C.蒙正遽止之 吕蒙正急忙停止他们 D.故不如无知也
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
3.下列语句的执行者是吕蒙正的一项是( A ) A.遽止之 C.诘其官位姓名
B.于帘内指之曰 D.悔不穷回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蒙正是个怎样的人。
有同僚当面奚落,吕蒙正却能够当作没发生,不计前嫌,自己不去也不让其他同僚去问奚落自己的同僚的官位和姓名,说明他是一个宽容、忍让、大度的人。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