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民歌的诠释
来源:华拓网
第36卷第8期 2015年8月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e.Sei) V01.36No.8 Aug.2015 湘西土家族民歌的诠释 李宏 阜阳 236000) (阜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摘 要:本文以田野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对土家族民歌的艺术类型、文化特性、音乐特征、功能及演唱特点进行 了较为细致的分析.重点突出了土家族民歌在我国音乐史上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土家族民歌以其浓郁的地域特色以 及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必将在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民歌;音乐特征;演唱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263—04 沈从文的一部《边城》曾以牧歌式的情调向世人描绘了 为山歌和小调,土家山歌曲调高亢嘹亮、纯朴悠扬,与劳作 美丽、神奇、灵动的湘西世界。在这个田园般的地方,生活着 歌有类似之处,但从整体旋律曲调看没有号子那么强烈严 一个古老的民族——土家族。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 谨的节奏,而是一种自由的抒情歌曲。小调通常分为谣调、 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尤其以民歌最为著名。土家族民歌以其 灯调、三棒鼓调等形式,是由山歌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具有 独特的表现形式、地域环境及演唱特点已成为我国民族声 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多在表演性场合应用,其结构 乐艺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着土家族勤劳 丰富、题材广泛,表演者往往将情感与美妙的旋律融为一 朴实的风土人情和土家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深刻体现了 体。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 (三)风俗歌 一、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主要类型 风俗歌是在特定的风俗活动中传唱并直接反映本民族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得知,湘西土家族民歌种类繁多,丰 风俗习惯和审美特征的一类民歌,又称作“风习歌”和“习俗 富多彩,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这些带有浓 歌”。湘西土家族风俗歌主要包括哭嫁歌、丧歌、摆手歌、梯 郁土家族文化的民间歌曲,从不同方面诠释着土家族人质 玛神歌、上梁歌等几种形式,主要描述了土家人日常生活中 朴的民风和对生活的无限追求,充分反映了土家族人对物 的一些习俗以及祭祀仪式等。其中以梯玛神歌和摆手歌最 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将其归类主要分为:儿歌、情歌、风 具特点,梯玛神歌以本族土家语为主要演唱形式,集中体现 俗歌、劳作歌。 了土家族人对“神”的敬畏,因此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主要 (一)儿歌 用于祭祀、奔丧、祈天等法事活动中;摆手歌是一种集歌、舞 儿歌又称“童谣”,是以儿童为主要创作对象的歌曲,曲 为一体的演唱形式,主要为土家族人举行特定活动时伴唱 调简单,歌词浅白且具有教育意义。土家族的民间儿歌是土 所用,土家族人日常生活的多个层面往往被反应在表演的 家族人民以简洁生动的韵语所创作的,符合儿童的理解力、 内容中,因此具有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 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他们作为一种口头短语长期流传于 另外,哭嫁歌在土家风俗中出嫁的女方及家人在出嫁 民间。土家族儿歌通常分为:催眠歌、游戏歌、知识歌、教诲 仪式上演唱的歌曲,在土家民歌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歌等多种形式。其中以游戏歌《讨狗儿》最具代表陛:孩子们 主要分为:开声、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上轿等几个部 手脚并用,一边唱一边做各种动作,充满了童趣和幽默。 分,细腻的表现了女方在出嫁前对婚姻的恐惧、家人的别离 (二)情歌 及婚后生活的担忧等内心复杂的情感。其独特的演唱形式 情歌是土家族民歌之精华,以其优美的旋律、质朴的歌 和艺术感染力,充分体现了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个性化内涵。 词、丰富的结构表达土家青年儿女们之间的相思、爱慕、别 土家族风俗歌因其广阔的内容、丰富多姿的形式,成为今天 离、挑逗、迷恋、反抗等各种复杂细腻的思想情感,是用来传 我们了解土家族音乐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途径。 情达意的最好工具。 (四)劳作歌 湘西土家族情歌可分为”动心歌、试探歌、赞美歌、挑逗 湘西土家族劳作歌主要包括劳动号子和田歌两种,是 歌、初恋歌、相思歌、反抗歌”等,种类繁多,依据男女相恋的 土家族人在日常生活中集体劳作时所喊唱的歌曲,主要用 各个阶段而作,情意悠长,耐人寻味。如情歌《相思》中词句 于协调劳动动作和鼓舞士气,达到团结协作的目的。根据不 “日想郎来夜想郎,好比春蚕想嫩桑”等运用了比喻等修辞 同的劳动形式和内容,劳作歌可划分为诸多类型,仅劳动号 手法,形象鲜明、风趣含蓄的表达了处于热恋的青年男女之 子就可分为多种,如船工号子、排工号子、挑工号子等;田歌 间睹物思人的相思之情。凸显了土家旗晴歌中着重体现的 也就是挖土锣鼓,是一种有鼓伴奏的歌唱形式,用以在劳作 生动形象、清新意境和韵律感等特点。依据其表现形式又分 过程中鼓舞士气和减轻疲劳。劳作歌是土家族人勤劳智慧 ..263—. 的结晶,表达了土家族人的心声,唱出了土家人的民族精 魂,并真切的反映了土家族人世世代代辛勤劳动、勇于创新 的社会现实。 二、湘西土家族民歌文化特性分析 土家族民歌作为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除了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等基本的 文化特性外,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土家族的民俗文化、宗 教文化、语言文化及传统文化的特性,体现出了土家民歌音 乐久远的历史根据及文化内涵,这些独特的文化特性使其 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民俗文化特性 民俗文化具有集体性、一致性的特点,它是基于人们的 生活习惯、情感信仰、知识水平等方面而产生的一种文化, 对于树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认同感,进一步加强民族的 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土家族民歌音乐自诞生之日起便 成为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所有的民歌音乐都 是民俗文化的生动体现。如:土家族在祭祀时演唱的“梯玛 神歌”,在婴儿出生时演唱的“喜花鼓歌”,在女儿出嫁时演 唱的“哭嫁歌”,以及在老人去世时演唱的“丧歌”等。民俗文 化的影响贯穿了土家族人的始终,也因此产生了不同风格 的民歌形式。我们总能在不同的民歌展演过程中时时感受 着民俗文化的强大魅力与深厚底蕴。 (二)传统文化特性 湘西土家族民歌来源于生活,记录着土家人日常生活 的点点滴滴,是其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同内容的民歌演唱形 式反映着土家人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信仰以及对生活的无限 向往。湘西土家族民歌是一种歌、乐、舞相结合的民歌艺术 形式,自产生至今处处都体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特 性。随着土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汉族文化 逐渐深入其中,使的土家民歌在句式结构、内容及韵律上都 发生了改变,以致出现了七言四句体、五句子歌等具有汉文 格律特征的词曲形式,极大的丰富了土家族民歌的文化样 式。总之,土家族民歌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土家族传统文化的 发展史,也是土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 历史。 (三)语言文化特性 “土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无本 民族文字,通用汉文,清朝之前以土家语为主要沟通媒介, 清朝实施“改土归流”(改土归流:雍正期间,废除湘西的土 司制度,实行“流官”制,直接派进行官员取代世袭土司及土 官的职权。)之后,土家族人与汉族不断融合对语言及习俗 均有较大的影响。”① 土家族民歌音乐的语言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根据 不同的场合其演唱形式也比较独特,在梯玛神歌里加入了 舞蹈动作、吟诵等特点;在婚礼活动中,除了歌曲的曲调与 语言融为一体外,又加人了哭的元素,以“哭”代“歌”的演唱 形式成为土家族人独特的风格。土家族民歌是由湘西当地 的特殊方言与声音曲线相结合的产物,土家族人以歌会友, 用歌舞来进行语言沟通,抒发人们内心的思想感情。从土家 人的民歌语言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土家人汉语水平的 不断提高,随着时代的变迁,由过去的土家语演唱发展到现 一264一 在用汉语歌唱,成为土家语言文化变迁的印记。 (四)宗教文化特性 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 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通过宣扬神权的至 高无上,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及生活的多个方面, 达到控制人们的目的。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群体的社会行为 包括了宗教信仰、组织结构、行为规范、文化内容等诸多方 面。湘西土家族民歌自产生发展至今,处处体现出了宗教文 化的特点,与宗教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土家族人民利 用民歌音乐来表现敬天地、驱鬼邪、祭亡灵、祈神保佑等具 有强烈宗教色彩的文化活动,其中以梯玛神歌最具有代表 性。梯玛神歌指的是梯玛(土司也就是巫师的意思)在驱鬼 邪、祭祀祖先和神灵时所表现的一种歌舞形式。歌唱中梯玛 起着人与神之间桥梁的作用,它可以代表着土家人的意愿 与神进行交流,又将神灵的意愿转达给土家族人。整个过程 是人神共聚、唱奏齐鸣的歌舞形式,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文化 色彩。 三、湘西土家族民歌音乐特征审美分析 (一)内容美 湘西土家族民歌的歌词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在歌词的 运用上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处处体现出了与文学的紧密 相连。如在一些摇篮曲或劳动号子的歌词使用中,经常会用 到一些比拟歌词或者衬词等文学修辞手法,使得土家族民 歌歌词极具特点、富有新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将歌曲所 刻画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丰富多彩。另,土家族民歌的 歌词来源于生活、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表现田野生活 的山歌,有表达男女爱情的小调,还有体现集体劳作的号子 以及婚丧嫁娶的风俗歌等等。这些歌词通过歌曲的旋律将 土家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形象具体的展现出来,宛如一 幅画卷诠释着土家人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历程。 (二)形式美 湘西土家族民歌根据其不同的曲调、环境以及风格有 多种演唱形式,目前普遍为大家所熟悉的有原生态唱法、混 声唱法、轻声唱法等。其中原生态唱法又称为真声唱法,是 表演者使用胸腔呼吸,依靠气息冲击喉咙自然发出的声音, 通常音色高亢明亮,土家族民歌《山路十八弯》就是典型的 代表;混声唱法是在土家族地方戏曲演唱中运用较为广泛 的一种形式,也就是真假声结合的唱法。在湘西的地方小戏 剧种阳戏中,将用嗓分为“夹咙”和“窄咙”,其中唱词部分用 真嗓,拖腔部分用假嗓的称为“夹咙”,每句开头两个字用真 嗓,其余部分用假嗓演唱的则称为“窄咙”。“夹咙”和“窄咙” 分别由剧中适合的不同角色演唱,以达到丰富的声音效果; 轻声唱法是采用一定的演唱技巧(如:逆波音和上下滑音), 稍以挤压喉部发声的一种特殊的演唱方法,在土家族的摇 篮曲、催眠歌以及做堂歌中较为常见,用以充分表现湘西土 家族民歌的润腔之美。土家族民歌丰富的演唱形式和技巧 不仅对于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 指导意义,对于丰富我国的音乐文化审美形式也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三)结构美 歌曲的结构是民歌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湘西土家族 的民歌在句法结构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通常以整齐一 律为主,有规律的长短变化句为辅;在民歌体式上通常分为 “奇体”和“偶体”,其中“奇体”指整首歌曲由奇数句构成,以 “七言五句”最为常见,主要用于情歌。“偶体”则是由偶数句 构成整首歌曲的体式结构,主要有“七言四句”、“七言六 句”、“七言八句”等,最多的有“七言二十二句”,但应用最为 广泛的为“七言四句”。两种体式结构的不断变化,使得湘西 土家族民歌在结构上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也 从侧面反映出土家族民歌结构是按本民族自身理念,在长 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而形成的。不同风格类型的 民歌在句法和体式的运用上是不同的,这也使得土家族民 歌在外观形式上更加的丰富多彩,体现了土家族民歌的结 构美。诚然,湘西土家族民歌在句法和体式上的巧妙运用, 造就了土家民歌独特的结构美,既体现了湘西土家族人民 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对我国民歌审美形式的丰富和创新有 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四)节奏韵律美 湘西土家族民歌在旋律和节奏的使用上也彰显了其独 特的韵律美,旋律上:土家族民歌运用五声民族调式音阶体 系,采用“框内旋律法”(在“四度音调”框架内级进运动),以 小三度音程和大二度音程为主,其中小三度音程是旋律使 用中频率最高最为活跃的,四度以上的框架外旋律音程几 乎没有,句尾断尾通常用下降型旋律法,总特点是偏爱级进 旋律和窄音程。节奏上:土家族民歌的节奏较为平庸,以平 均行和短长行为主,较为舒缓,没有十分急促的节奏型,在 节奏布局上呈现出前密后疏的特点。在歌曲的节拍和节奏 上以偶数拍子和奇偶混合拍子为主。⑦土家族民歌是土家人 在日常劳作中口头传承下来的,在旋律和节奏上都十分的 讲究,优美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体现出了土家族浓郁的地 方文化特色和丰富的情感生活。 (五)情感韵律美 湘西土家族民歌来源于土家人简单质朴的生活,所创 作的民歌没有过多的加工,依然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土家 族风格。多方面体现了土家人丰富的思想情感和Et常生活 的喜怒哀乐。歌唱艺术是土家人内心思想情感的一种最直 接的表达形式,饱含情感的歌唱将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土 家族人热爱歌唱、善于用歌唱来表达内心真挚的思想情感。 湘西土家族民歌除了丰富的情感美之外,在韵律上还 体现出了其独到的美感。在韵律上以阴平、阳平及上声为 主,极少用去声,这使得土家族民歌更加的委婉细腻、清新 自然,没有重音、浊音之感,加之以轻快的节奏更增加了无 限的美感。相对于汉族的格律诗而言,尽管土家族民歌大多 是押韵的,但其平仄变化的自由度要比格律诗宽泛的多,演 唱时其轻扬委婉的旋律也更加的和谐舒畅,令人久久不能 忘怀。 (六)情趣美 湘西土家族民歌以其美妙的趣味、极富感染力的情调, 充分体现了土家族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其中以吼 山歌和情歌最具代表性。“吼山歌”是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民 族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他们对着大山竭尽全力,用最大的 音量和音高把心中的话语和情感一起传递给对面的人们。 吼山歌的声律具有纯粹的音乐性征,是土家族人的生命之 歌,也体现出了其豪放粗犷的审美情趣;“情歌”是土家族民 歌的精华丰富的种类在土家族民歌中占据重要地位。“以歌为 媒”是土家族自主婚姻的特征,给青年男女提供了相互表白、 坦露心声的良好沟通平台,因此土家族情歌充分体现了痴隋 情歌的审美情趣。 四、湘西土家族民歌的功能及演唱特点分析 (一)功能分析 湘西土家族人民歌真实的反映了土家人民的生活历 程,善良淳朴的人们怀着纯真的心灵体会自然、体会世界, 并用肢体的语言生动的把其表现出来。善于审美的民族对 精神文化的需求较高。土家族民歌是土家族音乐与本土语 言高度融合的产物,它通过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用最朴 实的语言表现真我。因此湘西土家族民歌有着其特殊的功 能:文化传承及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交际功能、 实用性功能以及存储功能等多重性。湘西土家族民歌这些 重要的社会功能与土家人Et常的生活息息相关,处处反映 出了土家族人的风俗习惯和信仰,展现出了土家族人对美 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以及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轨迹, 是土家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 (二)演唱特点③ 湘西土家族民歌独特的艺术特征使得其在唱腔特点、 语言特点以及演唱技巧方面与其他少数民族民歌有显著的 不同,加之以土家族人特殊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及信仰, 更使得土家族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艺术特征 和民族特色造就了土家族民歌较为独特的演唱方式。 1.注重唱腔特点的唱法在土家族民歌中的应用 所谓唱腔特点指湘西土家族民歌在演唱上注重气息和 声音,在音色上注重声音的高亢明亮,声音具有穿透力,在 唱法上则注重以“大嗓”、“小嗓”、“高腔”为主的演唱形式。 大嗓指土家族人通常俗称的莽声(即形容某人大嗓门的意 思),演唱时具有音量宏大、底气十足、声音扎实有力、呼气 吸气有很强的对抗力、咬字吐字位置靠前等特点,在劳动号 子、船工号子以及一些山歌的低声部音区类型的民歌中应 用较为广泛;小嗓在土家族民歌中俗称“尖声”,与我国传统 民歌中的“假声”有众多相同之处,演唱时采用头腔共鸣,更 加注重腔体感的统一(口腔、鼻腔、咽腔、胸腔的统一),气息 较浅,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声音位置较高,在旦角和小 生角色的演唱中运用较多;高腔是土家族民歌演唱方法的 一种创新,根据其演唱风格的不同,可分为船工号子高腔和 山歌高腔两种,演唱者在中低声区运用大嗓唱法,在高声区 则运用混合共鸣(在小嗓唱法中加入少量胸声,使得音色比 小嗓唱法更加结实明亮),这使得湘西土家族民歌在音乐表 现上具有极强的震撼力与感染力,带给人以美的感受。 2.注重语言特点的唱法在土家族民歌中的应用 语言是歌唱的载体,歌唱要依赖于语言,在湘西土家族 民歌中有一些旋律性不强,节奏与韵律一致,歌唱接近口语 化的演唱形式:“说唱”、“喊唱”、“哭腔”。这些唱法别具一 格,体现出了说中有唱,唱中有说的艺术特点,这些以土家 族生活语言为基础的口语化、生活化的演唱形式使得土家 族民歌的传唱速度大大加快,传播范围更加宽广。说唱是湘 ——265—— 西土家族民歌中的一大特色,即唱中有说。由于很多类型的 土家民歌作品中旋律与唱词的音调非常相似,这就要求在 进行说唱表演时说与唱要时刻保持统一协调;喊唱是湘西 土家族民歌中的基本演唱形式,在号子(劳动号子、船工号 子)和山歌的歌词中有较多的运用,土家族人天生激情、豪 放,唱到极致时往往随旋律而加入喊唱的成分,这就形成了 情与歌,唱与喊的完美统一,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3.注重演唱技巧的唱法在土家族民歌中的应用 “润腔是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家们,在他 们演唱或演奏其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乐曲(唱腔)时, 对它进行各种可能的润色和装饰,使之成为具有立体感强、 色彩丰满、风格独特、韵味浓郁的完美的艺术作品。”④由此 可见润腔在演唱中属于高难度的技巧,要求演唱者具备相 当的实力才能完成。湘西土家族民歌在润腔技巧的运用上 独具特色(一方面以装饰音来校正字调,另一方面使用各种 演唱技巧来润色曲调),使得歌曲韵味十足、悦耳动听,凸显 了土家族浓郁的地域特色。在湘西土家族民歌中运用的润 腔技巧常见的有以下五种:甩腔(属于大嗓唱法,使声音达 到致远的效果,常用于山歌、号子高声区的结尾处);滑音 (分为软滑音和硬滑音,常用于山歌和船工号子演唱中);直 音(在船工号子中广泛运用,分为长之音和短直音);喉音 (在山歌高腔、船工号子中应用广泛,喉音色彩鲜明、声音明 亮);颤音(在山歌、船工号子、薅草锣鼓中广泛应用,最显著 的特点是声音具有强烈的抖动感,颤音在时值上有长颤音 和短颤音)。这些润腔技巧是土家族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 逐渐形成并进一步完善发展的,不同润腔技巧的运用会使 作品产生不同的韵味,对演唱者也就有不同的要求。润腔技 巧在湘西土家族民歌中的巧妙运用使得歌曲在音乐表现上更 富有感染力,声音上更富有特点,演唱技巧上也更加趋于成 熟,恰当的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隋趣,具 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五、结语 湘西土家族民歌不论在艺术类型、文化特性还是在音 乐特征、功能及演唱特点上都彰显出来其独到的特色,它是 土家族人民的艺术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 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来源于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 活经历,是土家族人民历史文化、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宗教 信仰以及思想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它折射了湘西地区土家 族人民特有的生活状态与审美情趣,是我国少数民族民歌 中极具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格的歌唱艺术形式之一,是土家 民族的精神风貌与社会审美的重要体现。湘西土家族人民 淳朴善良,能歌善舞,对于他们来说“歌”已经融人血液,是 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他们热爱生活、抒发感情的艺 术载体。随着我国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 于如何传承保护民歌艺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意识 进一步加强,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 多的政府部门和艺术界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保护湘西土家 族民歌艺术的行动中,为湘西土家族民歌艺术走向世界作 —266—. 出贡献! 注 释: ①张文华.湘西土家族民歌音乐中的文化内涵Ⅱ].音乐创作, 2010(O1). ②周礼.论土家族民歌的审美特征Ⅱ].黄河之声,2oo8(5). ( 邬小中.黔东土家族民歌及演唱特点Ⅱ】.四川戏剧,2010 (3). ④董维松.论润腔U】.中国音乐,2004(4).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湖南卷(上、下)[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 [2]田世高.土家族音乐概4k[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社.2002. [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馆.湘西民间歌曲选[M].长 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60. [4]王耀华,杜亚雄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1.福州:福建教育出 版社.1999. [5]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6]曹毅.土家族民间文化散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社.2002. [7]赵翔.从土语山歌看湘西土家族音调特征卟黄钟,1993 (12) 【8]张建国.土家族民族歌乐“梯玛神歌”初考Ⅱ1.中国音乐教 育.2011(34). [9]潘存奎.浅析湘西土家族民歌及艺术特征D].美与时代, 2010(6). [10]李红艳.土家族民间儿歌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研究【D].西南大学. 【11]石雯丽.湘西土家族情歌的语言艺术U】.吉首大学学报, 2006(3). [12]张文华.湘西土家族民歌音乐中的文化内涵Ⅱ].音乐创 作,2OlO(O1). [13]周礼.论土家族民歌的审美特征刚.黄河之声,2008(5). [14]邬小中.黔东土家族民歌及演唱特点田.四川戏剧,2010 (3). [15]董维松.论润腔Ⅱ】.中国音乐,2004(4). [16]邹婉华.土家族民歌的功能分析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OO9(3). [17]刘志燕.土家族民歌的审美情趣探析叩.民族音乐,2013 (4). [18]黄洁.土家族民歌的审美特征初探田.民族文学研究, 2001(2). [19]田世高.土家族民歌歌论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2). (责任编辑王文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