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课时目标
1.读课文,了解鲁滨逊在荒岛创造条件、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学习写梗概的方法。
2.探究鲁滨逊能在荒岛上生存下来并且生活得很精彩的原因,感悟鲁滨逊面对困难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激发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要点把握
1.了解鲁滨逊的历险经历,体会其内心想法,感知人物形象,学习他顽强、乐观的精神。
2.培养细读文本的习惯,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激发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回顾内容,加深理解。
指名说一说《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
(教师课件出示提示。)
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我了解到这部小说主要写了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________,漂流到________。为了生存,他________,最后________。
2.学生根据提示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鲁滨逊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正如同学们所说,鲁滨逊是一个勇敢的航海家和冒险家,他在荒岛上的经历表现出他是一个勇敢坚毅、乐观积极的人。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叙述,去具体感受他的这些品质。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读“梗概”,探究人物形象。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找出概括鲁滨逊性格特点的词句。
预设:这段话位置特殊,在文中有特殊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段话开门见山,介绍了鲁滨逊爱好航海和冒险的性格特点,为后文写他遇到困难并战胜困难埋下伏笔。
明确:“喜欢航海和冒险”“碰到过许多危险”“一点儿也不畏惧”“希望走遍天涯海角”。
(2)品读重点句子,体会鲁滨逊的性格特点。
预设:“梗概”部分剩下的内容概括叙述了鲁滨逊在荒岛上战胜困难,求得生存的经历。在上节课初读课文时,学生已用表格的形式概括了鲁滨逊流落到荒岛后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困难的方法。教师在这里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通过品读句子来具体感受鲁滨逊“喜欢航海和冒险”“碰到过许多危险”“一点儿也不畏惧”“希望走遍天涯海角”等性格特点。
①体会鲁滨逊初到荒岛的心情。
这是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到处是乱石野草。他又冷又饿,心里想:流落到这种地方,怎样活下去呢?(鲁滨逊身处孤岛、濒临绝境,心中不免有些担忧和惶恐。)
在船舱里,鲁滨逊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东西,陆续搬到岸上。没有淹死的一条狗、两只猫陪着他,这使他在凄凉中感到一丝安慰。(即使面对绝境,哪怕是一丝的希望也让鲁滨逊感到高兴。)
②从鲁滨逊解决困难的行动中感受其品质。
困难一:无住所。
鲁滨逊走遍荒岛,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有树荫、又可以防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鲁滨逊在选择容身之地时充分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有水源、有树荫、防野兽,体现了鲁滨逊的聪明才干和坚强的意志。)
困难二:食物很快吃光了。
他每天或是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或到海边去捕鱼,还把捕到的活山羊畜养起来。
他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鲁滨逊为了生存下去,想到了各种办法来解决食物问题。由此可见鲁滨逊是一个坚韧不拔、不畏艰难,能靠智慧解决困难的人。)
困难三:野人袭击。
鲁滨逊在恐惧之中开始考虑怎样对付这些可能出现的野人。(鲁滨逊迎难而上,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战胜危难。)
鲁滨逊决心救下这个逃跑的野人,于是他开枪打死了追赶他的另外两个野人。(鲁滨逊敢想敢做。)
困难四:发现英国船只叛乱
鲁滨逊和“星期五”救出了船长,船长愉快地答应带他们回英国去。(勇救船长,体现了鲁滨逊的机智勇敢。)
(3)教师小结。
小结:面对恶劣环境的挑战,鲁滨逊没有绝望和妥协,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用顽强的毅力和勤劳的双手同困难作斗争,创造了不朽的传奇。他的这种在绝境中乐观向上、勇于拼搏、机智勇敢、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2.读节选片段,把握人物形象。
(1)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阅读。
过渡:这个节选片段主要讲述了鲁滨逊初到荒岛时的生活状态和他面对现实的思考。请大家朗读这个片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①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
②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学生带着问题读选文,在文中圈点批注。
(3)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感知人物形象,教师相机指导。
(4)小组派代表在班级汇报,教师整理汇报结果。
汇报展示:
①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身陷孤岛,生活忧伤寂寞;在岛上缺少必要的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
重点句子:我现在处在一个令人忧伤的、没有言语交流的生活场景中,也许这种生活在世界上是前所未闻的。
明确:这句话是鲁滨逊在孤岛上生活的写照。他所要过的生活“在世界上是前所未闻的”,他的心情是忧伤的。一个人置身于孤岛,鲁滨逊面对的困难除了吃穿住的窘迫,还有内心的孤寂和绝望,这是他能否在岛上活下去的关键。他认识到了这一点,就能更好地战胜这些困难。
我几乎花了一年工夫才完全布置好我那片用栅栏围起来的小小的住所。
我花了好长的时间才砍下那些木材,并且在林子里加工好,但是把他们运回家去的时间更要长得多。所以我需要花两天时间砍成一根木桩,把它运回家,在第三天才把它打进地里。
明确:这些句子表明鲁滨逊每完成一件事都要付出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鲁滨逊具有顽强的毅力和肯吃苦的精神。
②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这个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以选文后半部分为依据,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鲁滨逊面对现实情况时心理产生的变化,探究他列出“坏处”和“好处”的作用,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深刻感悟鲁滨逊从自己的不幸处境中得出的经验教训的现实意义。
A.文中表明鲁滨逊心理变化过程的句子:我的理智现在已经逐渐能够控制我的沮丧心情,我开始尽可能地安慰自己,把我遇到的凶险和幸运作个对比,使自己能够心平气和。
B.鲁滨逊列出“坏处”和“好处”的作用。
明确:首先给鲁滨逊带来了勇气,使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还没有完全处于绝境;其次,这也使鲁滨逊能够知足安命,不再抱怨眼前的一切,接受现实,积极乐观地谋求生存;再次,他通过对照得到心理安慰,得到了要顽强活下去的理由。
C.理解鲁滨逊得出的经验教训。
相关句子: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
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明确:这两句话集中体现了鲁滨逊积极乐观的精神,他的这种做法启示我们: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鲁滨逊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③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鲁滨逊是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他是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渐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活得有意义的问题;他是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与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他是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尽管岛上条件极差,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是热情地投入实际生活中去。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选段,边读边感受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1.师生共同探究写法。
(1)通过比较“梗概”和节选片段在表达上的不同,引出第一人称叙述。
预设:学生通过朗读能很容易发现“梗概”和节选片段在表达上的不同。最明显的不同是人称不同--“梗概”采用第三人称,节选片段采用第一人称。由此导致的语言风格不同——“梗概”采用概括性描述,语言简练;节选片段的语言生动、形象,有较多的细节描写。两者的差别正显示了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第一人称叙述。
方法点拨:所谓第一人称叙述,即行文中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和角度展开叙述,直接向读者叙述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这个“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有助于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内心活动的描写,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3)学生通过朗读自主感悟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并在讨论交流中加深理解。
2.学生尝试运用。
(1)教师出示一个以第三人称叙述的片段。
(2)学生运用第一人称改写这个片段。
(3)对比阅读,感受第一人称写法的好处。
(4)教师小结。
四、课堂回顾,拓展阅读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鲁滨逊漂流记》原著,激趣荐书。
师:《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小说,本课中的“梗概”部分实际上是对小说进行了缩写,原著的情节更加生动,描写更加细致。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原著读一读,将会大有收获。
2.教师推荐适合这本书的几种读书方法。
(1)过电影的方法。
读书是把语言文字转化成鲜活的形象与画面,这是一个硬工夫,需要我们不断练习。阅读这本书时,可以在脑子里边读边演电影,这样可以读得特别深入,真正做到入眼、入脑、入心。
(2)复述的方法。
我们读到某个章节,会被书中的情节与人物深深地吸引,特别想与他人交流和沟通。那么,我们可以在各自的小组与同学,或者在家里与父母绘声绘色地讲一讲所读的章节,这样还可以练习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3.学生选读某个章节,概括主要内容,再试着在小组内讲一讲。
五、摘抄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丰富积累。
2.课外读一部小说,尝试着写梗概。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阅读“梗概”,了解大意
(学生快速浏览“梗概”部分。)
师:读了“梗概”后,谁能给大家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
生:这部小说讲了鲁滨逊在海上遇险后流落到了一个荒岛上,一个人过着艰难的生活的故事。
师:他为什么会流落到这个荒岛上?他是怎样生活的?最后结局怎样呢?你能更完整地说说吗?
生:小说讲了一个叫鲁滨逊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遇上大风,船翻了,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战胜了种种困难,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最后终于获救,回到了英国。
师:你概括得比较完整,语句也很简洁。从“梗概”中我们可以看出小说的重点部分是什么?
生:小说重点写鲁滨逊漂流到岛上后遇到了很多困难,他想方设法克服了那些困难。
师:具体有哪些困难呢? 他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呢?请大家再次默读“梗概”,把鲁滨逊遇到的困难及克服困难的.办法做上记号。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
师:同学们读得很快,做的批注也很精彩,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
生:首先是没有住的地方。“鲁滨逊走遍荒岛,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有树荫、又可以防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那儿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见过往的船只,以便请求救援。”他在荒岛上建房定居,等待救援。
生:还有吃的困难,鲁滨逊先是从船上找到很多吃的东西,但因为从“破船上搬下来的食物很快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于是,“他每天或是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或到海边去捕鱼,还把捕到的活山羊畜养起来。后来他竟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他还把从船上搬来的麦子“撒在围墙里,不久长出了嫩芽,后来结出了十几个穗子。他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生:还有一点,就是孤独,幸亏还有一条狗和两只猫跟他做伴。
生:我觉得他最大的困难是恐惧。有一天,他发现了野人的脚印,担心野人会来吃掉他,“于是他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杨柳桩子,又将羊群分成几个地方圈养”。后来,他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迹和满地的人骨,他开始考虑怎样对付这些可能出现的野人。
师:他有什么办法可以解除孤独吗?
生:后来,鲁滨逊救了一个被同伴追杀的野人,给他取名“星期五”。经过教化,这个野人成了他的好帮手。
师:现在,我们尝试着把重点内容抽出来,再讲一讲小说的大概内容。
生:从前,有一个叫鲁滨逊的英国人在海上遇险,漂流到了一个荒岛上。为了生存,他用木头和船帆搭帐篷。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拿着枪到森林里去打猎,到海边去捕鱼,还把捕到的山羊畜养起来,并种了一些麦子。当发现岛上可能有野人时,他想办法对付野人,战胜恐惧。二十六年后,他救了一个被同伴追杀的野人,给他取名“星期五”,并教化他,让他成为自己的帮手。有一天,他俩看到附近停了一艘船,船长被绑架,他们便救下了船长,那个船长把他们带回了英国。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精准。鲁滨逊在看似毫无希望可言的荒岛上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这时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赏析:本教学片段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对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经历了一个“概括--揣摩--提升”的过程。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根据故事梗概具体而又准确地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接着,引领学生回到梗概之中,具体感受鲁滨逊经历的困难和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然后,围绕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效地融合具体内容,进行再概括。经历这样的反复过程,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培养。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由“梗概”和节选片段两部分组成,“梗概”主要讲了鲁滨逊是如何在荒岛上历险的,突出表现了他不畏艰险、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特点;节选片段主要讲了鲁滨逊初到荒岛时的生活情况以及他对现实的思考,重点表现了鲁滨逊面对重重困难时积极乐观的精神。这样安排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到鲁滨逊面对厄运时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从鲁滨逊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学会生存的道理。所以在讲授本课时,我特别注意向学生渗透抓紧在学校学习的机会,强健身体,锻炼意志,丰富知识,提高技能,增强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的思想。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不仅对此有较浓厚的兴趣,而且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谈感悟,这也正体现了世界名著的魅力所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