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假货时如何维权?
私下交易买到假货,报警不一定有用,但可以通过公安机关协调处理,协商不成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处理。制造、销售假货的经营者应依法赔偿消费者,金额为产品价款的三倍,受害人还可要求惩罚性赔偿。微商个人销售主体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但可按民事法律处理违约或侵权责任。涉及刑事犯罪可能涉嫌伪劣商品罪、侵犯知识产权罪等。
法律分析
一、私下交易买到假货可以报警吗
私下交易买到假货,报警不一定有用,除非是涉嫌诈骗,警方才会受理。不过,在受到侵害情况下,也是可以寻求警方帮助,在能联系上对方的情况下,通过公安机关协调处理,协商不成的,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方式处理。
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九条
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制造、销售假货有什么法律后果
对微商制假、售假行为,律师认为,如果微信朋友圈内的销售主体是属于企业,进行过工商登记,具有营业执照和相关证件,那么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经营者,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该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有欺诈行为的,依法应向消费者进行赔偿。一般赔偿的金额为产品价款的三倍,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而经营者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向消费者提供,造成人身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法赔偿损失,并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但是,目前大多数微商的销售主体为个人,其并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经营者,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但如果微商在销售过程中,有违法或侵权行为,则可按照相关民事法律处理,要求对方承担违约或侵权责任。另外,如果涉及刑事犯罪的,则可能会涉嫌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侵犯知识产权罪等方面的相关罪名。
结语
购买假货后,报警并不一定有效,除非涉嫌诈骗。在受到侵害时,可以寻求警方协助,通过协商、投诉、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争议。对于制造、销售假货的行为,如果销售主体是企业,依法应向消费者赔偿三倍产品价款,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对于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提供导致人身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并要求惩罚性赔偿。对于个人销售主体,可根据相关民事法律处理违约或侵权责任,涉及刑事犯罪的可能涉嫌伪劣商品罪、侵犯知识产权罪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二章 经营者的价格行为 第十六条 经营者销售进口商品、收购出口商品,应当遵守本章的有关规定,维护国内市场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17修订):第三章 标准的实施 第二十五条 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服务,不得生产、销售、进口或者提供。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17修订):第三章 标准的实施 第二十六条 出口产品、服务的技术要求,按照合同的约定执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