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化遗产与城市化

来源:华拓网


和而不同,同则不继

诚然,全球化为人类不同文明跨时空对话创造了难得机遇,但对中国这个多民族的泱泱大国而言,如果听任别国文化强势袭入,势必动摇文化母体,危及文化主权,使中华民族自我身份的个性化认定出现集体性迷失。

早在经济全球化浪潮袭向文化领域之初,国际社会就作出了敏感反应。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大国法国拒不低下高贵的头,认为美国文化泛滥是一种文化殖民,拒绝美国取消文化产品进口配额和限制的要求。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提出:“中国和法国一样,穿越一个个世纪却始终保持强韧、富有生命力的文明,这两个国家有义务确保它们的文化在现代大通讯网中的地位。”

而在当下中国,要守住中华文化个性不被“偷换”,首先亟待加快保护非遗的立法进程。在今年两会现场,半月谈记者听到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语急情切地呼吁,全国有8个省市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法规,目前迫切需要全国人大出台一部国家级非遗保护法。

周和平同时建议,将非遗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引进教材和中小学课堂,针对不同教育层级开展非遗普及教育。冯锦文也对半月谈记者说:“尤其要让非遗进校园,让未成年人走出去接触并享受非遗成果,培养其好奇心、亲近度。还要借助主流媒体、新兴网络媒体等舆论阵地普及推介,让民众对祖先、对地域优秀历史文化心怀敬畏。说到底,非遗离不开一个个鲜活的文化空间或文化场所,实际上是一个人、一群人对所在区域生活状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除了教育,展示也是一大有效途径。张艺谋在策划奥运会开幕式期间,曾向专家组顾问季羡林咨询,这位近百岁的文化智叟特别提到勿忘“抬出孔圣人”,其他顾问成员也一致建议凸显“中国元素”,再现东方神韵。当去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撩开面纱,不仅海外惊艳,国人也有久违之喜:鸟巢中央场地,平坦如一张巨大书案,一卷古画轴款款打开。古琴《高山流水》悠悠流淌,15位玄衣舞者跃上画卷,变幻着肢体语言,泼洒浓墨,腾挪笔锋。诸子智慧、四大发明、文房四宝、汉字唐诗、昆曲京剧、礼乐编钟、提线木偶、太极武术„„记者当时粗略计算,不下20多项中华独有的非遗在开幕式上一幕幕呈现出来。

“用最现代化的手段,向全世界展示最古老的中华文明!”沿着这一文化创意之路,张艺谋不辍地涉足《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大红袍》等“印象系列”。这位第五代新锐导演已经不自觉地成了中华民族古老非遗的忠实展示者、成功推介者。

2007年全国遗产日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华世纪坛观看中国非遗专题展时的一番动情之语,后来被各地文化工作者每每提及。在这位大国总理心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结晶”。他说:“为什么能传下来,千古不绝?就在于有灵魂,有精神。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文脉就是一个民族的魂脉。今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

秀出了政绩,割裂了文脉

如果说以上保护非遗行动是打着旅游开发和产业化经营旗号,客观上对非遗造成了一种建设性破坏,那么,还有一种政府行为则是一种破坏性建设。首部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08)》前不久出版,担任该书副主编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苏杨在接受

采访时指出,长期以来,在“经济挂帅”的思想下,许多地方政府急功近利,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为旅游产业发展让路,而且常常为经济建设让路,作牺牲。

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浪潮中,尤其是无约束的工程热、建筑热和房地产投机活动中,一些城市的决策者将一座座旧城摧残得面目全非,将一片片积淀丰富文化信息的历史街区夷为平地,造成传统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和城市记忆的消失。尽管国家对基本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有相关法律法规,但地方文化局和文物保护部门与城建、工业等强势部门相比,往往处于下风。

最近在南京采访,记者听到市民热议29人上书叫板地方官、保卫老城南的新闻。梁白泉、叶兆言等29位南京本地文化人士联名上书《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告急》,信函反映:自今年年初以来,位于秦淮区、白下区的最后的金陵古城,却突然启动了规模空前的“危改”拆迁。据称,这次在金陵古城施行“危旧房改造”的主旨包括了“加快扩大内需”,“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南京楼市迎来重大利好”。29人痛陈:在安品街,以清代杨桂年故居为代表的多处文物单位惨遭拆除,用于房地产开发;在三山街,江苏酒家、张小泉刀剪店等多家著名老字号即将在“危改”中消失„„

而在非遗点密集的一部分农村地区,新农村建设变成了片面的村庄改造和民房建设,文化村落被铲平,建成整齐划一的新楼(湖北的土家吊脚楼在新农村建设中就被大面积拆毁)。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群众文化馆副馆长张欣对半月谈记者痛陈:“有些县乡领导,热衷于搞安居工程,搞整村拆迁,传统特色村镇民居破坏严重。居之不存,附着其上的日常起居民俗习惯也随之消散,成了断线风筝。”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资华筠也提出,新农村发展战略应把文化保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非遗创造主体——广大农民在新的社会环境里快乐享有其传统文化成果。

城乡破坏性建设开发热中,看似破坏的只是有形文物,其实同时把无形非遗也悄然葬送了。温家宝总理曾经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

遍观欧洲国家,不论是城市建设还是发展旅游,都必须服从遗产的保护,文化是城市和旅游经济的灵魂。而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在保护原生态文化的同时,如何尊重当地群众追求现代生活的权利?在张扬精神活动崇高人文理想的同时,如何又不压抑领导干部追求物质利益和科学政绩的适度冲力?这的确两难。但是,正如有识之士所言,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遗产破坏的高危险期,尤其是在当下举国投资保增长、保民生的特殊时期,更需要端正我们的遗产价值观,确立科学保护观。作为中华文明根脉上最生动也最脆弱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经不起折腾了,容不得我们再肆无忌惮地刨根割脉了。把根留住,让脉永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