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物课堂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来源:华拓网
以情优教——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摘要:素质教育旨在谋求学生身心素质的整体发展,从心理学来说,它必然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必然关注学生的非认知发展,其中特别是学生的情感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到一个新的层面,内涵变得更为丰富,而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情激趣,以趣激学,创设师生融洽的情感氛围,为学好生物课创造有利的条件。本文分析了在生物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契合点,最后探讨了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理念的具体途径和实施策略。

关键字:生物 教学 情感教育 渗透

人是理智动物,也是情感动物。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精神生命的原动力。马克思把情感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1]他说:“激情、热情是人们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可见,情感是人类适应生存的重要工具。赞可夫认为: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思想。以上观点,从不同层面揭示了情感在人类生存、个体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但是,人的情感不是天生的,前苏联教育家阿扎罗夫指出:“在情感世界里,任何东西也不会自然地产生,因为这是与学习或者其它工作一样复杂和费心的心、脑、精神工作。”人的情感也不是自发形成、自然成熟的, 它是在教育的催生、促进下发展成熟的。教育是一种立足于‘人’的活动,不仅要开发人的智慧潜能,体现人的功能性价值,更要把关注人性发育、塑造完美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作为其追求的终极目标。[2]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其基本内涵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学生的情感理解、情感交流、情感表达、情感调控、情感实践的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教学过程中情感及其渗透力量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与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从而实现他们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呢?怎样有效的在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呢? 一、 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生态课堂 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被动的学习,老师教,学生学;老师问,学生答。“教”成了主导“学”的决定性因素,教学的共同性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丧失,课堂成了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和表演。学生渐渐对课堂市区了兴趣,变得麻木和冷淡,甚至影响到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的基本和主要任务。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是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生物课堂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学生能在生活中感受到生物的无处不在,同样能在课堂上体悟生命的多姿多彩。生态课堂就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关注个人,突出发展,充满活力,是一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学习生活习性的课堂形态。这样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于其中并释放与升华生命潜力的空间。课堂充满了活力,在增强生物学知识同时,情感交流也得以较好的实施。

二、 以情激情,塑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由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尊师重教,师道尊严”一直是师生关系理念的主流,这一理念,随中国传统文化流传至今,为中国师生关系定下了不可撼摇的基调。教育中缺乏民主、平等的人文精神,“教师至上”的思想根深蒂固。好像联系师生关系的纽带只有各种冷冰冰 的规章制度,而不是人的情感。这种对师生交往实质的误解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将学生作为“物”对待,视为没有情感的容器,从而忽略学生的感受。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平等、合作、和谐

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以自由舒展的心理空间,使学生沉浸在一种丰富、愉悦、温暖的氛围中,这不仅有助于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培养,而且能够满足学生独立、自尊、信任、理解等多种情感需要。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具有伟大意义的情感活动。每一个教师都有爱,但能否对后进生倾注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关爱是一位教师师德好坏的重要体现。要将情感教育融于后进生的转化之中,教师应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也就是说,对他们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相互谅解,使他们感到你不仅是他们的师长,同时又是他们的朋友。【3】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愿意进行思想交流,敞开心扉倾吐心声,这样才能及时掌握他们学习、生活和思想活动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反之,没有信任的教育就如没有沟通的桥梁,更谈不上教育的效果了。此外,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希望,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加倍去努力,从而实现融入真情,达成师生间的信任。 三、 充分发挥情感课程资源,体现情感的实践性

就情感本身来说,它既不是一种知识,也不是一种理论,所以现有的教材很难把情感具体地、生动地表达出来。即使是包含了丰富的情感性、人文性的教材内容,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也被有些教师操作得面目全非,成了“无情”、“无人”的教育。[4]所幸的是,生物教学资源并不是局限于薄薄的课本中,生物学知识源自大自然,大自然是真正的生物知识宝库。为了学生直接从大自然中汲取知识,教室应该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从中获得丰富的生物学知识。重视学科兴趣的培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如果教师能够有效的挖掘生物学科的情感教育优势对学生进行学科兴趣与情感教育,也许下一个达尔文就会就此诞生。为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成功而有效的渗透情感教育,生物教师应尽快地调整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知识,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转变角色,应对挑战。摆脱以往的看图、读书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融入到野外活动中,它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志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并深度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这样有助于提高保护我们生存家园的认识。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一步步的思考、分析、判断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动脑、动手的实践和探究中,掌握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也就是在“做科学”的过程中收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在实践中生成情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四、 在探究与情境创设中提升情感的有效性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问题的来源是十分广泛的,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知识能够学以致用,教室可以多从生活中采集问题,依据学科特点,结合生活实际,紧扣各章节相关的知识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如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增加学生情感体验。广泛利用报刊新闻媒体资源在生物教学上有更深广的意义。报刊新闻具有通俗性、趣味性、时效性强等特点,中学生易于也乐于接受其中的知识。因此,利用各种媒体上关于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污染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营养与健康等方面的报道来丰富生物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对学生进行适时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5】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快乐,不全部在于考试得了理想的分数,更在于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去解决具体问题。 五、 丰富教育评价方式,学会欣赏学生

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惯性和高考制度改革的滞后,即使在高唱“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进入大学最终仍然只有靠标准单一的考试成绩决定,这就决定了教育评价模式的单一性。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必然导致教育重知识灌输而轻视学生情感、个性的培养。因此,教师除了要做到以上的几点外,还要用发展和欣赏的眼光来评价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每个

孩子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有着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老师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肯定的评价,只有来自内心的真诚的、具体的赞扬才能给学生带来莫大的鼓励,激发其高昂的学习情趣。其次要学会善待学生的失败和错误,不要 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而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与学生轻松愉快、推心置腹地交谈。其实,只要想到学生还只是个孩子,我自己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这样心就平了,气就顺了,自然而然就能耐心温和地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在遇到问题时我尽力尝试换位思考,并且小心翼翼、想方设法地去启发、教育学生。这样,学生即便做错了事,挨了批,感受到的却仍然是老师对他深切的爱。最后,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6}赏识教育应该是在学生取得成绩及进步时,老师及时地给予真实表扬和肯定;在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我们能够从中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他必要的肯定和信任,并能帮助他分析不足,提供一些良好的建议,增加学生战胜挫折、解决困难的信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及良好的素质。通过这种做法,能够让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积极上进的动力。

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心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润物细无声”是情感教育的一种境界。其中,教师又是情感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将积极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所以,作为未来的生物教师,我们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情感因素对学生生物学习和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注重情感教学,以情优教,致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渐养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谭容培.论情感体验与情感表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 (5): 34. [2]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 1993 page12 [3]杨海波. 润“情”细无声——浅谈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 2010,(07)

[4] 徐静. 情感教育弱化现象及原因探析[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0,(06) {5}舒晓保. 生物教学中情感渗透的策略[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 2010,(05) {6}国家教育部.英语新课程标准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Page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