纂一 口王瑞娟 从1921年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 囊 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完成了从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 的革命党到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执政党的伟大 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致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作为中共第一城——阳泉, 这座中国共产党亲手建立的第一座城市,正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所取得辉煌成就的一 弹叶450吨,有力地支援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咯进 攻。此外,还入驻过直属中央的无线电材料厂和 民 日报造纸厂。民用工矿业方面,计有煤窑205座,炼铁 炉600余座,生产民用铁货(生产、生活用具)1500余 吨,沙货500万件,发展私营商业580户,对于解放医 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阳泉从一个小站建设成为一座工业 化城市,诞生于中国革命历史伟大转折时期,开启了 个缩影。作为资源型城市的阳泉,经过60多年的曲折 发展,正在党的领导下,破解着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一世 界性难题,走上一条转型跨越之路。 一山西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 大贡献。建设阳泉新兴工业城市,成为中国共产党革 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二、因煤兴市。打造全国无烟煤生产基地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阳泉作 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是中国共 产党实现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进而探索治理经 营城市的开篇之作。阳泉的发展实践,充分印证了只 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才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 的繁荣富强。 、因煤设市。开启山西近代工业化进程 阳泉煤炭储量大、煤质优、开采历史悠久。煤炭开 采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清朝末年,在“抗英保 矿”运动的怒潮中,诞生了名传后世的保晋公司。1906 年,正太铁路通车至阳泉村;同年,山西的民族资本家 开始在阳泉燕子沟(现属阳煤集团二矿)等地用工业 化手段掘井采煤,拉开了山西近代煤炭工业序幕。“先 有阳泉矿,后有阳泉城”的民谚记载了阳泉由村变市 的历史演变。 1947年5月2日,平定县阳泉镇解放。为了用阳泉 丰富的煤铁资源支援解放战争,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决 定:将阳泉镇从平定县划出,建设为新型工业城市。同年 5月4日,组建了阳泉建市后的首届阳泉市委和市人民 政府。从此,阳泉成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座人 民城市。1948年7月28日,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前身的 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决定直辖阳泉和石家庄,使阳泉 正式成为我党在解放区设立的第一批直辖市之一。 阳泉从1947年5月建市到1948年末的l9个月 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胜利完成了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任务,进入了社会主 义建设时期。阳泉以发展工业起家,有着得天独厚的有 利条件,矿产丰富,种类较多,分布广阔,仅可开采利用 的就达56种,尤以无烟煤、铝矾土、硫铁矿以储量大、 品位高、易开采而著称于世。通过几年的建设,阳泉的 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到1957年,阳泉矿务局、阳 泉钢铁厂、晋东化工厂、阳泉发电厂等大中型企业,在 原有基础上都进行了扩建,全市工业企业发展到217 个,煤炭产量跃升到1000万吨,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2-3l亿元,分别是1949年的20倍和l0倍。从1958年 到1966年,国家先后在阳泉投资新建、扩建、改建了 40多个大中型工业企业。1969年后,阳泉形成了工业 门类比较齐全的经济格局,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无烟 中,利用阳泉的资源(煤、铁)、能源(发电厂),建起了17 个兵工厂,21个硫磺厂,生产手榴弹1000万个,各种 型号迫击炮弹380万枚,地雷350万个,各型迫击炮 2011:E51 ̄6圈豳 21 煤生产基地,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阳泉又迎来了一个大发 展的春天。在广大农村地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普遍推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乡镇企业,受到了中 外经济学家的称赞,誉之为“阳泉模式”、“平定模 一度把阳泉拖入低谷。 在这一大背景下,阳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从 本世纪初拉开了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的资源型城 市转型的序幕。特别是近年来贯彻省委提出的“以煤 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的思路,致力于 经济结构的转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新型材料及装 备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三大基地”,依托煤又跳 出煤,在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变上闯新路,不仅做好煤 炭的大文章,而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煤炭产业 链条,即煤一电一氧化铝一电解铝—铝型材产业链、 煤一肥一醇—烯产业链、煤一电一气一材产业链。既 致力于煤炭产业整合重组,又下功夫改造提升整个传 统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向好,呈现出加快 发展、集约发展、高端发展的新特点,装备制造业初具 式”(内陆资源开发利用型),为中西部地区发展乡镇 企业闯出了一条新路。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阳泉的建设和发展El新月 异,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阳泉被誉为“太行山上 的一颗明珠”,成为了山西近现代工业史的缩影。表里 山河蕴藏的丰富矿藏,为阳泉的经济腾飞提供了得天 独厚的条件。改革开放初期,阳泉无烟煤炙手可热,各 个宾馆常年驻扎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购煤者,许多外省 市的领导经常来阳泉搞联谊和慰问活动,人 生们以 能分到矿务局上班为荣。上海市 叶为搞到紧俏的阳 泉煤,想了一个“紧俏换紧俏”的 ,}】优质的上海 El用品换取阳泉的计划外煤炭。凭借资源优势,在半个 规模,环保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旅游产业、信息技术、 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也得到较快发展。2010年,全 市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2.1%,成为支撑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要力量。今日之阳泉,发展之快、实力之强、 百姓之富前所未有。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 4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财政总收入完成100.2 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7.7亿 元,比上年增长2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 226.8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完成298.3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社会消费品零 世纪的时间内,阳泉从默默无闻的一个小村庄发展成 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繁荣,一度 被誉为山西的“小上海”。 如今,阳泉已由建市初期的12.8万平方公里、辖 区1.7万人,增加到了现在的总面积4570万平方公 里,辖2县4区130万人口的中心城市,面积和人口分 别增加了350多倍和70多倍;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 地,累计对外输电1000亿度,为国家生产原煤15亿 吨,为祖国建设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到2010年,全 市生产总值达到429.4亿元,财政总收人100.2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83.8元,农民人均纯收 人6560元,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 三、因煤强市,探索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径 客观地讲,阳泉属于资源型的城市,尤以“煤经 售总额完成160.47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083.8元,比上年增长20.0%。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560元,增长13.1%。阳泉这座发 展的城市魅力更加无限。 “中共第一城”阳泉的历史变迁充分证明,发展 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60多年发展积累 济”著称。说阳泉是个“躺在煤堆上的城市”并不过 分,23.61%的含煤面积令许多城市嫉妒,且煤种以罕 有的无烟煤为主。据统计,阳泉煤炭工业总产值曾一 度占到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1996年至今, 阳泉的原煤产量屡破历史记录。可以说阳泉因煤设 市、兴市,没有煤炭,就没有阳泉市的今天。 但是,和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单纯依靠开采自 然矿产资源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方式是不 可持续的,阳泉也曾陷入因煤而困的境地。特别是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阳泉“煤经济”的衰落也 起来的经济实力为我们战胜困难和风险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紧紧扭住经 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 谋发展,阳泉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我们坚 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阳泉的转型跨越发展一定能够再铸新 的辉煌,一个更大、更强、更富、更美的新阳泉将会展 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单位:阳泉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责编:一茗 22 圈2o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