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_wood_修辞[精彩]
我的小树林》中修辞技巧赏析
摘要:《我的小树林》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创作的散文。在该散文中,福斯特分析了财产的拥有给人带来的四个恶劣后果。作者运用了典故、引用、夸张等修辞手法, 既突出了该散文的主题,也突出了该散文讽刺的口吻。
关键词:《我的小树林》 福斯特 财产 典故 引用
《我的小树林》是 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创作的散文, 被收录在福斯特的杂文集《阿宾哲收获集》中。在该散文中,福斯特以讽刺、幽默的口吻讲述了自己在购买了一片小树林后所经历的心理变化,进而探讨了财产给人 类带来的恶劣的心理影响。作者在该散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技巧,如:典故、引用、假正经、夸张等。
一.修辞技巧对主题的烘托
1924 年,福斯特发表了小说《印度之旅》,该小说的发表在美国受到了极大的欢迎,非常畅销,而该小说的畅销为作者带来了不小的一笔财富,由此作者用这笔钱购买了 一片小树林。也就是在购买了这片小树林之后,作者发现了财产对人们的心理影响。在《我的小树林》中,作者一开篇就结合自身的经历提出了一个问题“财产对人 有什么影响?”。随后,作者紧紧围绕这个问题,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财产对人造成的心理影响:即,财产可以让人变得“笨重”、“贪婪”、“假装创新”及“自 私”。为了有效突出该主题,作者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技巧,主要包括“典故”和“引用”。
1. 典故的运用
典故是一种重要的 修辞手段,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在该散文中,作者运用了圣经典故、历史典故等,增加了文章的色彩与效果。
圣经中的许多故事经常被作为典故在文学作品中应用。基督教的教义 中“原罪”之说提倡人的“禁欲与简单生活”以赎罪,只有在赎罪后人才可以在死后进入天堂。而财产的拥有则加重了人在世间的罪恶。所以,在文章的第二段,作 者提出了“财产首先让人感觉笨重”的主题。作者首先指出笨重的人是无法进入天堂的。作者运用圣经中的典故“富人要想进入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都难”。这个典 故的运用暗示了有财产的人要想进天堂是很困难的;既而,作者指出在《福音全书》中,“笨重就等同于动作迟缓”,然后,作者提到圣经中的典故“到约旦河接受 洗礼”;最后,作者指出“笨重的人由于动作迟缓而使得他们在去约旦河洗浴之前不得不三思而后行”。通过这些圣经中的典故的运用,作者揭示出第二段的主题: 财产的拥有让人感觉笨重,笨重的人行动迟缓,行动迟缓的人很难到约旦河接受洗礼,并最终被上帝拥入怀抱。作者通过这一系列圣经中典故的运用是想告诉读者: 人一旦拥有了财产就会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而这些精神负担会让他们在做任何事情前犹豫不决,而最终失去被上帝接纳的机会。
此外,在文章的 第四段作者指出“财产的拥有让人变得无限贪婪”。作者有一天在自己的小树林里看到一只小鸟后惊喜万分,他首先想到的是“这是我的小鸟”。但小鸟在看到作者 后受到惊吓后飞走了,最后落在了作者的邻居Mrs Henessy的田地里。这让作者感到极大的伤害和失落。作者此时提到圣经中的典故“亚哈并不想霸占葡萄园”在圣经中,亚哈由于贪婪并受到魔鬼的指使霸占 了拿波的葡萄园。该典故暗示了作者对自己小树林的不满足,映射了作者在看到小鸟落到邻居家的田里后,内心的欲望进一步扩大的心理过程。在该段的后半
部分, 为了进一步强调自己私欲的膨胀,作者夸张地运用了“幸福呀,克努特大帝!”、“亚里山大大帝更幸福!”的表达方法表达了自己对两位大帝的羡慕与崇拜。作者 在文章中表达了对这两位以领土扩张与占领而著名于人类历史的大帝的羡慕与颂扬,从而使他的对财产的贪婪之心跃然纸上。
在文章的最后一部 分,作者指出:“财产让人变得自私”。 作者的小树林里有许多黑莓,为了防止路人采摘,作者也想模仿别人在小树林周围建一堵高墙。在该部分,作者又一次运用了圣经中“拉撒路”的典故来突出主题。 在圣经中,有一个财主(Dives),天天奢华宴乐。一个讨饭的拉撒路(Lazarus),乞讨财主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饥。后来拉撒路死了,被天使带去 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财主死后被埋葬了,在阴间受痛苦,举目远远地望见亚伯拉罕和他怀里的拉撒路,他企求主可怜他。亚伯拉罕说:“儿阿,你该回想你生前享 过福,拉撒路也受过苦。如今他在这里得安慰,你倒受痛苦。在你我之间,有深渊限定,以致人要从这边过到你们那边,是不能的,要从那边过到我们这边,也是不 能的。”通过这个典故的运用作者试图告诉读者:圣经中的穷人与富人之间虽有天堂与地狱之隔,但至少他们还可以彼此看到对方。而作者如果在自己的小树林周围 建起高高的围墙的话,经过作者小树林的路人由于高墙的阻隔甚至在作者独享黑莓的时候不能够看上一眼。此处作者通过圣经中典故的运用突出了作者该段的主题 “财产让人自私”。
2. 引用的运用
“引词入文”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修辞现象,具有增强表达效果和强化艺术魅力的双重修辞功能,有利于刻画人物,揭示主 题,点染意境。在《我的小树林》中,作者多处运用了对名人、名言的引用来突出主题。
在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引用了俄罗斯小说家托尔斯泰的 观点
“ property is sinful„”。托尔斯泰一生提倡简单的生活方式,并认为财产是邪恶的。在该段中,托尔斯泰对财产看法的引用与圣经中有关“财产使人笨重、行动迟缓”的 典故的运用相互印证,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观点:财产对人产生恶劣的心理影响,使得该段的主题更加鲜明,令人信服。
文章的第五段阐述了“财 产让人变得‘假装创新’”,因为这种所谓的“创新”具有“炫耀”与“空洞”的特征。在该段中,作者引用了莎士比亚对贪欲的评价。前一句引用表达了莎士比亚 的观点“欲望的结果就是让人丧失自己的精神和意志”;而第二句引用则表达莎士比亚“财产‘事前给个乐儿;事后,只是一场梦’”的辨证思想。通过这两个引用 的巧妙运用,作者试图表达财产与欲望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所有对财产的欲望最终给人带来的不过是一场梦。所以在该段的最后一句,作者引用了旦丁的名言“占有 是伴着损失的”,即:一切的“得”与“失”都是相伴产生的,该引用进一步强化了该段的主题。
二.修辞手法与讽刺口吻
在 《我的小树林》中,作者不仅通过典故与引用的运用突出了文章中各个部分的主题,而且还通过其他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突出了文章中的讽刺与幽默的口吻。在这些 修辞手法中,比较突出的是“假正经”(mock seriousness)与夸张手法。
所谓的“假正经”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将一些 无关紧要的小事情用较为严肃的、正式的表达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产生一种反差,其主要功能是突出讽刺和幽默的口吻。在《我的小树林》中,作者多次用到此修辞 手法,使文章的讽刺色彩更加突出。例如,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表达了自己对所购买的小树林的不满之处:“不够大,树也不多,还有一条公用的道路从中穿 过”。然后作者写到: “„other people should participate in my shame„”,在该句中,作者实际
上要表达的是“如果别人和我一样(因为树林小,树木少,等原因)为此感到遗憾,那是很正常的事„”但作者却运用了非常 正式的表达方法 “participate in my shame”来表达别人与作者的相同的看法这一简单的主题,体现了作者幽默与自嘲的口气。在文章的第四段,作者讲述了自己有一天听到了小树林里有树枝被折 断的声音,他的第一个感觉是有人在小树林里偷采黑莓,他马上想到:偷采黑莓的人会 “depreciating the value of the undergrowth”。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有人在树林里采黑莓,会不小心踩坏里面的植物”。而作者运用了 “depreciating the undergrowth”这一表达方法,尤其是“depreciating”的运用更为夸张,更使得作者内心由于这分财产的获得而变得小心翼翼,惶惶然的 心情以一种幽默而辛辣的口吻跃然纸上。 三.结束语
《我的小树林》虽然篇幅不长,却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与优美精练的 语言。通过包括典故和引用的运用,作者成功地表达了该散文的主题,即:人一旦有了财产就会变得“笨重”、“贪婪”、“假装创新”和“自私”。而通过假正经 和夸张手法的运用,突出了文章幽默和讽刺的口气。当然,除了上文中所提到的修辞手法外,文章的语言特征及其他的一些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也使文章增色不 少,但因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赘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