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原因及其预防
来源:华拓网
科技信息 基础教育 巾学傩胄教学巾运动损伤原因及其预防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王军 [摘要]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经常发生运动损伤,为了有效的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访谈法对其损伤的 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思想上不够重视;缺乏合理有效的准备活动;教学组织方法不当等。建议:加强思想教育;认真 做好准备活动;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量等。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教学 运动损伤 原因 预防 1.引言 中学生处于身体生长的发育阶段,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发育还不完 善,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塑造优美 的体型。但是,也伴随着运动损伤的发生。轻者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 来诸多不便,严重的致残甚至危害到生命安全。为了有效的防止和减少 运动损伤的发生,对其产生原因以及预防措施的研究,有利于改善运动 条件,改进体育教学方法,体育锻炼能够更好的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和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2.临床资料 在对宣城市第六中学和宣城市第十二中学两所初级中学的走访了 过了学生可以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尤其是局部负担过大,引起微细损伤 的积累而发生劳损,在专项练习中经常发生。 3.2.1.5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 学生在身体疲劳,或者有伤病时,使得身体各项机能减退,机体反 应迟钝,或者思想紧张,情绪低落等,都可能导致发生运动损伤。另外, 某些学生缺乏锻炼知识和经验,好奇心大,不顾主观和客观条件,盲目 或冒失地参加运动,也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3.2.1.6组织方法不当 解后,发现学生容易发生损伤的体育项目主要有:跳高、跑步、单杠、双 杠、投掷实心球、篮球、足球等一些项目。比如:过竿后跌倒,手掌着地, 上肢压在身体下面致伤;因雨后沙坑结块,过竿后膝部扭伤致胫骨髁闻 隆突骨折伴前交叉韧带撕裂;跳高过竿落地后因为沙坑不平导致脚躁 扭伤。跑步时因地面滑而跌倒致CoI 骨折;打篮球时跌倒致肱骨内上 髁骨折;别人摔倒后压在大腿致肱骨骨折;躁关节扭伤;手指挫伤。踢足 球时致跖骨骨折、趾骨骨折;脚踝关节扭伤。 3.讨论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不遵守循序渐进、系统性和个别对待的原则,以及 学生年龄、性别分组原则;在教学组织方面,如果学生过多,教师又缺乏 正确的示范和耐心细致的指导、缺乏保护和自我保护、组织纪律性较差 等,都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3.2.1.7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 学生在练习或比赛中不遵守规则,或在教学训练中相互逗阉,动作 粗野,故意犯规等,这是篮球、足球运动中发生损伤的重要原因。 3.2.1.8场地设施不符合要求 场地不平,有碎石或杂物;跑道太滑;沙坑中有杂物或没有掘松;器 3.1加强预防运动损伤意识培养 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德、智、 体全面发展,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了更好的 为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服务。如果在体育锻炼时,不重视运动损伤 的预防工作,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有可发生各种伤害事 故,轻则影响学习和生活,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给国家 和个人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亦严重地妨碍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并造成 不良的心理影响。因此,积极预防运动损伤对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都有 械放置不牢固或位置不妥当;器械的高低、大小或重量不符合锻炼者的 年龄、性别特点;运动时的服装和鞋袜不符合卫生要求等。 3_2.1.9不良气象的影响 气温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体育体育运动。气温过高时易引起疲 劳和中暑,气温过低时易发生冻伤,或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灵活性降 低而引起肌肉和韧带损伤;潮湿高热易引起大量出汗,发生肌肉痉挛亦 或虚脱;光线不足,能见度差,影响视力,使兴奋性降低和反应迟钝而导 致受伤。 3.2.2诱发因素 重要的意义,从而对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 3.2致伤原因 3.2.1直接原因 3.2.1.1思想上不够重视 运动损伤的发生,常常与体育教师、教练员和学生对预防运动损伤 的意义认识不足或麻痹大意有关。多存在着某些片面认识,平时不重视 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中没有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预 防措施。发生运动损伤后,亦不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使伤害事故不 断发生。 3.2.1.2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 不做准备活动或者活动不充分,在神经系统和其他各器官系统的 功能活动没有充分动员起来的情况下,就投入紧张的正式运动,由于肌 肉的力量、弹性和伸展性较差,身体缺乏必要协调性,因而容易发生损 伤。准备活动的内容与正式运动的内容结合得不好或者缺乏专项准备 活动,使得运动中负担较重的部位的功能没得到充分改善。准备活动的 量过大,使得身体已经出现疲劳,参加正式运动时,身体的功能水平不 3.2.2.1各项运动的技术特点 各项运动都有它自己的技术动作特点,使身体各部位所承受的负 担不同,若练习方法不当,容易引起负担较大部位的受伤。例如。篮球运 动的技术特点是滑步防守和进攻、急停、上篮等,膝关节经常处于半蹲 位发力或扭转活动,易引起髌骨劳损。 3.2.2.2人体局部解剖上的生理特点 某些组织所处的特殊解剖位置,在运动时可与周围组织发生挤压 和摩擦,如肩袖肌腱;局部组织较脆弱,抗拉会或抗拆能力弱,在一定外 力作用下易造成损伤,如骺板;有的关节在一定的屈曲角度时,稳定性 下降,关节面易出现“不合槽”运动而引起捻错与摩擦,如膝关节半蹲位 发力等。 33预防 3.3.】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运动的认识 在平时教学中要加强安全教育,使学生重视运动损伤,在体育教学 中,克服麻痹思想,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发扬良好的体育道德 风貌。在教学中安排运动损伤知识的理论课学习,加强体育运动的目的 性教育,减少损伤发生几率,同时也要学会正确的处理一些常见的运动 损伤的方法,避免二次损伤的发生。 3.3.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量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水平,认真研 究教材,估计哪些动作不易掌握和哪些技术动作容易发生损伤,做到心 中有数,事先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量,要避免单 的训练方法,防止局部负担量过大。要遵循循序渐进、个别对待等教 学原则,练习时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运动量从小到大。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表现,根据情况及时调整。 3.33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内容,要根据教学训练内容而定, (下转第293页) 一是处于最佳状态而是有所下降,此时参加剧烈运动就容易受伤。准备活 动的强度安排不当,开始做准备活动的时候,用力过猛,速度过快,违反 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和身体功能活动的规律,容易引起肌肉拉伤和关节 扭伤。准备活动距正式运动的时间过长,使得准备活动所产生的生理作 用已经减弱或消失,就等于准备活动不充分或未做准备活动。 3.2.1-3技术上的错误 由于技术动作的错误,违反了人体结构功能的特点及运动时的力 学原理而造成损伤,这是初参加运动训练的学生或学习新动作时发生 损伤的主要原因。例如,做前滚翻时,因头部不正而引起颈部扭伤。 3.2.1.4运动负荷过大 教师安排运动负荷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生理特点,运动负荷超 ・ ——292 .—— 科技信息 基础教育 立定跳远帕起跳角度分析 滨州市滨城区第三中学 苗吉艳 在立定跳远中,应有一个合适的角度,练习当中,建议在18度--30 度之问。不过最佳起跳角度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如果起跳角度过大, 蹬力的水平速度过小,不利于我们跳得更远。如果起跳角度过小,蹬力 的水平速度是变大了,但其腾空高度没有,会造成动作来不及做,有时 导致前趴,既影响了成绩,又容易出现危险。起跳角度会受上肢摆动制 动时的角度、身体的前倾度、下肢的蹬地角度面这三个因素影响,要达 到合适的起跳角度这三个因素必须充分协调到最佳值。 本人结合理论与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分析,还望大家批评指 正! 一最大化的利用率,在协调好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会获得一个最理想的成 绩。 二、实践练习 在此列举三个教学步骤与方法。t、教师充分讲解立定跳远的动作 概念,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2、让学生观 看立定跳远的影象资料,使学生能直观地学习立定跳远的动作,形成正 确的动作表象。3、在起跳点的前方放一可以调节高度的细绳,适时地调 节它的高度、远度,寻找自己合适的起跳角度,并加以巩固。具体做法 是:在起跳点的前方扯一根可自行调节的细线,从低高度向上慢慢升 、能量守恒与力学分析 高,然后慢慢地前移、后移,每一个位置都要反复试跳多次,从中选出自 己跳得最远的细绳位置,也就是最佳起跳角度。再在这个位置反复试 1、起跳角度过低,会因人体爆发的能量过多地转化为向前的动能, 而转化为高度的势能不足,导致腾空时间短,从而在动能未完全发挥怍 用的情况下提前落地,导致能量的浪费,表现出的是力量的浪费。向前 的冲力还会导致前趴的错误动作。2、起跳角度过高,则会使人体爆发的 能量过多地转化为高度势能,而向前的动能不足,直接影响成绩。3、起 跳角度适当,会使人体的能量转化为向前的动能和向上的势能有一个 跳,形成身体的重心、摆臂、制动等一系列动作的定型,然后撤去细绳自 然地就会使自己的起跳角度固定在本人适合自己的位置。这一位置(这 位置和起跳点之间的连线与地面的夹角)也就是自己感觉最能用上 力,跳得最远,本体感觉最好的起跳腾起角度。 一(上接第291页) 传球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折线传球 无论是在快速反击时、还是在阵地进攻中都是比较普遍采用的传球路 线。由于穿过防守时的反弹点比较低,熟练地使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折线 传球会使防守者比较难于进行抢断,是一种效果较好的传球路线。 总之,在篮球运动实践中,传球技术的掌握是需要经过一个长期反 复训练的过程,传球技术的运用更需要在大量比赛实践中不断磨练和提 高。合理的传球方式、恰当的传球时机、准确的传球落点是一个优秀篮 球运动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取得全队比赛胜利的必要保证。 5.比赛中影响传球效果的几个因素 传球是篮球技术中唯一的一项复杂性技术(由两人配合完成),是 篮球比赛中意识含量最高的一项技术。传球意识是比赛意识好坏的评 价指标之一。传球技术也是在比赛中最难运用的一项技术。传球质量的 高低直接影响战术配合的质量。传球效果的好坏取决于:(1)技术动作 的掌握程度是否规范;(2)技术动作的储备量;(3)运用时机、方法的选 择是否恰当。 6.比赛中造成传球失误的原因、采取的对策 a传球有成功,有失误,要多进行总结、研究,要吸取经验教训。失误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习和掌握多种传球技术,并把其结合起来应用。 (2)进行专门性跟踪统计,用数据找出失误关键,进行个别训练可 采用相应措施。 (3)熟悉球性,增强手对球的感觉,进行支配球训练。 (4)学会用“表情、眼神、动作”等假动作隐蔽传球意图传好球。 (5)要把“看、讲、练、战”有效结合起来,不断地提高传球技术。 (6)要在对抗中,跑动中运用好传球技术。 传球技术是攻击的重要手段,是配合的基础。为了提高进攻的战术 水平,必须认真搞好传球训练,要舍得花大力气抓,通过训练提高运动 员临场支配球的能力、技巧,处理好进攻的节奏和衔接关系,提高进攻 质量,以适应现代篮球高速度、高技巧的打法。 c对比赛中运动员的传球,指出以下几点: 消极无力的传球,虽可避免失误,但只能延误时间,传球时不仅要 求不失误,而且进一步要求具有积极的进攻意义,而传球应该是主动 的,有攻击性的,所以教练员应该重视和加强传球的主动性和进攻性训 练。学习和掌握多种传球技术,并把其结合起来应用。熟悉球性,增强手 对球的感觉,进行支配球训练。 现代篮球是紧张激烈的对抗,它比技、战术,又比意志。要求每个运 (1)传球方式单一,传球点少、面窄。 (2)运动员基本功不扎实,传球技术不够熟练,盲目乱用。 (3)传球意图暴露,隐蔽性差,看着人传球,直来直去。 (4)传球判断失误,时机掌握不好。 (5)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差。 b对以上失误的原因,采取以下对策: 动员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战术水平,还要有稳定成熟的心理素质。因此, 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加强队员的心理因素的培养。这样,才能在复杂、多 变、激烈的比赛中发挥出自己最佳技、战术水平。让每个队员懂得传球 本身就是战术,学会用“表情、眼神、动作”等假动作隐蔽传球意图传好 球。要把“看、讲、练、战”有效结合起来,不断地提高传球技术。要在对抗 中,跑动中运用好传球技术。 部等易受损部位,必要时应该准备护腕、护膝、宽腰带等。 3.3.6加强保健指导 对学生定期要进行体格检查,对伤病患者或身体不合格的学生不 要勉强其参加活动。平时要加强体育保健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学生 的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学生的自我监护。 4.结束语 在中学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常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发生,我们 既要重视又要正视它。通过对运动损伤原因及其预防措施的研究,能够 使教师及时的针对具体情况对运动损伤做好预防工作,有效的减少和 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不仅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也使学生能 够真正的身心全面发展,让他们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快乐。 参考文献 [1]韩乙庭,须许中小学体育活动中的损伤及预防[J].中国运动医 学杂志,1998(17) [2]黄叔怀等.体育保健学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52 ̄ 260 (上接第292页) 既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有专项准备活动,使准备 活动最后部分的内容与课的内容相似和衔接。准备活动的量,要根据学 生特点、气象条件和教学训练的情况而定。一般,兴奋性较低、运动持续 时间较短或天气寒冷时,准备活动的强度可稍大些,时间稍长些。相反, 学生年龄较小、运动持续时间较长或天气炎热时,准备活动的强度宜小 些,时间短些。准备活动的量,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全套准 备活动要循序渐进,结束时距正式运动的时间不宜过长,以1~4min为 宜。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部位,要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适当的 做一些力量性和伸展性练习。已伤部位的准备活动要谨慎小心。 3.3.4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 循序渐进的加强易伤部位或相对较弱部位的训练,提高他们的功 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例如,为了预防髌骨劳损,可采用 “站桩”的方法以增强股四头肌和髌骨功能。 3.3.5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 保护在器械体操练习中十分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的自我保护方 法,同时教师也要做好保护工作,及时检查器械的牢固度、地面垫子的 质量等,不可过早脱保。学生在做一般的运动时应注意保护好膝、踝、腕 ...——2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