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 某出版社要为吴功正先生此次台湾之行出版一本摄影集,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被邀请撰写解说词,请你根据文章介绍的内容选择图片(通过网络等)并为你选择的图片写一小段解说词,要求根据文中游览的行踪依次选图,介绍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特色。
1、 学生理出作者游览线路图:(多媒体依次出现路线配图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判断正确者为自己鼓掌。)
台北的酒店---台北松山机场-----嘉义市---阿里山车站----林区----下山
2、教师举例:
第一节主要写学者们与“我”唱歌的情景,融洽的气氛,选图为两岸学者握手、就餐、唱歌、交谈、鼓掌、笑脸,我们概括为:阿里山人和、人美、人乐、人歌等;
第三节主要写我们徒步避开门卫抄小路进山的野趣,选择图片中学者的面部特写(孩子般的天真)图片,蜿蜒曲折的小路图片,可以概括为行趣。
学法指导:(各用一个字概括每一节的主要人或事物,再对应着各用一个字概括每一节有关事物的特点或所写内容,体会文章的思路结构和移步换景写法。)
问题二:文中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其中哪一种?这处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A、 学生讨论、交流,找出文中描写阿里山景色的段落,分别朗读。
森林火车 怀古
深山水潭 清澈
原始林区 宁静
曲径青苔 厚密
木桧林海 神奇
问题三:品味语言
1、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请从文中找出几例,谈谈你的感受。
学法指导:
1、这一句用 (的方法)描写(展示、突出、表现------)了
。
2、写火车——四个“古”字(启发之一:突出四“古”字——“古式小火车、思古幽情、古式风味、古典文化”古朴幽情);
写水潭——六个“一”字、四个量词(片、泓、面、幅)两个比喻(明镜、水墨画)写一泓水潭(启发之二:巧用数字,凸现感情);
写林静——三个比喻(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
三种听法(侧耳谛听、分辨、捕捉)表现三个世界(启发之三:词句组合,层层推进);
写青苔——六个叠词:茸茸、毛毛、濛濛、浓浓、条条、紧紧(启发之四:大量叠词,感情浓烈);
写森林——三组比喻:一组:汪洋;二组:如幢顶、伞盖、古寺宝塔;三组:孙武之兵阵、秦皇之兵马(启发之五:比喻铺陈,联想丰富)。
3、修辞手法:
对偶——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比喻——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物(理)具体化,形象化。
排比——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设问——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的气势,引起读者注意,发人深思,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以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反复—— 增强语言气势,可以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强,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整句、散句 长短句——轻松舒展,节奏感强
引用、化用——增强古典气息
问题四:
1、文章的重点是写什么? 你觉得它最感人的特征是什么?(找出关键词语)
明确:庞然大物,树中巨子,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2、作者笔下的神木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
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经历巨创后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是阿里山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3、作者这几句话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六个四字短语,短促有力,节奏感强,突出神木的形态尤其是精神。
短语有力,由形到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